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年代极其遥远,今天已有许多人对它十分陌生,甚至全然不知。但两千余年来,关于忠义、关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弘扬,却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走出,愈发清晰地横亘在我们当代人眼前。
今日的山西省盂县藏山,有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的“文子祠”。文子祠的建造年代已无考,现存碑迹中,有金大定十二年重修碑记。盂县遍布的庙宇大部分建在元代以前,残存的金、元碑记大部分指出庙宇是重修的。最早的藏山神庙是用来供奉程婴的,到了元代,藏山神庙改为一庙三神,明代朝廷重修藏山神庙时,单独在前面建了文子祠,供奉赵武,后面的藏山神庙改为“报恩祠”,专门供奉程婴和公孙杵臼。藏山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程、公孙两位义士与赵氏孤儿。没有人能说明白藏山的祭祀活动始于何时,然而直到今时今日,每年的这一天来藏山参加庙会、拜祭两千余年前的忠义之士的人都络绎不绝,在缭绕的香火与虔诚的跪拜中,寄托了人们对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忠义精神的执著和信仰。
盂县藏山报恩殿虽然自汉代以后,不断有文人学者对历史上是否发生过这场悲剧提出质疑,然而这些疑惑的目光却无法影响到人们对悲剧中忠义侠士的颂扬,也没有挡住人们对他们忠勇侠义精神的传承,无疑,它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不容否定的历史真实。历朝历代的人们,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来祭祀和怀念他们心目中崇尚的英雄和道德楷模,这定然是发自肺腑的。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是岁月无情地流逝,也难以抹去这场动人心魄的历史悲剧中那永恒的魅力。就这样,千年故事中,中国男子汉特有的那种取义成仁的忠勇与豪迈,连同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世代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