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38

第38章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陵——黄帝陵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皇帝陵即为其陵寝。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古称“桥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进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人文初祖——黄帝

据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称王。因土为黄色,故名“黄帝”。在远古时代,他是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的部落首领。后来,他率领部落迁居到河北涿鹿附近。黄帝以他杰出的才能,鼓励农桑,创做车船,打制兵器,发明文字、音律、医术、算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他在开发黄河中下游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周围的一些部落,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形成了华夏族,奠定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后来黄帝被逐渐神化,道教也尊其为祖。传说中,他不仅成仙得道,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与炎帝同为华夏民族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黄帝这位口传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集中了古人的多种优点、诸多创造,带领中华民族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被尊为“人文初祖”。

陵区概况

陵冢深藏在桥山之巅的古柏林中,千年以上古柏有三万余株,是中国最大的古柏群,幽静深邃,气势雄伟。古代天子的坟墓称作“陵”,庶民坟称作“墓”,天子陵旁必设“庙”。故而皇帝的墓地被称为“黄帝陵”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入口广场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王”。

对后人的影响

每年清明、重阳节,海内外炎黄子孙聚集桥山,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历史上祭祀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的,要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十八万大军祭黄陵”。公元前110年,刘彻率大军北征后返长安,途经桥山,令士兵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用来祭祀的“祈仙台”。其中一棵汉武帝当年挂过盔甲的古柏,枝杆皆似断钉在内,斑痕密布成行,尤其令人称奇。

轩辕庙碑廊内有历代帝王重修碑记和祭文石刻,中国近代及当代国家领导人也曾来此。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后,在庙内立下的“回归纪念碑”,甚为引人注目。

延伸阅读

黄帝陵修建的传说

黄帝有一天出巡河南。眨眼间晴天霹,乌云翻滚,暴雨 ,一条黄龙腾云驾雾从天而降,对黄帝说:“陛下的使命已经完成,请随我归天吧?”黄帝不得已,只好跨上龙背。当黄龙飞到桥山时,黄帝怀念百姓,请求黄龙下降。周围百姓听说黄帝要归天,纷纷赶来围住他,有的抓住衣带,有的拉住黄帝的鞋子,苦苦挽留。但在黄龙的催促下,黄帝只好把衣冠留下,恋恋不舍地道别百姓。后来人们为了铭记黄帝的恩德,就把衣冠葬在桥山,黄帝陵衣冠就是这样修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