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形式,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我们说的思维主要就是指的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三种形式相应,开发抽象思维的方法,大体可分为概念明确法、判断恰当法和推理缜密法。
第一是概念明确法。
什么是概念明确法?
早些年前,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件。河南省一单位向广州购买了一批电子手表,要求在春节以前运到河南。后来货物未能如期到达。河南方面想退货,打电报征求广州方面的意见。广州方面立即回电,上面四个字:“不要退货”。见了电报,河南方面就把货退了回去。但广州方面拒绝接收。原来,广州方面的意思是不同意退货,可由于电报没有标点符号,河南方面把电文理解成:“不要,退货”,于是引发了一场官司。
这个案子到底谁是谁非,法院当有判决,这里且不加评说。但是,如果我们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概念不明确的例子。当时,如果广州方面有关人员的思维能更周到些,拟定的电文概念更明确些,把“不要退货”这个概念,明确成“不能退货”这个概念,恐怕事情不至于此。
概念要求明确,这是进行抽象思维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进行正确的抽象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比如,学校里在讨论三好学生的人选时,如果连三好学生的概念都不明确,那么,怎么能评出三好学生呢?因此,所谓概念明确法,就是在头脑中对思考的问题涉及到的概念,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以减少思维错误的方法。
怎样运用明确概念法呢?要使概念明确无误,一是明确概念的定义,这是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比如,我们说“思维是指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就是明确的定义。有了这一明确定义,我们运用这个概念就可以避免错误了。二是适当给概念分类,这是为了明确概念的外延。我们经常需要把一个大的属概念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为几个小的种概念。比如,人,可以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女人,可以按照年龄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这样,概念的运用才可以少出错误。
第二是判断恰当法。
什么是判断恰当法?
利用一定的手段,对思维过程中涉及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反映,这种方法叫判断恰当法。
你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个叫刘大的人不善于说话,往往因此得罪人。有一天,刘大过生日,特地邀请好友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聚聚。准备吃饭了,刘大发现赵六还没有来,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这话给张三听到了。张三暗想:该来的还不来,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于是就走了。刘大看张三走了,着急地说:“嘿,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给李四听到了。李四心想:人家走不是该走的,看来我是该走的了。于是也立即走了。见李四走了,刘大摊开手对王五说:“你看,我又不是说他的。”王五想:你不是说他的,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也起身走了。刘大看大家都走了,又急又恼,可还是不明白:“哎,怎么都走了,这是哪出错了?”
究竟刘大在哪里出错了?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任何思维的结果,无论科学的发现,研究的成果,会议的决议,调查的结论,裁判的裁决,人们的信念,乃至衣服的增减,饮食的口味,情绪的波动,等等,要表达出来无不涉及判断。判断必须准确恰当。一个判断如果违反这个要求,那么这个判断就是不正确的,不真实的。刘大把请来的客人都气跑了,是由于他说话不恰当。之所以说话不恰当,一是他不善言谈,二是他说话中的判断表达有误,三是他的朋友对他的判断理解有误。
怎样才能使判断恰当呢?
一是判断要真。也就是判断的内容要真实。恰当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判断是假的,当然谈不上判断的恰当。比如,有甲乙两人入城,偶吃腌鸭蛋。甲惊奇他说:“此蛋何以独咸?”乙说:“我晓得了,此咸蛋是腌鸭子生出来的。”旁边有一个人听了,笑得合不上嘴。显然乙的结论是个假判断,不真实,因此别人自然要大笑不已了。
二是掌握判断技巧。一个判断通常涉及四个部分,即主词、宾词、联词、量词。主词是一个判断中要说明的对象的概念;宾词是表示主词特点的概念;联词是连接主词、宾词的概念;而量词是表示对象数量的概念。一个判断要恰当,上面几项都要使用正确。比如,主词和宾词要搭配恰当避免歧义,连词要少用,量词要注意单称、特称和全称的区别,等等。一般说来判断不恰当,往往是量词使用不恰当。上面刘大请客的故事中,就是在量词的单称、特称和全称这一点上出了毛病。比如“该来的还不来”中的“该来的”,在说的人是特称,确切的意思是“有的该来的还没来”,听的人当成全称了,理解的意思是“凡是该来的都没来”,既然是“凡是该来的都没来”,那么已经来的就是“不该来的”了。
第三是推理缜密法。
人们通常把推理分成两大类: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指从众多的具体事实出发,推导出一般的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而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的事实,即从一般到特殊。
怎样让我们的推理缜密呢?
就归纳推理说,关键是方法选择要恰当。
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针对不同情境,我们应选择不同的归纳方法。这三种方法要选择恰当。
先说完全归纳法的应用。
完全归纳法是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体对象的考察,发现它们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因而推出该类所有事物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方法。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得出的结论非常可靠,局限性是对象的数量不宜大多,如果对象大多,用完全归纳法进行推理就很困难,也没必要,甚至不可能了。
一个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前,有一位师傅带了两个徒弟。有一天,师傅想考考这两个徒弟,看看哪一个更聪明。于是,他对两个徒弟说:“给你俩每人一箩筐花生,看看这些花生米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的?你们回去剥开看看,看谁能先回答我的问题。”
大徒弟听了,端起箩筐就走,到家急忙剥起来。从早晨一直剥到晚上,把所有花生都剥完了,他才得出一个结论:每一粒花生米都有粉衣包着。二徒弟不像大徒弟那样慌忙,他把一箩筐花生端回家以后,想了一会儿,然后伸手拣了几个肥大的,拣了几个瘦小的,拣了几个熟好的,又拣了几个没熟好的,总共不过一把花生。然后,他把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剥去了壳,发现不论肥大的、瘦小的、熟好的、没熟好的花生,都有粉衣包着花生米。结果,当大徒弟向师傅报告结果时,二徒弟早已在师傅那里了。
这个故事中,大徒弟一个一个剥花生所用的方法就是完全归纳法,在上述情境中用完全归纳法显然费时费力,是没有必要的。
再说枚举归纳法的应用。
上面故事中,二徒弟所用的方法就是枚举归纳法。枚举归纳法,是根据同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某一属性常常重复出现,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一属性的不完命归纳法。
枚举归纳法在人们的思维和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用这种方法归纳整理了丰富的经验材料。比如“瑞雪兆丰年”,“一场秋雨一场凉”,等等。工厂中检验产品的“随机抽样检查法”,农业中的“分点取样法”等,也都是枚举归纳法的应用。比如检验火柴的质量,只能抽样尝试划火,如果完全划用,虽然质量检验准确了,却没有任何意义了。
最后说科学归纳法的应用。
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同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和其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从而推出了该类对象都具有某一属性的方法,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
科学归纳法与枚举归纳法是不同的归纳方法。枚举归纳法根据同一事实的不断重复,没有遇到与之相矛盾的情况而得出的结论。科学归纳法是深入地分析了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对事物的必然性的认识为根据,从而推出结论。因为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象与属性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进行归纳的,所以它比枚举归纳法可靠。
比如,关于产生虹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用科学归纳法来作探明。我们在下雨后的天空可以看到虹,另外,在露珠里,在溅出的水星里,在孩子喷水游戏中,都可以看到虹。这些不同的情况中只有一点是共同现象,就是都有光线穿过水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线穿过水珠是虹出现的原因。
就演绎推理说,关键是规则要明确。
演绎推理通常是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断出一个结论来。演绎推理必须有明确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推出的结论就会是错误的。
比如下面这个推理:
工人阶级是伟大的;(大前提)
我父亲是工人阶级;(小前提)
所以,我父亲是伟大的。(结论)
显然,这个推理难于让人接受。问题出在哪里呢?“工人阶级”在大前提里表示集合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总体,在小前提里表示的是特指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实质上与大前提的“工人阶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等于在小前提里偷换了概念,所以,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
演绎推理涉及到许多形式逻辑的知识,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