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86

第86章 嵇康慨然赴死,一石激起千重浪

先前,嵇康家中有一棵柳树长得非常茂盛,于是嵇康就在这棵树的四周挖了一道深沟并通上了水,每到夏天的时候,他还在这棵树下打铁以消遣(据说可能此时嵇康生活拮据,打铁确是一种营生)。有一个名叫吕安的东平人很仰慕嵇康的高致,每当他想念起嵇康的时候就会不远千里驱车前往嵇康处来看望他,嵇康也非常珍惜这位朋友。后来,吕安的哥哥因为行为不端奸污了吕安的妻子,反而恶人先告状地诬陷说吕安不孝;嵇康本来和吕氏兄弟都非常熟悉,就被吕安邀请来从中作调解。嵇康因为深恶吕安哥哥的为人,结果由于他与吕氏兄弟书信往还中言辞激烈(爱憎分明),居然也被奇怪地牵连到这起“不孝案”中,和吕安一起被收捕入狱。这一下可就让当权的司马氏抓到了收拾嵇康的机会,当时司马氏正大倡“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嵇康最终被杀一事中有一个人应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就是钟会。钟会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的儿子,钟会本人“精练有才辩”,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也是一位知名的玄学家),而且还是个难得的军政干才,政治野心也很大。据传他与嵇康之间有些不愉快,或者说他可能非常嫉妒嵇康的高名(他也向来敬畏嵇康,因此有后人怀疑嵇康之死他不负主要责任,他只是暗承司马氏之意)。有一次,他去造访嵇康,当时嵇康正好和向秀在那棵家中的大柳树下专心致志地打铁,嵇康出于对权贵的蔑视(或许还有对钟会为人的鄙夷),竟然自始至终都没有搭理钟大公子。过了很久之后,钟会很识趣地要离开,这时候嵇康却开口了:“(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个钟会自然很不忿嵇康对他的冷遇,于是回答了一句既机智又似乎饱含深意的话:“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以后,他就对嵇康怀恨在心,而且他也终于成为司马昭的心腹。

因此等到吕安“不孝案”事发时,钟会对司马昭(当时是掌握实权的大将军,后来被他的儿子司马炎追封为晋文帝)说:“嵇康就是一条卧龙,我们不能轻易让他得志。现在您环顾整个天下,其实只有嵇康这家伙最让人不放心了。”接着他又煽风点火道:“嵇康当初想去帮助谋反的毌丘俭,他还想拉山涛入伙,而因为山涛不听,结果嵇康就没有去成(但他就因为这件事和山涛绝交)。想当初姜太公在齐国时诛杀了华士,孔子在鲁国时诛杀了少正卯,这都是因为他们败坏时俗和名教,所以圣贤才下决心除掉了他们。而今,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肆,诋毁圣贤经典,这是作为帝王的所不应该容忍的。”就这样,居心叵测、深谙政道的钟会最后建议司马昭把嵇康、吕安一同杀掉——美其名曰“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于是,被一击而中痛处的司马昭就听信了钟会的“指教”。

然而等到嵇康去东市(杀人场)就刑的时候,当时的太学生因为普遍仰慕嵇康的人品与学养,于是三千人凑到一起为嵇康请愿,请求朝廷宽恕嵇康并且让嵇康到太学去做老师;司马昭自然不能同意,他决心已定(嵇康的言行那可是司马氏最忌讳的)。而嵇康本人面对将要到来的死刑却丝毫没有畏惧之心,他早已看透了生死。在刑场上,他看了看时辰,觉得自己距离执行死刑的时刻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向监刑者要了一把古琴弹奏起来。这支临终的曲子名叫《广陵散》,相传乃是嵇康在一次出游中无意间碰到一位高人传授的,而且这位自称“古人”的高人还让嵇康发誓不再传给别人。“声调绝伦”的一曲过后,嵇康突然有点失落地说道:“从前袁孝尼(嵇康的外甥)很想跟我学习这曲《广陵散》,可是我都固执着没有教给他,现在《广陵散》就要从此成为绝响了啊!”接着,便慨然赴死(人道“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精神依然故我”),时年虚岁四十。

当嵇康的死讯在当时的天下传开时,“海内之士,莫不痛之”;甚至连司马昭本人也流露出了丝丝悔意(寻悟而恨焉)。《晋书·嵇康传》的最后是这样推崇他的:“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南朝著名诗人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推崇他:“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鲁迅先生一生酷爱嵇康之文,称誉其人风貌特立时道:“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嵇康之死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他的鲜血注定了不会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