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13

第13章 藏传佛教第一寺院——大昭寺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模式。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大昭寺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是藏民心目中的金色圣殿,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寺传说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认为欲建寺必先填湖,把魔女的心脏镇住。另外,还要求同时在另外十二个地方建造小寺院,以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由此,总共建成十三座寺院。大昭寺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座。

大殿格局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主殿共四层,一层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这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佛像,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二层供奉的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三层是一个天井,它的檐下和二层的檐下一样,排列着上百个人面狮身的伏兽木雕,有着明显的尼泊尔和印度风格;四层有四座镏金铜瓦顶,灿烂辉煌,具有典型的中原建筑风格。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故事。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更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建筑风格

据史料记载,唐代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时,曾从长安招来许多木工、画匠,如今在该寺的墙壁上还绘有当年各民族工匠在沼泽地上排水填石、架木垒墙的劳动情景。从主殿看,甘梁架斗拱都是汉族古典建筑中老式造型,柱头、檐部的装饰受到印度和尼泊尔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大昭寺的建筑以藏式为主,融合了唐代和尼(泊尔)印(度)的某些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历史地位

大昭寺是西藏第一座寺庙,建成时仅用来供奉佛像、佛经,之后历代扩建,开始有一些护寺僧侣。15世纪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开创者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每年法会期间,各大寺庙僧人云集在此,杰出僧人进行激烈辩论。后来,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选在这里进行,使得此处成为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

延伸阅读

九天之神帮助建寺

松赞干布把文成公主看成天神救度母化身。在大昭寺修建过程中,赞普亲自挥斧上梁,惊动九天之神,纷纷前来帮忙。一日,女仆送饭来到工地,只见上上下下都是松赞干布,真假难辩,不由大惊失色,赶忙回去报赤尊公主。公主不信,亲自去看。一见果真如此,不由脱口说道:“怪哉!”梁上的松赞干布听见赤尊公主说话,扭头下望,手中斧头不慎斜挥,将承的人面狮身像的鼻梁削平了。直到今日,我们还能看见,一百零八个人面狮身伏兽的鼻子,都是扁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