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44

第44章 传奇皇妃的地下归宿——香妃墓

香妃墓是伊斯兰教重要的两个圣地之一,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史的洗礼,依然保存完整。其外墙砖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绝没有相同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它以精美而恢宏吸引无数游客和朝拜者。

香妃墓又名阿帕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坐落在新疆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妃墓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是伊斯兰教阿帕克霍加家族墓地,“霍加”意为圣人后裔,这一陵墓埋葬着喀什“霍加政权”之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成员。

香妃

香妃本是玉素甫阿訇的第五代子孙。1758年乾隆皇帝派兵征讨叶尔羌。当时香妃的叔、兄等声援清军,参加平反战斗,因功被封爵。香妃家族协助中央政府平定叛乱,为国家统一、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和睦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1760年香妃被召进京,备受乾隆帝的宠爱,先封为贵人,后封为容妃。香妃在清宫生活28年,死后葬在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据民间传说,由于香妃在宫中经常思念家乡,故乾隆皇帝为了还她生前愿望,将她的朝服、朝冠、吉服等遗物埋葬在家族墓中。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

香妃的地位

香妃27岁入宫,初封为和贵人,属于清朝后妃八级中的第六级。三年后,被封为容嫔,她的哥哥也受到晋爵。由于香妃性格温和,其父兄均有军工,因此于乾隆二十三年,将她又晋为容妃,位居皇帝后妃序列中的第四级别。后来,乾隆帝的皇后和皇贵妃先后薨,容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由此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香妃墓的构造

香妃墓以土坯为胎,外用绿色和紫色琉璃方砖包砌,建筑宏伟,色彩富丽堂皇。穹窿形的圆顶上,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巍然屹立。塔楼之巅,又有一镀金新月,金光灿灿,直插云天,与绘有各种花纹的琉璃圆顶互相辉映,越发显得壮观。

陵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正门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硫璃砖。与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顶的教经堂。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主墓屋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跨进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列着大大小小72座坟丘。这些坟丘和平台,一色儿用白底蓝花的琉璃包砌,看上去晶莹素洁,熠熠闪光。香妃的坟丘就在平台的东北角上,虽然并不高大显眼,却一直是吸引游人的地方。陵墓的附属建筑,无论在建筑格调还是装饰等方面,都与陵墓主体形成和谐的布局。

当地的习俗

关于香妃,当地百姓中还有一些有趣的风俗。有些妇女不论是已婚或未婚,当她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或者有某种愿望时,常不择路途远近来到陵墓,手扶墓墙哭诉心中的苦闷,或念叨心中的愿望,直到心中感到舒畅之后,才离去。有些想生孩子的妇女除了许愿之外,临行时还把一条细长的红布条用小棍插入墓墙缝内。这种风俗至今还在一些群众中沿袭着。

延伸阅读

“香妃”的民间记载

有关“香

”的记载,最初在清末一些私人著述中出现。最早出现香之名的是1892年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另外在1904)刊印的《王湘先生全集》中也有关于“香

”的记载。

的名字广泛流传是在进入民国之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装像。据传该画背面有说明文字指出:“香者,回部王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国人号之曰香 。”从此,香之名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