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婴幼儿智力方案
6295400000003

第3章 婴幼儿智能各因素的发展

新生儿的皮肤觉

出生以后,人最先出现的是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和冷觉)、嗅觉和味觉。因为这些感觉是婴儿自我保护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对维持婴儿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的触觉高度发达。皮肤各部分受到刺激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其中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当刺激物接触到嘴唇,就发生食物性非条件反射,在其他部位则发生防御性反射。

新生儿的皮肤对刺激物的敏感程度已经和成人差不多。在2个月的时候,可以在食物性或防御性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在第三个月末和第四个月初比较稳定和明显。

新生儿的冷觉和温觉也比较发达。对冷和热的感受非常灵敏。如果奶瓶里的奶或水过冷或过热,洗澡水过冷过热,都会有反应。研究指出,3个月的宝宝能对温度为33℃和31.5℃的水,有明显的分化。痛觉相当明显。痛刺激能够使宝宝发生全身或局部的反应。戳刺拇指时,会很快把手缩回。刺激口鼻部时,会出现皱眉反应。

在护理工作中,应当考虑宝宝皮肤觉条件反射的形成。不小心和动作粗鲁都将形成新生儿消极的皮肤觉条件反射,不但令他不舒服、不愉快,也给护理增加困难,比如不愿意洗澡或洗脸等。

新生儿能对有气味的物质发出各种反应:面部表情不愉快,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动作等等。第二个月末和第三个月内,新生儿已经能够对两种不同的气味进行分化,但还不稳定。到第四个月时,嗅觉的分化才比较稳定。

新生儿对不同的味觉刺激已经有不同的反应:对甜的东西发生吸吮运动,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特殊的舔嘴咂舌运动;对苦、酸、咸的物质有不安的表情,皱眉闭眼,或抽搐地闭嘴,有时还出现恶心或呕吐。

新生儿对味觉上的差异比较敏感,遇到与习惯了的滋味有区别的食物,能立刻辨别出来。例如,吃惯了母乳的宝宝不愿意吃牛乳。第三个月的新生儿对各种主要味觉物质的溶液能精确分化,1岁以内的宝宝还能精确分化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

新生儿出生时,眼睛不能停留在任何物体上。经过学习,才逐渐学会看东西。视觉集中现象在第二个月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频繁。视觉比较集中于活动着的东西,明亮的或鲜艳的东西,特别是人的脸。视觉集中的时间逐渐延长,如第3~5周只有5秒钟,第三个月可以达到7~10分钟。3~4个月的宝宝的视觉机能比较完善,视线能够随着鲜明的物体移动。视觉能够集中于距离较远的对象,从第3~5周只有1~1.5米的距离,到3个月时能达到4~7米的距离。视觉集中的性质也有所发展,起初只是被动地由客观对象引起,以后才出现主动地视觉集中。视觉对刺激物的分化能力也逐渐发展。在人工条件下,第二个月末和第三个月初就可以对不同的颜色(红、绿、黄)的灯光形成分化。在自然条件下,第三个月末第四个月初,宝宝看见奶瓶就发出食物性反射。

视觉的发展是在外界刺激不断作用下反复练习的结果。在养育宝宝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比如在床头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室内布置一些画面简单而鲜明的图画等,使宝宝得到练习的机会。

婴幼儿感觉统合力的发展

感觉统合的练习与大脑的“运动计划”过程有关。所谓“运动计划”就是人类大脑在指挥身体的运动前,必须对自身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进行全盘性的了解,并制定出实际的运动步骤,以保证正确地完成行动的一种自主性的神经系统活动。

例如,婴儿出生时就有了吮吸的能力,只要母亲的乳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条件反射地吮吸起来。出生几天后,就不再是消极地等待母亲将乳头放入口中,而开始寻找乳头的“运动计划”,通过饥饿的感觉、嘴唇对妈妈皮肤的触觉、头部的运动感和吮吸的运动感觉的统合,制定出寻找母亲乳头的计划。他张开嘴暗中摸索母亲的胸部直到找到乳头为止。在主动探索中大脑的各个相应部分和身体逐渐协调,宝宝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了环境,发展了大脑与身体的协调能力。

宝宝的探索是一个自主发生的有计划的过程。偶然的感觉信息,可使其发现未曾接触的事物——母亲胸部温暖的皮肤与乳头之间的联系,继而主动地采取行动——嘴唇的摩擦对事物进行探索后发现了乳头,然后将胸部皮肤的感觉信息与原有的乳头信息组合。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过程,但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胜利呀。它不但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也使宝宝建立了初步的自信心。而且,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宝宝与母亲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一个过程。如果用奶瓶喂养的宝宝就失去了这个美妙的发展机会。

接下来,婴儿并不限于吮吸奶头,他还吮吸衣服、枕头、毯子、自己的手指,吮吸一切他们偶然遇到的东西。可以说宝宝从出生起就开始积极主动学习,把他所感受到的感觉信息不断地与原有信息进行结合,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探索和适应周围的环境。

婴幼儿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力是对一定对象的有意识的指向性认知过程,它是“心灵的门户”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起点,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具备无条件的定向反射能力,以后逐步发展成两种注意力。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标、是不由自主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是通过主观意愿来支配的注意。

宝宝年龄越小,无意注意越占优势。2个月时,当发亮或色彩鲜艳的物体出现在宝宝视野内时他会睁眼注视,并发出喜悦的声音;3个月后能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5~6月时能稳定地注意某事物。这些注意一般不持久、不稳定、容易分散。6~7个月后宝宝开始对周围色彩鲜明、发响、能活动的东西产生较稳定的注意。这是有意注意的萌芽。随着年龄增长,注意逐步明确,注意时间越来越长。

宝宝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强,智力发育水平越高。但是,无意注意不等于注意力不集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注意方式。让宝宝充分利用其无意注意的优势可传授许多知识,是早期教育的基础。带着宝宝郊游时,可让他们观察各种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色,不时穿插一些讲解和说明,使宝宝在“无意”中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语言要生动有趣,配以直观形象的教具和身边实例,也能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年龄增大,无意注意将不能完全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应逐步训练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求的内容和活动上,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宝宝进行注意力训练之前,家长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了解宝宝注意力发展的轨迹。

从发展的角度讲,刚出生的宝宝并没有注意力,只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例如,大声说话能够引起他们停止活动,明亮的物体能够引起他们视线的片刻停留。这都是原始的定向活动。

第二个月则出现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即有明显的注意,这个时期的婴儿能够较集中地注意一个新鲜事物,但是持续时间非常短。例如,他们看到成人的脸或者听到成人的声音时会有短暂的注意。

出生半年后,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宝宝注意的客体范围也越来越大,对周围许多事物都发生注意。但乳儿期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往往由鲜艳的、发光的、移动的物体或较大的声音所引起。此外,那些直接能满足乳儿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乳儿的注意。总体来说,这些注意的稳定性不强。

一岁以后,婴儿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其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周围环境中更多的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开始注意与成人生活和活动有关的一些事物,并且开始注意成人的言语。婴儿无意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增长,能在稍长时间内注意某种事物。当成人对一周岁的婴儿说出某物体的名称,并用手指着它时,婴儿的注意会被引向这件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强的、新的刺激物或能不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这个时候由于婴儿语言系统的萌芽,他们的有意注意也会慢慢形成。在有意注意时,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

这种处于萌芽阶段的有意注意是极不稳定的。在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指引和训练,提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推动婴儿注意的发展。

在这种无意注意的基础上,随着言语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婴儿有意注意主要是由成人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引起的。2~3岁儿童逐渐能够自己叫出物体的名称,并以此组织自己的注意。

可见,婴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和成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体现在宝宝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比成人短暂。而且有研究报道,宝宝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

作为家长一般不要进行横向比较,关键要看宝宝是否对所有的事物注意时间都一样短,还是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注意长一些。家长要看宝宝的注意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落后是否影响了他的做事或学习,是否引起了家长和同伴们的过度反应,是否妨碍了宝宝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是,就不必大惊小怪。

婴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经验,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习和掌握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积累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有记忆,我们可以断言,倘若人无记忆,人类只能停留在新生儿时期!

我们认为,一个良好的记忆力无疑是这个宝宝一生中的一张王牌。可喜的是,记忆力几乎是和能力同时最早出现在宝宝身上,胎儿居然有记忆,这是最新的科学发现。出生一两个月的婴儿居然看到母亲就异常兴奋起来因为他记住了,这是妈妈!

婴幼儿记忆的分类

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身体运动及其系统的记忆。“三翻六坐九爬,周岁会走喊妈妈”,可以认为,婴幼儿最先出现的应该是运动记忆。如对吃奶时身体运动姿势形成的条件反射。

运动记忆不仅最早出现,而且保持时间长,前苏联证明科学家柴可夫斯基曾“导演过”婴儿游泳,在追踪调查发现,即使有些宝宝以后多年不游泳了,似乎忘记了,但一旦需要,他们又会很快重新“捡”起来。这很容易理解,不少儿时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链”,一旦形成之后,是会经常不忘的,比如早晚刷牙,长大以后是不可能丢掉这种动作的。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当某个环境或事件引起人强烈的或深刻的情感体验时,这个情境、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会同时被深深地埋藏在记忆之中。所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正是情绪记忆。情绪记忆也是婴幼儿较早出现的一种记忆,宝宝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依恋谁,喜欢谁,往往都和他们早先的情感生活相关,是情绪记忆的结果。

比如宝宝第一次在超市,看到收银员对他扮了一个“鬼脸”获得“这个人很可怕”的印象,以后只要上超市,他就会躲开这个售货员,或遇到他时紧张不安。

印象记忆

印象记忆是婴幼儿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一种记忆方式,很值得探讨。成年人记忆方法很多,比如联想式记忆,比如分析方式记忆。另外,成年人往往理解后才记得住,比如牛顿三大定律,总要物理老师讲明白了,我们就可以长久记住了。宝宝们可没有上述这些特点,他们是把记忆的对象整个地、不去思索地、不加分析地,囫囵吞枣式地印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表象,形成一种“模式”,他们的这种本能,成年人望尘莫及。

他们凭借着这种“印象记忆”的本领,在三岁以前,把母语学会,学得惟妙惟肖,他们在二岁半时,识记的物体数以万计,上至日月星辰,下至砖瓦灰砂石到家里多种摆设,到遇到的多种色彩等。例如,宝宝记住人的本领可强了,周岁以前他可以认识50张不同的脸谱,上幼儿园后,记住的人就更多了,叫得出全部同学的名字,也记住了家长的样子,还有一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居然认识同学的爸爸妈妈,大人们应该看到过下午父母接宝宝的情景,宝宝们坐在教室里等家长,当一个男人走进教室时,大家异口同声地叫:“晓晓爸爸来了,晓晓爸爸来了!”谁也没向他们介绍过这个男人是“晓晓的爸爸”,可他们偏偏记得住。

如果生动具体的物象,再加上词语的配合,那宝宝们会学得快,记得牢,在测查宝宝对一些实物和图片的记忆力时,会边看边说出他们名称的儿童,其测查成绩明显好于那些只知道看的儿童。而且凭借这种印象记忆,宝宝们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三千个汉字全部记住,这是多年实践证明的。有关记忆的一项特殊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加以阐述:我们成年人几乎没有人能记住3岁以前,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于是有人说:3岁以前不重要,因为以后记都记不住,白忙一场,这是一个误区。

婴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在发展:学龄前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诗歌、童话、故事和图画等。被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是一些能激起宝宝兴趣和情感的事物。

2.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能力慢慢提高:学龄前儿童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如图片、实物和图画等)来识记的能力较强,因此在培养时,运用直观的教材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大脑容易兴奋,也极不稳定:表现容易记住,也易被遗忘。

4.记忆的精确性和巩固性较差。

培养宝宝的记忆力首先要注重记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等四个方面。具体训练方法有:

图像记忆

让儿童看一张画有10种动物的图片,限制一定时间看完,然后将图画拿开,让宝宝说出图片上都有哪些动物。开始看的时间可以长些,而后时间慢慢减少,这样可以同时锻炼宝宝观察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实物记忆

观察商店橱窗的商品,然后让宝宝说出陈列的商品名称;观察文具盒里的用品,然后背出盒中的东西;观察公园的花坛,然后背出育有几色花草等,从实物观察中,提高识记能力。

数字记忆

从两位数开始,任意说1个数字。如从5到8,每个数字之间保持1秒钟的间隔,让宝宝重复说出,能通过,则将数字增到3位、4位、5位等。还可以记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各种数字材料。

词汇记忆

讲述一段故事后,让宝宝重述,看能记住多少词;在一定时间内说出来一些儿童熟悉的词汇,看儿童能记住多少。

在生活中培养有意识记忆

经常向宝宝提出记忆的任务,如让宝宝帮助父母记住家中存放东西的地方,父母单位的名称、电话号码、亲友的名称,自己放玩具的地方等。让宝宝重述故事,背诵童诗,让他尽快记住,从而增强有意识记忆能力。以上方法不仅仅是对婴幼儿记忆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右脑开发的一种训练。

婴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在创造发明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它不仅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使我们能够预言未来,看到可能产生的后果。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

除了带宝宝外出,在家中也要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宝宝想象力的发展。给宝宝合适的图书,和宝宝一起分享故事描述的情景,和宝宝一起想象情节的变化,鼓励宝宝想一想结局怎样,都是帮助宝宝想象发展的好办法。读故事书时,改变一下读的方法,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给宝宝一个吸收和连接已有经验的时间。

丰富宝宝的生活经验,发展宝宝的表象

想象是在宝宝大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别人说“苹果”,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个“苹果”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表象。正是依靠表象的积累,宝宝的想象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们要帮助宝宝积累的生活经验正是帮助宝宝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宝宝表象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将相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想象发展的过程。在学前阶段,我们鼓励家长经常要带宝宝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宝宝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任何一个宝宝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宝宝,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

给孩予轻松的氛围,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想象

宝宝将想的说出来也是一个过程,他不但是将生活经验梳理的过程,也是将经验在头脑中组织、整理后表达的过程。我们不但要鼓励宝宝大胆地想,还要鼓励宝宝大胆地说,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宝宝想的就当成真的说出来时,我们不能用简单地一句“瞎说”就将宝宝打发掉,而是应该仔细地问问宝宝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想的,还是真的,对宝宝提出的问题尽量地鼓励他:“你想想为什么?”“你想会是什么样呢?”

鼓励宝宝大胆想象,引导宝宝合理地幻想

幻想是想象的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在学前期和小学初期,宝宝的幻想也是在从远离现实的幻想到接近现实的幻想发展的过程。如宝宝喜欢“奥运会”吉祥物,就进而幻想,开奥运会的时候,我怎样与奥运会吉祥物见面?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想象,也就是幻想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宝宝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未来的环境会是什么样?

婴幼儿思维力的发展

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宝宝的思维力?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宝宝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宝宝变得更聪明。

思维

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

思维力是宝宝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思维力是宝宝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维力也是宝宝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宝宝更聪明更胜人一筹,那就从小培养宝宝的思维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