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创意策划学
6292800000004

第4章 文化力与文化时代

一、文化力的概念

文化力是近几十年来炒得比较热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关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还不是十分的明确,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不在于文化力这个概念是否可以成立,而在于什么是文化力。因为关于文化是一种力量的认识,并不是什么新观点、新知识。且不说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文化力量”这一概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提到的“精神力量”、“理论力量”、“思想力量”乃至“传统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等说法,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的力量。但是文化力作为一个概念在今天提出,确实另有背景、别有深意。

1.文化力概念的前沿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三个国家的领导人,分别提出了21世纪三个具有前瞻性的概念。前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文化时代”概念;前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新经济时代”概念;邓小平提出“进入开放时代”概念。这三个概念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关涉,共同揭示出21世纪经济社会的特征。

所谓“文化时代”并不是说以往的时代都是没有文化的时代;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某种特定的文化时代。“文化时代”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揭示了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力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的时代。换言之,是一个文化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文化力的作用,世界经济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上。文化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有力资源,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释放。就以日本来说,据统计,从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间,日本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和交易额的总量,从5343亿日元增长到1.5779万亿日元,增长了大约两倍:而同期商品出口总额从40.2025万亿日元增长到54.5622万亿日元,只增长了36%同时,与“文化产品”有关的出口增长幅度也很大。虽然使“文化力”像GDP(国内生产总值)或GNP(国民生产总值)那样被量化是困难的,但相关专家仍然认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文化上的新的超级大国”。

如果我们把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称之为“老经济”,把存在了数百年的工业经济称之为“旧经济”,那么现代文化经济和知识经济也就是里根所说的“新经济”。现在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的经济。我国有学者将这种新经济界定为“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所谓“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实际上揭示了文化力在知识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为知识和智力资源是最具有文化质性的,或者说就是文化本身。正如日本学者杉浦勉所言,“文化因素将起到大大提升其直接价值的作用,推动不同于传统的物质产品的新经济的形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产生类似几何级数一样的增长速度”。高技术是可以“克隆”的,而文化是具有原创力的,所以“知识经济、文化先行”已经成为一种战略选择。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前沿阵地――知识型企业也就是文化产业。

2.文化力概念的提出

尽管文化在人类迈出文明的第一步起就开始发挥其力量了,尽管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印刷报纸――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于1609年出版),但是人类对文化力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动力的理性认识不过是二战后近几十年、或者说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

(1)国外学者眼中的“文化力”

文化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探讨文化产业发展时,最早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他认为,“文化是产业的决定因素”。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并探讨了文化对经济产业化的关系,肯定了文化对经济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对文化力的概念并未作严密的界定。他的理论的意义在于提出了文化力概念,并从文化产业的领域佐证了文化力的作用。但是,从论证看,他所说的文化力实际上是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力量。20世纪80年代,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哈佛大学政治学院院长、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一书中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部分组成的观点。2004年,他又在自己的新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制胜之道》中再度强化了他的观点。在约瑟夫?奈的心目中文化力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它是与军事的经济的实力等“硬实力”相对应的重要力量。都是为了“控制他人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并且从根本上说,软实力的作用应该是大于硬实力。他认为,在当前美国独大的情况下,为避免由于单边主义、傲慢及褊狭而丧失领导地位和感召力,美国应更多地依赖文化、价值与制度所产生的“软实力”或曰“软性国力”。这种“软性国力”,本身就是文化力与政治的交融。在其运用中,文化力则直接成为政治手段。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人才、教育三位一体,将构成国家权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力的强弱直接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能否在斗争中争得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观点代表了当今世界的一种国家发展观点,即通过强化软实力来实现国家强大。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机构体制的运行力量。因此,其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文化力视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他所说的文化力实际上是“文化实力”的简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实力”就是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作用。

(2)国内学者眼中的“文化力”

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力”命题的是贾春峰。他在1992年秋举行的一次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上首次使用了“文化力”这一概念。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力的研究进行得比较热烈,有学者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力”的界定,有不下七八种观点。实际上最主要的观点有如下三种:

①文化力就是文化生产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力。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人化”学说和两种生产理论为依据的。“人化”也就是文化,正是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人类文明。既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也提高了人的自身能力,推动着人的智力不断发展。在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数千年中,随着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的一般智力和理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精神生产力也日益强大。文化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它就是文化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现就是大生产力观和精神生产力理论,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全部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驱动作用。社会的不断进步客观上要求文化和经济不断融合在一起,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又有经济,两者是不可分的,同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推动力一样。因此,文化力也就是一种生产力。特别是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文化的确已经对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文化力就是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文化力就是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实力或文化竞争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如何?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看它能否用先进的文化组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这种文化力主要表现为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创新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导向、凝聚和鼓舞作用;表现为文化资源的储备程度、文化环境的培育状况,以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③文化力就是社会合力或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拥有的全部实力。它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即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性国力”和“软性国力”,后者包括意识形态和机构体制以及科技、教育、智力开发、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体系、道德情操等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力。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就,蕴涵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3.文化力概念的探讨

其实关于文化力究竟是一种什么力,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通俗地说,它实际上就是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叠加和乘积等配置方式而形成的“文化力量”。文化资源应该包括人本资源和人化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本资源是核心和关键因素,它决定着人化资源的发达程度,人化资源是人本资源的产物。文化力量就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人文力。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直接体现,作为生产力则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的间接体现。因此,文化力存在形态上是有物化的力量、精神状态的力量和两者综合作用力量等三种形式。无论是物化的力量还是精神化的力量,都是具有生产力作用的。特别是作为文化力核心的人本资源,实际是人的整体精神素质,是人的思想品德、灵魂境界和人的能力。人的能力就是主体生产力,就是物质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这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一致的。这是文化创造力的主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创造发展的是一种生产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的生产力,是创造生产力的“软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现在一般认为,文化力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而言的。文化力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文化精神或具有某种文化功能、文化特征的事物对于人们的影响力或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所体现出的竞争力。它的内涵既包括精神文化,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也包括人的智力因素和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的力量。

国际著名学者汤因比运用“空间剖视的方法”将文明社会划分为三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与政治、经济相比,文化是相对稳定的领域。因此,它构成文明社会的本质和灵魂。“挑战――应战”动力机制所展现的实质内容是文化,文化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配力量,是人类创造社会的三大基本力量之一。在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这三大力量中,经济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它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一直发生着基础性的作用;政治力则是派生的、附着的创造力,它由经济力而派生,附着在经济力之上,通过经济力而发生创造社会的作用,但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政治力也能单独地发挥创造社会的作用;文化力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而言,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竞争力、牵引力、渗透力、生产力。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而言,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是三大并行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文化力不是一般的文学艺术,而是以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它既有为经济、政治服务的功能,又有作用于经济、政治的驱动性功能;既与经济力、政治力相互联系为一体,又保持其相对独立的个性化地位。

文化力是人类拥有的深层次的创造能力,它贯穿在经济力和政治力中,影响或促进经济力的发挥。文化力也能单独地发挥创造作用,那是在社会进入文化时代的时候。

二、文化力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今天,人类社会正向文化时代转移,文化力发挥特殊作用和关键作用的时代正在到来。文化力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现象。文化力量或曰文化力在社会发展中主要体现出如下特征:

1.从历时的角度看,文化力具有贯通于人类社会发展全程的基元性

我们知道,文化本身既是一个与人类相伴的历史概念,又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动态概念。文化的力量也就不只是在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阶段有所显示,而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只不过,文化力作用的发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某一历史时期表现得突出一些,在另一历史时期表现得隐蔽一些。但是,我们会发现,文化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一些重大历史变革的关头,总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那些重大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变革,正是在文化力的作用下才最终完成质的飞跃。如发达的希腊、罗马文化将欧洲由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繁荣的先秦文化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如果没有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将在黑暗中徘徊若干年月;如果没有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斗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将有更多的摸索。当今世界由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陷入了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困境,不得不又一次地依靠文化力来解决问题。“知识经济”特别是“文化经济”的迅速崛起就是文化力的具体体现。

在以往的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过程中,人们比较注重经济力、政治力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外在牵引,而较易忽略文化力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驱动。近几年来随着智力经济或者说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已注意到文化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虽然也存在文化与经济不对称发展的特殊情况,例如18世纪的英国,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16世纪,但其文化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16世纪。然而,一般而言,一定的社会文化总是能够大体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匹配。发达的生产力与发达的文化力相联系。当今世界,某些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打击能力,而且也拥有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强大的文化实力。

2.从共时的角度看,文化力具有作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普遍性

文化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谈到“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可以把“普遍存在”和“普遍运动”本身“看成是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此处,“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的“普遍存在”和“普遍运动”指的是“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这里,文化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现象,不是作为一种观念,而是作为工业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普遍存在。马克思还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才会产生,“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揭示了文化力的普遍性。但是,为什么人们对文化力的普遍性的认识姗姗来迟呢?这是因为文化演化为明确的生产力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文化是作为经济运行的环境和背景而表现出来的。我国曾一度流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企业文化的出现、商业文化的诞生、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向经济一步步地贴近,意味着经济生活中的文化生产力日益充盈。这使以往人们长期疏于提及的非经济因素的文化日益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化生产力一步步地走进经济的核心的事实,构成了现代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从文化生产力演化的情况看,无论是作为文化背景,还是体现为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和文化产业,文化力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军事行为、文化行为,甚至于人的个性、习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力。从音乐到媒体,从电影到快餐,从语言到体育,西方文化裹挟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城市热衷于过洋节的场面和氛围,甚至超过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大凡民族意识强烈的人无不感受到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所构成的巨大的压力。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都不能不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都不能不倾注最大的热情提高文化力,都不能不坚决避免、防止或及时纠正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情况。

3.从对社会的作用力来看,文化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经济、政治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三大要素,一方面相互区别、各擅其场,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在复杂的联动作用中,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互补而自立”,即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的情况;二是“互渗而相拥”,即彼此关系深入,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情状;三是“互融而相泯”,即完全融合,出现直接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相互交融现象。过去前两种现象比较多见,我们也研究得比较多。第三种现象,即文化力与经济、政治的互渗共融,则是在以知识经济,进而以文化创意经济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语境下,才逐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文化与经济的完美融合,催生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摆脱了过去作为经济发展外因变量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内在主导因素而具有特殊意义;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进入精神生产领域,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商品生产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文化观念的变化正在带来日益强劲的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绿色文化”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现代人文观念带来了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等。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无疑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强了文化本身的自洽能力和创化能力。

文化力显示综合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的衡量和测评中,愈来愈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其一,文化以其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显示综合国力,这种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教育的普及率、科技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人均寿命以及道义的力量、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其二,文化以其特殊财富的身份来显示综合国力,一个社会的财富大致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型,文化力不仅以其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形式来充实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增进了社会财富,成为衡量和测评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其三,文化力还以其影响力、辐射力来显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强弱、国家影响力的大小、文化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国家的文化往往凭依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传播渗透到其他国家,即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其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国际上也会有其重要地位。

4.从生产力的要素看,文化力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划分经济社会。农业经济是一种“体力经济”,主要靠人的体能。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农耕是一种文化,但是文化的含量是不太高的,决定财富创造的关键是土地外加“老天爷”。工业经济是一种初级水平的技术经济,文化含量明显加大,但主要是依赖自然资源,文化力主要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上,仍然属于“物质要素主导型的经济”。财富增值的首要因素是资本。到20世纪末,资本和劳动力的地位开始急剧下降。拥有科学技术和高知识、高智慧的精神劳动者成为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

知识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文化力的作用表现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远远超过自然资源的价值。文化经济实际上是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是文化力充分彰显的经济。随着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会看到,文化经济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经济而又远远大于知识经济,因为,文化生产力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前面说过,文化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文力,所以突出的人文精神是文化经济的本质所在。观念形态的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而充分转化为文化力。上个世纪下半叶被经济大潮几乎淹没的人文精神不仅会再次浮出水面,而且会反手成为掌控经济发展的命脉。人文精神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的体现将日益突出,竞争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市场经济融入了复杂的人文背景和文化选择。

三、文化力的巨大作用

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但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文化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力为经济力的运行提供能动的推动作用。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的导向力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

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还是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知识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当今,面对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洪流,我国应当有自己的理解和举措。为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不落伍,中国的确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在高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看齐。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看,世界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当有分工有合作。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适合走高技术大国的路子。但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对未来世界知识经济的贡献可能主要是在文化上,靠发达的文化力在文化经济中立足。现在国内许多人提出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后发优势,其指的就是文化上的优势。

文化的导向力还体现在为经济发展塑造合格的主体,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人们遵守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人们形成礼仪规范、诚信意识、和谐理念、共赢思想等,从而保障经济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运行。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关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中,人们考虑问题和从事实践活动的立场、方式,起支配作用的是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在西方发达国家,IT企业的迅速兴起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正在使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网上娱乐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时尚。这种时尚借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便利很快向地球村中的其他某些居民蔓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既有的观念和行为。1999年元旦前后,人们发现贺年卡不似往年那样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了,人们知道了每节省4000个贺卡就救出了一棵参天大树,于是自觉响应有关组织的倡议,用电话和电子邮件向亲友发去吉祥祝福的信息。

2.文化的感通力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

文化具有极强的感通力与亲和力,它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现在,用文化手段促进国际贸易,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营销艺术”。

冰岛是以鱼产品为经济支柱的国家。1995年,冰岛驻中国大使萧尔玛?罕纳松上任后,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冰岛歌唱家比约克大型演唱会”。开幕酒会上,他一语惊人:“我的国家元首在我上任前,对我讲了一句话,那就是用文化卖鱼!”

在文化经济的今天,你要推销你的产品,就要用友好的方式让他先喜欢你的音乐、喜欢你的美术、喜欢你的文化,进而购买你的产品。

没有美国的“西部牛仔片”,就没有美国的牛仔服和万宝路香烟在全世界的畅销。因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服装,更主要的是他们欣赏和喜爱的是“富有正义精神的牛仔,痛快淋漓地惩治邪恶的英雄形象”。没有风靡世界的服装模特表演,就没有皮尔?卡丹名牌和法国化妆品的高价位,法国商品把浪漫、典雅、精致的文化奉献给了生活。

3.文化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创造着人;文化创造了人,掌握文化的人又创造了世界。文化的创造力一直在推动世界经济的重心不断转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文化创造力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力量推动经济增长;进入到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现在,所谓新经济其最大的魅力就是文化。文化信息化成为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有力资源,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释放。

现在,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观念变化正在带来日益强劲的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无一不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正如曾在20世纪60年代以其“增长的极限”的发聋振聩之声而惊醒全人类的罗马俱乐部已故主席佩切伊依博士所指出的:“未来的发展只能是文化的创造。”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重要。中国以什么姿态迎接知识经济?不能只从知识经济本身的角度衡量,而要从文化的深层思考。尽管人们普遍懂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对技术背后的文化根源却往往不甚了解。事实上,技术只不过是文化之海的浪花而已。就一个民族而言,任何一种单纯移植而来的技术都不可能成为这个民族的真实的力量,一个民族的技术水平只能是它的民众文化水准的真实反映。那种想靠单纯发展技术走捷径的想法貌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蠢的。文化本身或许是非实用的,但要想获取实用的技术,就必须首先尊重、保护并涵养这种文化,凡一开始就只想求实用者必定欲速不达。可见,所谓文化力的价值内涵,它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近年来学者们普遍关注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其中引发的思考大多也上升到了理性的文化层面。

4.文化的精神力提升物质产品的附加值

产品是物质性的,但是它需要精神之光照射。因为人们在使用这些物质产品的时候,总是期望它同时能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抚慰。文化含量正成为知识、信息商品中的高附加值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就商品的高价位。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决定作用的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

早在20世纪末,中国的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就占到全世界此类国际贸易总额的25%。但是价格却异常悬殊。原因是,中国产品只注意了使用性能,而没有体现出文化内涵。

中国五千年悠久光辉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企业家的巨大宝贵资源。准确把握中国优秀文化价值,以此打造中国产品的特色品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持续发展动力。

5.文化的塑造力有效强化综合竞争力

综合竞争力一般是以整体形象显示出来的,而文化的塑造力恰恰具有强大的形象塑造功能。这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扩张力,它能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全面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操守、理想信念,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和具有高级文化品位的人民大众,演化成共同的民族精神或地区精神,加速国家或地区鲜明形象的树立。这种民族或地区精神,一方面成为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成为形象的感召力,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形成强大的对外吸引力并转化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