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厚黑智典
6292500000016

第16章 自强求新增实力

曾国藩生活在清王朝国势日渐衰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外国列强交相侵迫的时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初登仕途的曾国藩就已认为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以大事小,违背自然规律的下下策。曾国藩预感到了时代变更的狂风暴雨已经来到了,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特有的锐敏看透了腐败透顶的清朝八旗,绿营已无力维护清廷的统治,无论是汉学还是宋学都无法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危机,现实迫使曾国藩从理学、汉学旧纸堆里走出来,重新寻找挽救危局颓势的出路。首先是建立新军。1851年他上疏提出裁兵、节饷、加强训练等,并指出:“医生治疗那些病情沉重的疱痈患者必须要剜掉其腐烂的肌肉,以利于新肉生长……”1853年曾国藩创建湘军,创建之始他就注意到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陆师每营一半以上兵勇配备抬枪、小枪,还有两个劈山炮队,火器装备优于绿营兵;购买大炮装备水师,其水师拥有洋炮千尊以上。其次是师夷长技,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尽管曾国藩从戎之初即比较重视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但从本质上来说,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曾国藩,在人与武器的关系上,更依托于人。他说:火炮和轮船虽然先进,但军队的胜败取决于人而不取决于先进的武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思想震荡,目睹了船坚炮利的威武,蒙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加上与太平军的屡次交手,使曾国藩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取胜的关键在于武器的精良,宝剑长矛不锋利,就不能斩断东西,鸟的羽毛不丰满就不能展翅高飞。大清朝要想重温“天朝上国”的旧梦,就必须“师夷长技”,“自立自强”。曾国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就上折提出:“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舒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并认为总理事务衙门奏请购买外国洋船洋炮的要求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他还说:“轮船的迅疾,洋炮射程的遥远,被英法两国炫耀为独有的东西,而我们中国却对这种我们极少见的事物感到吃惊。我们若能陆续购买这些轮船火炮,据为己有,那么在我们中国就会对它司空见惯而不致于惊讶,相反英法也会逐渐丧失它的倚仗。买回来之后,招募那些精思灵巧之士,机智乖巧之人,开始慢慢地操练演习,然后尝试制造,不出一、二年,火轮船一定成为中外官民通行时的必备之物,同时可以用来剿灭太平军,为巩固国家的长远战略服务。”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曾国藩还是一个手无半点实权的小翰林,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曾国藩已不仅是几十万湘军的统帅,署理两江总督军政实权,而且是权绾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封疆大吏,他已经有能力亲自付诸实施“师夷之长技”了……

一是师夷智以造船制炮。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曾国藩认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炮弹,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否则,与洋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安庆军械所成立之始,曾国藩便全力以赴的搜罗人材,制造中国人自己的轮船火器。徐寿、华衡芳、吴嘉廉、龚云堂、徐建寅等专家和技术人员纭集安庆,制造火器弹药,创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气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打响了洋务运动的第一炮。当第一艘木壳轮船下水试航之时,曾国藩除了欣喜之余,感到“行驶迟钝,不甚得法”,意识到了手工造器的落后,决心寻找造器之器,他与留美的容闳一拍即合,派其赴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容闳不负所望,于同治四年(1865)把所购机器运抵上海。这些机器更加速了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速度,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二是翻译介绍西学知识。

在“师夷长技”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了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他针对国人在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状态指出:“翻译是制造船炮的基础,洋人造机器源于数学,其中奥妙都有图表说明,只是中文、英文意义差别甚远。因而虽每天熟悉这些机器,但终究不明白如何制造。曾国藩先后在江南制造局设立了翻泽馆、印书处,聘请外籍人士与李善兰、华衡芳等合作,至清末,计译印西书159种、1075卷,其量之大占当时全国译书之半。这些书不仅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上功不可没,而且对我国近代思想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是选派优秀学童去美国留学。

“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既要西学,那么自然以亲赴国外学习为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在丁日昌的推荐下,曾国藩奏派江南制造局上海方言馆总办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详细制定《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物色国内聪颖之幼童,分批送往美国进行学习,尽管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出外留学的幼童被中途撤回,但他们出国后本着“各习一艺”的要求,各有所长。除了著名的铁路专家詹天佑外,在派出的120名学生中,有近百名学生回国后在铁路、电信、外交、翻译、海军、海关、教学、医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幼童出洋留学,正如曾国藩所说:“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是收“远大之效”的好事。这一举措,既反映了洋务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曾国藩等思想家目光的锐敏。

曾国藩是同治年间、开展“师夷之长”、倡导自强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凡制船造炮、翻译西书、派遣学生留学等各项事业,无一不是依仗着他的支持和指导,才赖以前进发展的。这一自救活动给晚清的社会注入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