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40

第40章 千年女尸的现身处——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群是西汉初期政治家利苍的家族墓地,利苍曾担任长沙国丞相,封号“轪侯”。由于墓地曾被后世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陵墓,以讹传讹,从而被称作“马王堆”。

马王堆汉墓群是西汉初期利苍的家族墓地,利苍曾担任长沙国丞相,封号“轪侯”。墓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西汉长沙国首府所在地。由于墓地曾被后世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陵墓,以讹传讹,从而被称作“马王堆”。

据史料推测,约在汉高祖九至十年,湖北人利苍,携妻子辛追,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利豨来到长沙国任职。不久,正遇上邻近的封国淮南王英布作乱,利苍劝说第二代长沙王吴臣诱杀了吴臣的姐夫英布。长沙王之子吴浅、长沙丞相利苍均因功而被封侯。

马王堆汉墓概况

马王堆共发掘出了三个汉墓,一号墓主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二号墓主为利苍;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从墓葬中出土的三枚印章“长沙丞相”、“大侯之印”、“利苍”铭文来看,证明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这三座古墓规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其墓葬结构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保存的非常完好。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封土,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三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一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二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三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丝织品和衣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实证。一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香囊和巾、袱外,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一两,是当时缫纺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

珍贵文物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种。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还有两幅古地图,堪称稀世珍品。马王堆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延伸阅读

马王堆女尸

女尸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距今2100多年。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相、第一代侯利苍的夫人“辛追”。出土时,女尸身长1.54米,体重为34.3公斤,血型为A型。女尸的头、颈、躯干、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皮肤湿润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有油腻感;头发、眼睫毛、鼻毛等毛发附在原位;部分关节仍然可以活动;尸体有早期腐败现象,但是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这具尸体的完整性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都是十分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