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事”就是要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是道家思想的又一精华。老子认为,不论是美与丑、高与低、福与祸、长与短,等等,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同时又是互相转化的。道家的“辨证治事”观点,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道家辩证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道家文化观中的“辩证治事”
道家思想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思想,老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意思就是: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都是相辅相成,本为一体的,这一切都是恒常的。这里讲的就是事物相辅相成的规则,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难与易,也是互为因果的。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在成功的一瞬间,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起来却都很难。高与下,从字面上来看,高高在上,低低在下,从表象上看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平面的,但是,宇宙万物,本来就在旋转变化之中,高的必会倾倒,复归于平。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便是同此意义。
老子的代表性观点“无为而治”其实也是典型的辩证观点。所谓的无为,也就是无所不为,两者是互相转化的,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任何事物所包含的两个对立面,都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对方转化,对此最生动的解释就是妇孺皆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以及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还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对于一件东西,你损伤了它,反而让它受益;你让它获得收益,反而伤害了它。对于一块玉石,你雕琢、打磨它,使它有了耗损,可是它被雕琢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价值大大提高。又如“画蛇添足”,虽然给蛇多画了几只脚,却破坏了蛇的形象。
老子还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委曲才能保全,枉屈才能矫正。低凹才有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则有所获,贪多就会迷惑无所得。因此,圣人把握住万物的本原“一”,将它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标榜,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表现,才体现自己的高尚;不自我夸耀,别人才承认自己的成就;不自以为贤能,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正因为与人无争,就没有谁能和自己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保全”,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结到这个道理。
辨证治事的观点不仅是人生普遍的智慧,在企业的管理中也是很普遍的。今天的企业,有胜即有败,有得也会有失,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胜利时看到潜伏的危机,在危急中看到转机。用辨证治事的思想来看待事物,治理企业,就会成为许多企业戒骄戒躁或者反败为胜的法宝。
企业文化建设的“柔性思想”和“刚性管理”
道家的辩证法在管理上表现的一系列辨证的管理智慧,主要包括有无相生的创业之道、为大于其细的发展之道、刚柔相济的控制之道、奇正相生的谋略之道、负阴抱阳的和谐之道、进退有据的得失之道、以静制动的经营之道、祸福相倚的因果之道等。每一种关系,都可以生成一部管理智慧的理论。下面选取道家“刚柔相济”的辩证思想进行详细阐述,揭示其所蕴涵的企业管控智慧。
老子贵“柔”,水集柔于一身,“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能攻击最强的东西,而自己却丝毫不受损害。柔是水的本性,人若学习水性之柔,也能无坚不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所谓的“柔弱”,并不是柔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进退得体,换来海阔天空。
“守柔”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借鉴它,但如何理解这一思想,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理解,柔弱指的并非某种实力,而是一种态度,它强调低调,深知以退为进之道。
《道德经》有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家在这里用雄雌来表示刚柔两种状态,认为圣人应该是雄守雌的,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却保持柔弱的态度,这样的人是很难战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管理手段还是行为引导规范,都可以倡导这种态度,内刚外柔,用圣人“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来要求自己。当今社会发展风云莫测,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有可能遭遇人生的巅峰和低谷。懂得“柔”性思想,就能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懂得迂回,像水一样适应外在的环境。不管是面对企业的发展变化还是内部的人事变动,都能够灵活地运用柔弱的优势,以退为进,待积攒了足够的能量再出奇制胜。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中植入“柔”的思想,并不是要抛弃、反对刚性管理,柔的思想与刚性管理并不冲突。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需要刚性管理来支撑,只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柔性哲学的贯彻执行,这正是道家辩证哲学观的表现。“柔”体现了企业价值哲学中的“情”字,而“刚”体现企业管理的“严”字。
“严”字始终是与“管理”两字相伴的,因为制度、章程、条例、程序、标准等都是企业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实现利益最大化所制定的“法”,是制度,没有张力,必须严格执行。“情”体现柔性智慧,是我们传统价值体系中所提倡的,也是区别于西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元素。对企业而言,“法”能保证有效执行,“情”却能让企业有凝聚力。同时,“情”也是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润滑剂。
“严”与“情”都是企业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严”、“情”并举,才能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制度无情,管理有情,无情与有情构成了管理上的和谐统一。要实现“柔性思想”与“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管理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坚持以制管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从而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
美国著名企业家凯莎琳经营着连锁面包店,该企业有一条管理哲学——只赚应该赚的钱。并且公开声明:“面包超过三天不卖,过期面包收回。”这个制度执行得十分严格,一旦发现有人出售过期面包,将处以重罚。有一次,该公司一辆运输面包的车经过水灾区,困于路上。周边的人早已饥肠辘辘,都围过来要买他们的面包,但这时面包已经过了三天的保质期,按照公司规定是不能出售的。两难之中,押运司机想出了“把面包强行拿走,凭良心留下应交的几个钱”的“强买”办法。这样,既不违规,又救济了灾民,可谓一举两得。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这家面包公司的信誉陡升,财源随之滚滚而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到“柔”与“刚”的良好结合,凯莎琳的经营哲学是“只赚该赚的钱”,“面包超过三天不卖,过期面包收回”,这种理念包含的是企业家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态度和顾客至上的原则,与老子“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柔性思想相契合。而为了保证这条经营哲学能够实施下去,就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制度的执行必须是刚性的、不容商榷的,否则一旦开了先河,制度就无法落地,经营哲学也就化为泡影。
我们提倡企业家们回归传统,学习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但一定要结合企业管理的客观需求,不能不假思索就一味照搬,这也一定不是古代先哲的本意。企业家们应该在合适的领域用好合适的思想,刚柔并济,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