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10

第10章 道教建筑的典范——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水平,是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一项重要成就。1994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代也有所扩建,元代进一步扩大规模,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甚至亲自主持修建武当山的宫观,一次动用民工数十万,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

武当山的建筑在现存的道教建筑中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武当山代表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

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l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五比三。坊柱高6.4米,柱周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南岩宫

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开始修建,一直到至大三年完工(1285~1310年),后来明成祖朱棣又进行了扩建。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为真庆宫石殿,建于元代,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层,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复真观

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建有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有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规划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的布局,注重山形水脉,疏密有致。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遽,将不同的建筑都置于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宫、观、楼、阁、亭、台雄踞峰顶,或傲然水边,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明朝人自豪地称武当建筑群为“万世之伟观”,尽管目前不少建筑已被损毁,然而现存的建筑仍然折射出昔日的风采,绝妙之处令人称奇不已。

延伸阅读

海马吐雾

在武当山金殿的房脊上,装饰着很多铜铸

金的龙、凤、马、鱼、狮等珍禽异兽,它们金光闪闪,如生。其中有一只金马全身发黑,道教称之为海马。相传每到夏季,它经常口吐雾气,飘向碧空,化为紫霞,同时还会对天空发出“”的长啸声,据说是它给雷公雨师发的信号,雷公雨师听到叫声,火速赶来,马上就会出现“雷火炼殿”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