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空间认知的阶段
宝宝对空间的认知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位置、方向、大小、远近等概念的认识能力,在整个智力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的宝宝教育中,只注重语文、数学教育,而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岂不知这是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建筑师、画家的重要条件。
空间观念在婴儿期就已初步存在,到了幼儿期大都能分得清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
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早就引起了国外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婴儿学会走路和双手活动,对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发展起着很大作用。走动和抚摸是肌肉感觉的练习,也是空间视力的训练。
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条件
婴儿坐、爬、走、抓捏、抚摸等。实际上都是在同空间打交道,这时,家长应适时促进其动作发展,不要因为怕碰伤而总是抱在怀里。到了幼儿期,更应放手让孩子自己活动,只是要注意安全。
反复使用空间词,以促进孩子空间概念的形成
假如孩子面前并排放着两辆小汽车,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数量而不是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此时就要及时用空间词来提示。生活中成人经常使用空间词,孩子的认识水平才会提高。
利用游戏、绘画等活动发展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
可供发展儿童这种能力的游戏有:“拍手歌”(上上,下下……)、“捉迷藏”、“比一比看谁跳得远”,等等,而特别应提倡的是建筑游戏。因为建筑材料有多种多样的形状,搭建筑物时,孩子就要熟悉这些材料,并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低龄儿可能是借助动作来思考,年龄大一点的则在构筑前就已有了空间客体的表象。此时,父母如能带孩子有目的地观察一下房屋的建筑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在建筑游戏中,父母不可包办,只可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建筑成功后,孩子往往会由衷地感到喜悦,会高兴地喊爸爸、妈妈来看自己创造的成果。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而不可置之不理,甚至冷漠、讽刺。要知道这种成功的喜悦,正是促进他们进行空间创造性活动的最好动力。此外,还应当让孩子从小受到绘画的训练,这是发展他们空间透视能力的最好学习活动。
空间感知的特点
孩子在2~4岁感知迅速发展,表现为感知的范围逐渐扩大,感知能力逐步提高。感知范围逐步扩大。2岁时视觉、听觉、触摸觉已在发展,而空间知觉还没发展。例如,2岁时能认识基本色、能辨别亲近者的声音,而对于上下、前后,早晨、晚上等空间、时间概念却掌握不了。
3岁以后则逐步地会辨别上、下,里、外,前、后等方位;逐步地掌握了早、晚,今天、明天,上午、下午等概念。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得到发展。
感知能力逐渐提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知的方向性,二是感知的精确性均有所提高。
2~3岁观察图片或者物体时很难做到按照成人的指示去观察全部或某一部分,更多甚至全部是无目的地进行观察。例如,妈妈说:“你看看画册上画的是谁?”他可能看看画页上的皮球说:“我也有大皮球。”也可能无目的地随便看看,什么也说不出。3岁以后则能逐渐地做到根据某种目的进行观察。在感知的精确性方面也有明显提高。
2~3岁观察图片是笼统的,泛泛的,3~4岁则能比较仔细地观察图片上的个别部分。当然,这只是与2~3岁相比。以辨别颜色为例,2~3岁能认识红、绿、黑、白、蓝基本色,3~4岁能初步认识红、绿、黄、蓝、白、黑等颜色。
4岁以后能认识更多的色度不同的颜色。同样,听觉的精确程度也有所提高,表现在对声音差别的感受能力上有明显不同。例如,2~3岁很难通过讲话的声音辨别全班小朋友,而3~4岁却可以毫不吃力地做到这一点。
婴幼儿的注意特点
2~3岁注意的范围逐步扩大。2岁时,只注意最亲近的人所做的,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爸爸肯不肯抱他,妈妈给不给他糖吃;他只注意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自己正在玩的玩具。又如,他正在玩皮球,找不到了或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他会来告诉妈妈。3~4岁的孩子逐渐地能注意到周围更多的人,注意到更多的事物。
2~3岁有意注意逐渐发展。2岁多的孩子跟父母到公园,看到色彩鲜艳的花朵,非常喜爱,无意中花朵引起了他的注意。3~4岁能逐渐地根据父母的指示或要求,有意识地去注意观察某种花、某种动物、某件事情,如爸爸怎样给鱼换水,或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行动,如观察自己种的蒜瓣长苗没有,注意给自己种的蒜浇水、晒太阳。他们在幼儿园能注意地跟着家长进行各种活动,由听家长讲解,看家长示范到自己去做。
2~3岁注意的持久性有所提高,也就是说能较为稳定的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2~3岁的孩子,对于他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会长些。4岁孩子甚至可以几十分钟地注意观察蚂蚁搬家、小鸡吃米等。
2~3岁孩子注意的水平和能力在逐渐发展和提高,然而,注意的无意性、不稳定性仍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婴幼儿记忆的特点
2~3岁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3岁孩子是根据兴趣或根据某种特殊的、新鲜的刺激进行记忆的。例如,父母带他去过游乐场,如果再次经过游乐场时,他会说:“坐飞机”。那是因为他看到游乐场时,头脑中再现了,对他来说,兴趣最浓的是“坐飞机”时的情景。这种再现并不是第一次去游乐场时有意识地记住的。4岁孩子能有意识地记住成人要他做的事情。例如,父母带他去游乐场之前,要求他记住游乐场都有些什么,回家后要能清楚地说出来,他能够做到。
2~3岁理解记忆逐渐发展。2岁多的孩子生活经验贫乏,理解能力很低。他们只能重复成人的话,机械地模仿。这个时期,机械记忆高于理解记忆。4岁左右,记忆发生了变化。对于他们理解的儿歌、故事记得快,记得牢,而对于他们不理解的诗和故事则不易记住。
2~3岁抽象记忆开始发展。2~3岁的孩子对于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较为抽象的事物则难以记住。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突出。教2岁孩子数手指头,或让他记住父母的姓名非常困难。等到3岁以后,对较为抽象的事物逐渐能够记忆了。例如,家庭住址,自己的左、右手,老师或家长教的某个词,能较顺利地记忆。这种变化到4岁多就更为明显。
尽管在2~4岁这一段,孩子的记忆有变化和提高,但仍然突出地表现出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优势。
婴幼儿的情感特点
2~3岁孩子的情感外露。他们全部情感表露于外,高兴了就笑,急了就哭;对喜欢的人,寸步不离,对不喜欢的人,不去亲近。他们的情感没有丝毫掩饰和虚假,既纯又真。
2~3岁孩子的情感不稳定。一方面,他们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周围人情感、情绪的感染和影响。例如,托儿所大班或幼儿园小班,一个孩子哭着找妈妈,很快地会有几个孩子也跟着哭起来。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冲动。例如,得到一件玩具时,会高兴得笑出声,玩具掉在地上或被别人拿走,又会急得大哭。2~3岁的孩子,时常表现出眼泪未干又笑得很开心。4岁孩子与2岁孩子相比,情感外露不那么明显了,稍微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例如,在他生气或着急时,不一定哭闹,高兴时,也不一定笑出声。同时,情感的不稳定性也有所不同。例如,4岁的孩子不愿意让妈妈离开他。在妈妈走后,他会在一段时间内怏怏不乐,而且反复问:“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呀?”4岁孩子的情感也不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了。例如,看到同伴哭了,他会表示出关心、同情,用手绢帮助别人擦眼泪,而自己不会象2岁孩子那样跟着哭。尽管,在这两年中,孩子情感特点有所变化,然而就其主要方面讲,2~4岁情感的特点,仍然是外露、不稳定、易冲动、易改变。
婴幼儿的想象特点
2~3岁的孩子经验甚少、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想象内容极贫乏。只是模仿成人的个别动作。例如,拿一块积木当饼干给爸爸妈妈吃。3~4岁时则能模仿爸爸、妈妈做家务,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上课等。还能用几把椅子围起来做“家”,把小凳子摆起来做“火车”等。
2~3岁的想象由零散的片断,逐渐发展为完整的内容。例如2~3岁的孩子一会儿拿起积木当饼干让爸爸妈妈吃。过一会儿又让妈妈当老师给他讲故事。3~4岁时则能较全面、较稳定地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活动。例如,他当妈妈,会给娃娃喂饭、抱娃娃睡觉,给娃娃收拾床铺等。
总的来说,2~3岁想象的内容还是贫乏的,而且是再现性的,只是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某些个别动作和活动,很少有创造成分。
婴幼儿的思维特点
2~3岁的孩子思维水平明显提高,思维形式由低级向较高级发展,即由感知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
2~3岁的孩子以感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例如,抱娃娃玩时,成人问他在干什么,他可能答不出。可是给他的娃娃餐具,他就会说“喂娃娃吃饭”。他摆弄积木也是先摆完再说是什么,他是边动作边进行思维活动的。
3~4岁时则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这时是依靠表象,依靠对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维。它较之依靠直接感知对象和伴随动作进行思维有很大提高。这时成人可以通过画册,图片给他们讲故事、说明简单的道理,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了。而离开具体形象去说明道理,介绍事物、讲解词句则会让他们茫然。如用图片或实物教“高”、“矮”、“厚”、“薄”等词他们能掌握,如果只是口头讲解,不借用图片或实物,他们就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什么叫“高”、怎样算“矮”。
婴幼儿空间感知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法
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实际上,还在母腹时,他就是一个小小的“窃听者”,并能用胎动的次数和特点对周围事物发表“意见”了。出生后,他就会日益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是他那远未成熟、正在急速发育的大脑最重要的“营养素”。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应当给宝宝营造一个美妙的小乐园——一个有丰富感知的训练环境。
视觉训练
注视活动
可用硬纸片自制黑白两色的卡片,约为一块方瓷砖大,内容可有靶心图、棋盘图等对称性的图谱,可以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宝宝”等汉字或放大的父母彩照,也可以把拆开的《婴儿画报》等放在距离宝宝眼前20厘米处,让孩子注视。有人曾让一名出生51天的女婴注视靶心图,她竟然一次注视了15分钟,前8分钟甚至没有眨眼。注视活动是训练宝宝对颜色、图形的感知和注意力的好方法。图片可以3~5张为一组,每天2~3次,每隔4~5天轮流更换。
追视活动
用直径约10厘米的红球或大吹气动物或你的笑脸,距宝宝眼前20厘米处,待其注视后,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成环形缓缓移动,让他的视线追随移动的物体。
听觉训练
言语
出生后,就可以在宝宝耳旁10厘米处轻轻呼唤他的乳名,使他听到声音后转过头来。每天都要给他念节奏短小,朗朗上口的“三字儿歌”,或轻轻哼歌谣。
无论是给孩子喂奶、洗澡、换尿布或抱起孩子时,都要在他眼前用温柔亲切、富于变化的语调反复地和他说话,告诉他你正在做什么。
音乐
把宝宝在胎儿时听过的音乐再放给他听,音量比大人在室内说话的声音稍大些为宜。你可以结合宝宝的生活起居(如起床、喂奶、做操、游戏、入睡前)播放适当的固定音乐,既可增强宝宝的音乐记忆力,又能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给宝宝听模仿的动物叫声和大自然中某些音响的音乐,若再配上相应的实物或图片,让宝宝看一看,摸一摸,就能使宝宝的听觉、视觉、触觉得到综合的训练。
追声寻源
用哗铃棒、八音盒、钟表、小杯和小勺、橡皮捏响玩具等多种发声体训练宝宝的听觉辨别力和方位听觉。可先将各种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放在宝宝视线内并且弄响给宝宝听,并告诉他名称,待其注意后,再慢慢移开,让宝宝追声寻源,当宝宝辨出声源后,再变换不同距离或方向。
触摸抓握
在宝宝出生后的1~2个月内,可以用不同质地、适合宝宝小手抓握的物品如拨浪鼓、海绵条、绒布头、纸卷、小瓶盖或小积木、芹菜根或者你的手指,放在他的小手里,让他握一小会儿,使他获得触摸不同物体时的感觉。2个月后,可以在他眼前悬吊一些半固定的玩具,让他击打、够取、抓握,还可以给他做手指按摩操,从手心到手背,到每个手指头,每天2~3次。
逗笑发声
宝宝越早学会“逗笑”就越聪明。因为逗笑是你“逗”他才“笑”的行为。
逗笑是宝宝的感觉系统(视、听、触等)与运动系统(微笑)之间建立神经联系、形成条件反射的标志,是宝宝对你的音容笑貌、逗引、爱抚做出综合性的主动回报,是宝宝最初的智力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