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中最核心的管理思想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指“不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即要求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无为”是“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道德经》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就是安宁无事,就能取天下,相反,若天下不得安宁,就会失去天下。“无为而治”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也富含深意,当企业家领悟了“无为而治”并开始用“无为”的管理哲学来治理公司,那么,不论是对公司的文化建设,还是对公司的治理,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因为“无为”管理思想的本意就是要求管理者探索管理的规律和加强自身修养,减少不合规律的作为,增加产出,提高效率。
道家文化观中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方法。
在治理国家上,道家和儒家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在理想国里,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一个圣人,只有圣人才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但圣人如何去治理这个国家,也就是治国的手段和方法上,它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在道家的观点里,圣人治国,首先不要忙于做事情,以至“无为”。在治理企业时,按照道家的观点,一个企业能够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屹立不倒,离不开企业树立的价值情操,离不开企业的使命和形象,更离不开企业创始人和掌舵者的道德情怀。企业家管理企业、经营公司的前提是把人做好,做一位符合“天地精神”、“自然之道”的人,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标。
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要舍末求本,要去伪存真,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治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他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无为而治”做了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凡事“必作于易”和“必作于细”是无为而治的前提和必要保证。
老子“无为而治”的另一层含义是“为而不恃”和“为而不争”,不恃的“为”和不争的“为”是“无为”的真实含义。老子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无为而治达到的管理境界,看似无为其实是在大为以后做到了不张扬、不夸耀。无为而治的最终结果就是老子所说的“诚全而归之”。人民从内心深处归服你,那又何须再管治人民呢?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对待功名利禄的一种态度。道家提倡“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有和无相互对照生成,难和易相互比较促成,长与短、高与下的关系也是如此。回音只有和着发声才能和谐共鸣,前后相对顺随,这都是恒常的规律。正因为如此,圣人才应该用无为的心态来处理世事,用无言的行为来身体力行。万物生长之时,不要横加干涉,做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之心,这样有成就万物的作为而没有自恃之心,功成而不据功不前,才能不失去成其大功之机。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面对员工的一种姿态。面对下属,管理者要谦虚,不要刚愎自用,摆官架子,否则就会失去人心,换来的是员工的敷衍和恭维。这对企业发展和领导者个人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正确看待“权力”,《老子》中有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切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员工,要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而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如果充分地信任并依赖员工,荣誉自会有合理的归属。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一手缔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提出“小财靠机遇,中财靠能力,大财靠品格”的观点。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常常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幻觉,那就是发财致富靠的是机遇,而机遇是自己无法预料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品格也是一种能力,相对于外在的技能和机遇,它具有号召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从而成就自己。
稻盛先生提倡的道德情怀,与道家先哲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道德情怀深相契合,“无为”正是符合天地精神的自然之道。如果企业家始终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去为人处世,那么便树立了公司的立企之根,树立了企业的成功之本。
庄子“四无”是企业家修炼的黄金法则
理解和运用道家无为思想,除了可以使企业的领导人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之外,还可以使领导者保持良好和正确的心态。无论干什么事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达到无为而治呢?老子的继承者庄子告诉我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这就是庄子的“四无”。
所谓“无为名尸”,是指凡事不要成为名利的奴隶,应抛开名利而看待事物与人生,不让心为虚名所累。
所谓“无为谋府”,是指凡事不要过多运用心计去处理问题,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不要让心做谋略的场所,保持率真和真诚的心态很重要。
所谓“无为事任”,是指凡事不要太过于追求极致,让工作成为一种负累,极端的投入反而导致思维的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要让心总被俗事纠缠。
所谓“无为知主”,是指凡事不要总以主观思想为出发点,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要从全局上对整个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不要事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要学会欣赏和接纳别人,做任何事要让心不被后天的知识所主宰。
庄子的“四无”,推崇的是人应该在放飞心灵的前提下无为而治,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要以轻松自在的心态观察事物的本源,心境应清虚淡泊和自由快乐,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用庄子的“四无”滋润我们的心灵,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鞭策我们的行动,这是每个管理者必备的精神素养。
每个企业管理者肩负着企业兴衰成败的使命,每个国家管理者承载着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庄子“四无”哲学是企业家修炼心灵的最好教材。学习庄子的“四无”,就可以使每个管理者在面对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各种事物时,也不会感觉力不从心,心身疲惫,因为心安则一切都安。一个人如果有庄子“四无”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就会达到庄子所说的“体尽无穷,而游无联”的人生境界。因此,庄子的“四无”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家心灵修炼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