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6291400000138

第138章 教孩子“富日子穷过”

现在,许多家庭物质条件好了,又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尽量过得舒服些,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了苦。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饭一粥来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将来更难以自立于社会。作为家长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天堂,难遮明日的风雨;如果从小不让孩子吃点“蹲苗苦”,将来“庄稼”就难以长好。

在现实生活中,在许多家庭里都会听到这样的话:“妈妈,我要喝水!”“别急,妈妈这就给你去倒。”“爸爸,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做!”“别急,爸爸马上就帮你做。”“妈妈,我今天上学觉得很累。”“别急,从明天起让你爸爸骑车子送你、接你!”……类似这种“关怀备至”、“包办代替”的父母比比皆是。众多的家庭中,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其实这并不是好事。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优越、依赖有关。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一场称之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由此拉开了序幕。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纷纷脱落,这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有个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一见医生泪水滚滚。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矮小的日本男孩黑木雄介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背包,他却不从,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向老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喘息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下午,风雨交加,路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宿营地。第二天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坏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夏令营宣告闭营,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日本人满面笑容离开了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有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食品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持。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牵动着许多有识之士的心。在“全国关心下一代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肯定我国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同时,对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他们有一种共识:这一代的青少年在许多方面如知识量、信息量大大超过了上一代,但他们又普遍缺乏一种精神,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

有位学者说了一句震人心扉的话:“再富也要苦孩子。”

这句话和“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看似对立,实际上又是统一的,它是指对家长来说,不管你多么富裕,生活条件多么好,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提出,要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体验饥饿与寒冷,耐劳与吃苦,困难与挫折。许多事例证明,童年和少年经受的困难、挫折和磨炼,是日后成才的资本。

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9岁人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完成“四级跳”,这是与陈章良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