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6291400000104

第104章 劳动对孩子的好处

我的侄女是独生子女,一直与奶奶爷爷住在一起,老人们非常疼爱她,除了督促她好好学习以外,什么事都不用她做,今年她已13岁了,几乎没有一点劳动意识,不管大人有多忙,她吃完饭把碗一推就走,换下的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就不管了。其实,像我侄女这样的情况,已是今天独生子女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为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是否参加劳动却漠不关心,认为那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这种把孩子的成长与劳动习惯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与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背道而驰的。

(1)劳动促进智力发展,孩子在劳动中,通过观察客观世界,运用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使智力和体力同时活动起来,从而促进两者的发展。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那些童年时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发展的可能性比得分低的人要高出10倍,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大4倍,而失业的可能性小15倍;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犯罪的可能性也较高。那些代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修养。”这就是说,孩子通过参加劳动使各方面得到锻炼,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智力发展、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2)养成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当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世界上什么最光荣时,他坚定地说:“劳动最光荣。”今天,由于家庭生活现代化,再加上父母存有补偿心理,对孩子事情“大包大揽”,使得一些孩子出现鄙视劳动的倾向,他们喜欢体验的是安逸享受,而不是劳动锻炼,这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家长应让孩子逐步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让孩子了解包括体力劳动在内的一切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小就具有劳动光荣的意识,并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去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3)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必须从小开始。但这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耐心和精力。因为小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学会每一种劳动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最初学习自己做事时,都表现出没有耐心,使孩子劳动兴趣受挫。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正当小孩子饶有兴致地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等在一旁的母亲实在耐不住性子,一把扯过孩子,三下两下就给孩子穿好了,而孩子的小嘴却撅得高高的。因为妈妈破坏了她自己做事情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劳动欲望就会萎缩。其实,任何一种好的习惯,都不是在短时间里形成的,而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也是如此,它是在反复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开始时,孩子可能做得不好,这不要紧,只要孩子肯做,多做几次就会成功的。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就不让孩子做了,或者干脆替孩子做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4)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现在,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长逐渐忘记了过去生活的艰苦,再加上一些家长存有补偿心理和攀比、追求时尚的心理,所以他们不是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去安排孩子的一切,而是无限制地给孩子提供各种奢侈品,使孩子的物欲不断膨胀,逐渐养成不愿劳动,贪图享受的品质。甚至一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物欲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经验教训是很多的,应该引起家长们足够的认识。家长可以用一些生动的事例让孩子懂得,一个人只有勤劳、节俭,才可能创造和拥有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一位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母亲曾对我说:她的孩子是在私立寄宿学校学习,每周看到他的同学的父母用高级小轿车接送同学,他就嫌自己父亲的车太寒碜,为了让孩子明白没有父母昨天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好生活。她特意在暑期里带孩子做了一次“追寻父亲的足迹”的旅游,她先带孩子回到丈夫出生的地方——

山西一个偏僻的农村,让孩子的爷爷讲述丈夫当年如何刻苦学习,立志摆脱贫穷的故事;然后她带孩子参观了丈夫曾学习过的小学和中学,让孩子目睹了父亲学习环境的艰苦;最后带孩子到天津参观了丈夫就读过的大学。孩子通过对这一次追寻父亲艰苦奋斗的足迹很受启发,他认识到自己今天这样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是父亲辛苦创业、勤俭节约而得来的。他告诉母亲,自己一定要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成果,好好学习,自立自强,不依靠父母,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这位母亲带领子女追寻丈夫艰苦奋斗的足迹的做法,是值得广大家长们效仿的。当然,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可以教育子女,使他们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如随时随地提醒孩子要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周围自然环境,爱惜书本文具,保持教室和家里的清洁卫生,不要浪费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