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李陵蒙受着“汉奸”的骂名。从这个角度说,在这本写中华民族的人格、写历史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动的书中,加上这样一个“汉奸”显然是不适当的,至少也可说李陵是本书所有人物中的一个异类。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异类”,千百年来仍然带给人们不尽的争论与感叹,当然,也有感动。正如作家张承志曾说:“……尤其是当他(李陵)无家可归,朝廷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而看过史泰龙主演的电影《第一滴血Ⅱ》的人一定还记得主人公蓝博所说的话:“我们有义务爱这个国家,但前提是国家也要爱我们。”李陵因其投降匈奴得了一个“背叛者”的名声,千百年来为正统人物所不齿。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是汉武帝先负了李陵。而就是这样一个与大汉朝有“血海深仇”的背叛者,任我们翻阅史料,只能找到他一次带兵与大汉军作战的记载,就在这唯一的一次与旧主的敌对行动中,李陵却甘冒杀头之罪,有意放走了处于被动局势之下的汉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格?何尝不能带给我们感动?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汉武帝是何等的幸运,如果把李陵换成前世的伍子胥或后世的施琅,则汉武帝的茂陵可能都有危险了。
李陵的悲剧命运的确唤起了后人的无限同情之心,这其中可能也不乏人们对于司马迁这样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偏爱。唐人胡曾的《咏史》组诗中就有一首《李陵台》谓其为“英雄”:“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
历史上还有很多人都假托李陵的名义创作了大量堪称经典的拟古诗歌,南朝大诗评家钟嵘在其《诗品》中就评李陵诗为上品,萧统《昭明文选》也择优选录了多篇以传世,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以后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都肯定地认为李陵乃是五言诗的鼻祖,不过用心者也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南朝宋颜延之就认为“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也曾这样存疑道:“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
最后,作为故事的尾声,还是让我们默诵其中几首不朽的诗歌吧: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昭明文选·杂诗·与苏武》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
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