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白宫内外:美国已故37位总统从政生涯研究
6297200000006

第6章 进军华盛顿之路

一、宦海沉浮

已故总统都是美国政治生态的得益者,却并非历次政治斗争的胜利者。进军华盛顿之路艰苦而漫长,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形态。

2、《美国总统档案》,张锦铁主编,九州图书出版社。

3、《美国总统全传》,李富民、李晓丽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表2-2、2-3可以看出,已故37位总统就任总统时的平均年龄为54.8岁。其中,绝大部分已故总统都经历了漫长的宦海沉浮,从获得第一个公共职务到担任总统,平均经历了28.1年时间;其中,经历9年以内的一个都没有;经历10年—19年的也只有4人,占已故总统的10.8%;经历20年—29年的有18人,占已故总统的48.6%;经历30年—39年的有12人,占已故总统的32.4%;经历40年以上的还有3人,占已故总统的8.1%。登顶之艰,清晰可见。

已故总统都是美国政治生态的得益者,却并非历次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他们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形态。这些形态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一是众望所归型,这类人功勋卓著,实至名归。二是少年得志型,他们仕途上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入主白宫。三是稳步升迁型,他们在仕途上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如愿以尝。四是曲折起伏型,他们意气风发,却仕途不顺;或者开始得意,后来不断遭受命运的打击,最终通过顽强的努力战胜命运的捉弄。五是开拓进取型,这些人来自社会的底层,没有经济或门户依靠,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角逐权力高峰。

资料来源:1、The American Presidents,written By David C Whitney,revisedby Robin Vaughn Whitney,published by the Prentice Hall Press。

2、《美国总统档案》,张锦铁主编,九州图书出版社。

3、《美国总统全传》,李富民、李晓丽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表2-4可以看出,在选票决定政治命运的美国,62.2%的已故总统都是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稳步升迁的;而少年得志,仕途一帆风顺的只有2人,占已故总统的5.4%,众望所归、曲折起伏和开拓进取者占比都很低,分别占已故总统2.7%、16.2%和13.5%。下面分别列举典型代表加以介绍。

众望所归型代表人物: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华盛顿1758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1774年和1775年,代表弗吉尼亚议会出席第一届、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7月3日,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他在地方民军基础上整训了美国正规军,击败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12月辞职,主动解甲归田。1787年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在1789年第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中,毫无悬念地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于1793年连任。

众望所归型总统都有卓越的业绩和良好的声望,只要个人愿意,不需要多费周折就能顺利当选总统。但要积累起众望所归的业绩和声望,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个人素质、工作业绩、时势造就,缺一不可。

少年得志型代表人物: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肯尼迪

肯尼迪才华出众,23岁名满全美。二战期间,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海军勋章和紫心勋章。1946年初,年仅28岁的肯尼迪在波士顿地区国会众议院选区民主党的一次初选中,获得了几乎等于其劲敌两倍的选票,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1952年,35岁的肯尼迪以7万张多数票击败了共和党对手——德高望重、连任16年的老参议员亨利·洛奇,获得参议员职位1,1958年,在寻求参议员连任的竞选中,肯尼迪创下了比共和党对手多875000张选票的纪录。刚过不惑之年,肯尼迪俨然已成为美国下任总统的最合适人选,一颗政治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少年得志型总统在政治上一帆风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超群的政治素养、灵活的政治手腕,更为关键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家庭背景。雄厚的家族实力可以为他们的从政历程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没有太大的政治失误一般都可以“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如果掌控适度,机缘巧合,就能入主中枢,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政治领袖。

稳步升迁型代表人物: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

范布伦是美国为数不多没有从军经历的总统,但他却是天生的政治家,不仅热衷政治,而且技巧娴熟,步步为营。他于1803年开始律师生涯,1808年就任纽约州哥伦比亚特区遗嘱检查法官;29岁以民主共和党身份当选纽约州参议员;1815年被任命为纽约州首席检察官,同时担任州参议员;1816年到1819年,在担任州议员的同时担任州司法部长;1821年,成为纽约州联邦参议员。

范布伦以纽约州作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在1821年到1828年共7年的参议院工作中,充分展示了政治才华。凭借过硬的法律专业知识,他担任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完善并发展了政党机制,把严格的党纪当作政党的灵魂;认为总统候选人提名对政党非常关键,并为之积极奔走。在1828年的总统竞选中,他坚决支持安德鲁·杰克逊,并促使有关政治力量组成了团结的南北方联盟。1829年,范布伦担任纽约州州长;在他的努力游说下,纽约州36张选举人票中有20张投给了安德鲁·杰克逊,为杰克逊的当选立下了汗马功劳。

范布伦只做了两个月州长就被杰克逊任命为国务卿;为了帮助总统度过难关,他于1831年辞去了国务卿职务;1832年,他被杰克逊总统挑选为副总统。四年副总统任上,范布伦大力协助总统贯彻落实各项施政方针,成为总统最亲密的顾问。这一切为他走向权力顶峰扫除了障碍。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政治作风是稳步升迁型总统必须具备的素质。他们服从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潜规则”;长于谋划,喜欢做幕后工作,扎实的业务知识是他们晋升的法宝;尽管不是特别善于赢得民众,却同样可以成为民主政治的得利者;因为他们更能够有效地运转华盛顿的官僚机器,对国家政治事务更加熟悉。

曲折起伏型代表人物:第三十七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一些总统在攀登权力巅峰过程中历尽波折,他们曾经如此容易地接近最高权力,成功仿佛唾手可得;但命运捉弄,总要给这些政治明星增添很多麻烦。

1946年,33岁的尼克松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加利福尼亚众议员席位,成为国会最年轻的议员之一。1947年到1948年,尼克松先后被任命为众议院赫脱委员会和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会员;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工作为他带来了全国性的声誉,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他良好的辩论能力,成为他政治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50年,凭借极端的反共态度,37岁的尼克松以压倒多数、近70万张选票赢得了参议院议席,成为共和党最年轻的参议员。1951年,他成为共和党发言人,并出席共和党各种会议。1952年7月,尼克松被挑选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候选人,两人组合先后于1952年和1956年成功当选。在副总统任上,尼克松表现出众,特别是1959年与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更为他赢得了全美的声誉。

接着,尼克松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积极开展竞选活动。1959年末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尼克松的民众占53%,而支持肯尼迪的民众只有47%;尼克松的总统宝座似乎就在眼前。但命运难料,原本力拔头筹的尼克松却在电视辩论赛中意外失手,最终以微弱票数与总统职位擦肩而过。1962年,尼克松屈身参加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再次败北。

这一切仿佛预示着尼克松政治生命的结束,许多人也都这么认为。从1963年到1968年的五年间,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作为普通律师,没有人认为他能东山再起。但尼克松信守他的名言:你必须全力以赴,否则你永远不会原谅自己。在此期间,他积极帮助共和党开展活动,使共和党多位候选人赢得了地方选举,从而使他的名声再度高涨。1966年11月,尼克松又出现在总统候选人名单中。

曲折起伏型总统的普遍特征是个性极强,拥有娴熟的政治手腕和超强的工作能力。凭借极其明显的个性特征,他们可以抓住促成转折的重要机遇,在民众中名声鹊起。然而,显著的个性既是他们成功的武器,也是他们从政的一个“软肋”,这个“软肋”随时可能断送他们的政治生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开拓进取型代表人物: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1767年,安德鲁·杰克逊出生在南科罗来纳州赤贫之家,后移居北卡罗来纳州西区,通过担任律师积累了财富。由于杰克逊一遇到侮辱,就要与人决斗而赢得了不容嘲弄的名声;这种不怕死、不要命的声誉伴随了杰克逊一生,也成为他走向总统宝座的重要因素。1795年,杰克逊被选入大陆会议,参与组建田纳西州的会议,并于1796年成为这个州的联邦国会众议员。美英战争期间,杰克逊带领田纳西州将士参加战争;他用铁一般的纪律和意志,感染了整个部队,从而赢得了“老山核桃”的绰号。1813年到1814年,杰克逊率领部队征服了印第安克利克部落,一战成名;1815年杰克逊率军在新奥尔良重创英军,英军死伤达2600人,而美军只死8人,伤13人。杰克逊的名字伴着捷报迅速传遍美国。

1824年,田纳西州民众提名杰克逊为总统。在选举中,他被小亚当斯高超的政治运作击败。这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败亚当斯,就象他决心打赢一场战役一样。当时,全美都在向西迁移,新的州不断地加入合众国,新的边境不断地被开发。对于向西迁移寻找新土地和新生活的人来说,杰克逊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这种民意支持使杰克逊最终获得了通向白宫的入场券。

开拓进取型总统一般都不具备良好的家庭出身,他们不断晋升的资本就是勇往直前的冲劲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使他们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超凡的个人魅力。他们不循规蹈矩,出奇制胜,因而大多具有良好的业绩;同时,他们长于用人,魅力四射,很容易团结同道,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团队,实现志向。

二、党内初选

党内初选对竞选总统至关重要。良好的政治平台,突出的业绩和声望,充分的竞选准备,坚持到底的恒心与毅力是获得党内初选的必备条件。

美国总统选举要遵循严格的程序。首先经过党内初选 1,选出本党最有希望问鼎总统的候选人,然后在各党派候选人之间选出美国总统。在多党竞争的政治规则下,获得党内初选是赢得大选的第一步。

尽管政党政治是开国元勋所不愿看到的,华盛顿总统在告别演说中就曾谴责政党,并告诫国人万万不可结党营私、危害国家。但事实上,早在华盛顿主政时期,美国政府就已经形成了两个党派:以汉密尔顿、亚当斯为首的“联邦党人”和以杰斐逊、麦迪逊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前者代表东北部工商业和金融资本家的利益,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后者代表农民、手工业者和边民的利益,主张维护州权。经历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两党分庭抗礼的局面。

1800年,杰斐逊击败亚当斯当选总统后,联邦党日渐削弱,最终一蹶不振;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联邦党倾向党派的消失。1828年成立的国家共和党就继承了联邦党人的衣钵。共和党于1834年改名为辉格党,1860年正式命名为共和党。除1912年短暂时间曾成为进步党以外,共和党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民主共和党成立于1792年,1828年改名为民主党,1848年曾称为自由土壤党。1860年,具有民主党思想倾向的党总共有三个,分别为民主党、南方的民主党和宪法联邦党。内战结束后,重新成为民主党,此后基本上沿袭了民主党的称谓。

第一届总统选举不存在政党候选人确定问题;政党出现后,为党内公平起见,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改由国会政党党团会议确定。随着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各政党的总统候选人确定改在各自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从已故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获得党内初选,一般需要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良好的政治平台。良好的政治平台隐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首先,没有丰富的政治经历,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政治平台;其次,良好的政治平台和丰富的政治经历意味着开阔的工作视野、过硬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再次,只有立足于良好的政治平台,才能充分展示自己,获得党内的关注和选民的支持。

2、《美国总统档案》,张锦铁主编,九州图书出版社。

3、《美国总统全传》,李富民、李晓丽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表2-5表明,已故总统在获得党内初选前都占据着良好的政治平台,总统、副总统、国务卿、联邦政府部长、驻外大使、参议员、州长、制宪会议主席、功勋卓著的将军,无一不是声名显赫、万人敬仰的官位。表中,克利夫兰(指参加第24任总统竞选时)和尼克松没有公职,是因为本表的统计时间定在已故总统参加大选的当年。如果将时间回溯,就会清楚地发现,克利夫兰曾在纽约州州长的职位上当选为美国第22任总统;而尼克松则与艾森豪威尔搭档,连任过两届副总统。

第二、突出的业绩和声誉。这一条件在第一章第四节第二部分已有类似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和许多已故总统一样,胡佛正是凭借突出的业绩和良好的声誉才得以在党内胜出。他在哈定政府的丑闻中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基本没有受到伤害。在柯立芝政府中,作为商业部长,他为改善儿童健康和消灭童工而努力,并把工作时间从每天12个小时缩短到每天8小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水电事业,广建水坝、控制洪水,取得了国人瞩目的业绩。这使他在第一次投票中,就以837票赢得党内初选。

第三、充分的竞选准备。充分的竞选准备对于党内初选也很重要——尽早宣布参选并进行周密的准备,可以在党内争取更多的支持。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的初选竞争最具代表性:肯尼迪很早就宣布参选,肯尼迪家族因此进行了总动员,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与此相反,“老练”的林登·约翰逊则按兵不动,直到肯尼迪已经基本做好了各州的工作才宣布参加初选,可惜为时已晚。相对于约翰逊,肯尼迪本来有两条致命伤:一是天主教徒,肯尼迪之前从没有一个天主教徒成为美国总统;二是年龄太轻,美国还没有产生过43岁的当选总统。但经过充分的“打桩”、“固桩”,这些致命伤被肯尼迪一一化解。在7月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肯尼迪轻松赢得党内初选。

第四、坚持到底的恒心与毅力。处于焦灼状态的选情或许多坚持一刻就能获得胜利,命运总会垂青那些坚持到底的候选人。威尔逊在参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时,遭遇了强劲的党内对手——众议院发言人钱普·克拉克。党内很多政治家认为,威尔逊的政治经历不够丰富,把克拉克作为候选人更为稳妥。克拉克的选票虽然一直没有达到规定的726票,却始终是威尔逊所得票数的两倍。两个人形成了僵局:克拉克得不到规定的726票,而威尔逊也不愿退出。但从第14次投票开始,形势开始向着有利于威尔逊的方向转变;在第30次投票中,威尔逊反超克拉克;终于在第46次投票中,威尔逊赢得了初选。

赢得党内初选的必备条件也是各类竞争性政治选举应当遵循的基本经验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