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110

第110章 驱鬼避邪的保护神

旧时,人们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抵御灾难的能力较低,因此,往往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得到它们的保护。各种各样的保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反映了民众追求平安幸福和寻求某种心理安慰的愿望。

在民间,保护神是一种在人们心里更为重要的神灵,他们能够驱鬼避邪。譬如,钟馗、石敢当。此外,保护一方水土的土地和城隍等,同样是民间重要的保护神。

家宅保护神——钟馗和石敢当

旧时民间,人们喜欢在门上贴门神,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钟馗是在民间影响最深的门神之一,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钟馗的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

传说,钟馗原是陕西终南山人,才华出众,曾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但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当朝皇帝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玄宗皇帝患脾病,久治不愈。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并且沿着殿墙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他回答:“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从此,钟馗作为驱鬼捉鬼的门神流传至今。

石敢当,又叫“泰山石敢当”,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镇邪物。石敢当是一块石碑,上面或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几个字,一般立于家宅大门边,或街衢巷口,或桥道要冲,以禁压不祥之物,保佑人间平安吉祥。

“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作注说,“敢当”是“所向无敌”的意思。他认为石敢当是一位所向无敌的勇士。

石敢当除了植于巷陌桥道之冲外,在民间盖房时也有妙用。凡民间建宅盖房,禁忌“门对门”、“门对弄”、“屋脊对门”,俗以为不祥,相冲相克。凡遇此种情况,民间便在对面“恶向”处的墙上,嵌一小块“石敢当”镇宅石,或将此碑立于对冲处,或在门框上书“石敢当”字样,即可驱逐鬼魅。

城市保护神——土地与城隍

土地,俗称土地爷,是众神中最不起眼、地位低微的小神,可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神祗之一。土地神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极为敬重,因为有了土地就有了农业,有了衣食。土地甚至被看做是整个人类的保护神。

最初的土地神,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土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土地神变得越来越人格化。最早出现的人格化的土地神是汉代的蒋子文,他被奉为三国时代钟山的土地神。后来又有汉末文学家祢衡被奉为杭州瓜山的土地神,汉代大臣萧何、曹参被奉为一些县衙门的土地神,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被奉为临安太学的土地神。

在古汉语中,城与隍有着不同的含义。城是指垒土而成的城墙,隍是指无水的护城河。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就代指城市。后来城隍一词就成为城市保护神的专称。

据史料记载,城隍的主要来源是“死人”——从已经去世的人中选拔城隍。有的时候通过在阴间的考试择优录用。如《聊斋志异》第一篇就是《考城隍》。也有的时候是根据人生前的表现,直接由上界任命,比如说,会稽的城隍庞玉,桂林的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北京城隍文天祥、杨椒山。民间将这些已故的英雄和正直的名臣奉为城隍神,祈望他们的英灵能像生前那样保护百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

延伸阅读

石敢当的来历传说

中国民间关于石敢当的来历传说,可谓五花八门。

五代勇士说:相传五代时有一名大力士,名“石敢当”,因在战争中护主战死,为了纪念地,所以设立石敢当。

泰山石说:泰山,自古以来始终是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泰山被认为有保佑国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头就被认为有保佑家庭的神灵。传说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置未央宫的四角以避邪。后来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当,又称石将军,后来还发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当。

泰山神说:相传泰山有“主治生死,百鬼主帅也”之称,而民间有一种传说是,石敢当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将,以勇猛闻名。

泰山好汉说:相传泰山脚下住着一名好汉,名叫石敢当,能够除鬼捉妖,将他的名字刻于石上有降服鬼怪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