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读书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6293400000016

第16章 评鉴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阅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的认识理解水平出发,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盲从,不依赖他人,不为他人的观点左右,不为复杂和假象迷惑,不能因外界的压力见风使舵,不为世俗偏见和行为受影响。对任何一件事不能轻率加以肯定和否定,一切观点、意见、办法、计划都要从实际出发,冷静思考后再提出,使之富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思维具有独立性的人,极少有依赖性,不肯轻附众议。独立性在科学家身上表现为一种科学的怀疑态度,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任何理论都投射怀疑眼光,用独立思考去审查,然后作出结论。

在阅读中的“质疑”是一种可贵的独立性思维品质,只有大胆地怀疑,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

能导致新发现,形成新思想。创造性思维敢于突破他人已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书刊上的观点或权威性理论的束缚,在原有书刊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也就是说,能通过阅读和研究,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拿出有创见性的成果来。

阅读者要达到突破性进展,首先应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著作,有创新的精神。其次能多读书,多思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付出艰辛的劳动,最终在原有书刊内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评判别人的作品,最忌人云亦云。“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抄袭。”(托尔斯泰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评判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力。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首先要有胆识。有胆识就是要有气魄,有襟怀,有远见。而胆识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的。柳冕在《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中写道:“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言。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哉?”(只有有学识的人,才能知道(人生)之所奋斗和决断(的缘由),然后,他的才能与胆魄都将(不断)得以确立,举世毁誉也不为所动,又怎能随从别人的是非而行呢?)从阅读的评判角度来说,这样的评论文章,才有独特性和说服力,才能使别人折服,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对“武松打虎”的评判,众多的人评论武松是打虎英雄,而孙绍振的评论颇有见地,认为武松够不上打虎英雄:其一,武松是被迫上山打虎,而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其二,武松打虎是“逼”出来的,他看了阳谷县的布告,才真知景阳岗上有虎。倘若退回去嘛,怕别人取笑自己不是英雄好汉,只好硬着头皮上山;其三,武松是凭一时的“爆发力”三拳把虎打死的,而不是用“智慧和力量”打死了老虎。由此可见,武松不是打虎英雄。这种“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评判,的确是有胆有识,极有创见。而且,认为武松是打虎英雄的看法把武松神化了,似乎武松逢虎必能打死,却没考虑到武松打虎的偶然和侥幸的因素;而且武松得知山上有虎时的胆怯心理表明武松虽然武艺高强,却也并非对打虎有十足的把握,他敢于上山确实非常勇敢,但胆怯的心理也表明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所有人共有的七情六欲。这样的武松似乎英雄气概少了些,却更加真实可信。

高尚的道德观和高雅的审美观

道德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调整人际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人们的阅读活动。

所谓审美观,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的总称。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个性等特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与其他意识形态如道德观等密切相关。

高雅的审美观在阅读活动中能起到鉴别、筛选、赏析的具体作用。

(1)鉴别,指鉴定识别。高雅的审美观能帮助阅读者鉴别客观读物的优劣、真假、正误和善恶。

(2)筛选,指有目的的选择。在鉴别的基础上,阅读者可以做进一步的筛选工作,以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当然,在筛选过程中,无时不体现出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标准,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具有高尚道德的审美观的读者,会审慎地选择那些思想内容健康,有益于知识增长,有利于陶冶性情的好书。这种筛选与阅读活动的阅读效果直接相连。

(3)赏析,是指对读物的欣赏、分析。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的审美观将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在赏析过程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同一部《红楼梦》,就像鲁迅所指出的那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中清楚地体现出道德观和审美观的不同和差异。

由以上看来,高尚的思想境界能使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备有志、有行、有识、有恒、有量、有德、有情、有才等良好的阅读品质。正是这些良好的阅读品质,形成了读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从别人的评论中学习

阅读他人的评论文章,听取他人的意见,吸收他人的经验,这既是矫正片面性,写好评判文章的好方法,又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评判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白居易曾经说过:“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割裁,或失于繁多,其间妍丽益又自感。必待交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意思是许多人写文章,总是自许甚高,不忍心删削,所以失之繁琐妍丽。必须等交给有鉴别能力的人,毫不姑息,讨论后加以删削,才能繁简得当,骨格匀称。写作如此,评判别人的作品也应如此。因为评判是有差异性的:一是从横的方面来看,由于评判者的年龄、阅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对同一作品的评价和判断也不同;二是从纵的方面来看,就是同一评判者,由于时间、地点、心境、思想观点的变化以及经验的差异等,对同一作品的评判也会有差异。我们在前面列举的不同的人对《药》的主题思想的评判,就是这种评判差异性的一个佐证。因此,阅读评判切忌“私于自是”,“偏于憎爱”,要做到公允正确。这样,就必须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行。

例如,我们要评判《红楼梦》这部名著,一般来说就要阅读胡适、鲁迅、俞平伯、李希凡等红学家的评论文章,不管其观点、角度、表述方式如何,都可以作为借鉴、参考,以滋补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评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