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论语心得全集
6283600000040

第40章 学会知人善任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句话,介绍了一种怎样考察和鉴别人的具体方法。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有时这些特征之间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这种方式,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只是就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据此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就难免会走向偏颇,那样,也就谈不上知人了。

诸葛亮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料事如神”。曾经有一次,有个远方的客人来拜访刘备,彼此谈论得非常愉快,这时候诸葛亮恰好走了进来,客人立即起身去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却说:“我观察客人的脸色骤变而神情恐惧,视线低垂且左顾右盼,外表显露奸诈,内心隐藏邪恶,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刘备听了不信,就派人去查看客人,那客人却已经翻墙逃走了,至此,刘备才相信诸葛亮的判断。

在这里,诸葛亮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避免了蜀国的一次危机,这种观察与判断的智慧正是孔子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方法:

评判一个人,只要注意三点就够了:看他想达到什么目的,看他思想的动机与来由,看他所信奉的人生准则是什么。如果把这三个问题分析明白了的话,哪还有什么能够逃避了你的观察的呢?

博弈论认为,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是一个无限猜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而其他人也同样,相互之间都是把对方对自己的猜度因素考虑在内,并依据猜度的结果做出决策的选择。谁能够在这个猜度游戏中占到上风,就可以掌握主动,反之,就会受制于人。

战国时代的寒士范雎,因为才能出众,受到魏大夫须贾的诬陷,被打得折肋掉齿,险些丧命,他在秦国人王稽的帮助下寻机逃脱,并藏在王稽的车里悄悄逃离了魏国。车到湖关,看见大队车骑从西边来,原来是秦相穰侯东巡县邑。”范雎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专权,最讨厌人接纳他国诸侯的宾客,被他发现恐怕会羞辱我,我就躲在车里吧。”

一会儿穰侯来了,见了王稽,就下车来打招呼,并询问王稽:“关东有什么大事发生吗?”王稽说:“没有。”

穰侯又说:“你去见魏君,没有带魏国的宾客一起来吗?其实这些四处游说的宾客一点用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王稽说:“我不敢这么做。”

穰侯走后,范雎出来说:“穰侯是个聪明人,他想事情想得较慢,刚才怀疑车里有人,却忘了搜查,一定会后悔。”

于是范雎下车走路,走了数里之后,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见没有宾客才罢休,范雎这才和王稽进入咸阳城。

在这里,穰侯与范雎两人就像是两个对弈中的棋手,穰侯每走出一步,都在范雎的掌握之中,所以才会处处失去先机。在军事斗争中,凡是能够料敌于先的人,莫不是能够在随后的事态发展占到上风,如卫国的南文子,就是具有这样不凡才能的一个人。

春秋年间,晋国的智伯想要攻打卫国,于是就假意麻痹卫国君臣,派人送给卫国的国君野马400匹,璧玉一块,卫君得到礼物,喜形于色,群臣也纷纷赶来祝贺。只有卫君的家臣南文子脸上没有高兴的神情,反而是忧愁不已。

卫君问南文子,国与国之间彼此和好,这是好事,你为什么忧愁?

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而得到赏赐,没有尽力而得到礼物,不可不明察。野马400匹,璧玉一块,这是小国出手的礼物,而晋是大国,却用这个礼物来送给卫国,君王你一定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卫君听了南文子的劝告,并把这些话告诉了边境的守军,让边境守军做好防卫的准备工作。

智伯果然起兵攻袭卫国,到了边境之后,发现对方早有准备,不得不悻悻退回,并说道:“卫国有贤明的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谋略。”

所谓贤明的人,也就是那些对于形势的发展有着明晰判断的人,由于他们能够在纷乱的局势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能够做出主动性的决策,这种人和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商鞅曾赴魏国游说,希望能够说服魏惠王实施变法,但是魏惠王对此不感兴趣,所以商鞅就暂时滞留在魏国。但是魏相公叔痤却非常了解商鞅,只可惜他身患重病,行将就死。他在病榻上对魏惠王说道:“公孙鞅年轻又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付给他,一切听他的;如果不托付给他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不允许他离开国境,以免他的才能为别的国家所用。”魏惠王边听边点头,答应了公叔痤的要求。

然后公叔痤又吩咐人将商鞅请来,向他谢罪说:“我做事是先国家后个人,先君王而后臣子,所以我先为君王定谋略,然后才告诉你。你听着,如果大王没有把国事托付给你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赶快离开魏国!”

商鞅听了公叔痤的话后,笑着回答:“如果国君不能采用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而杀我呢?”

最终商鞅也没有离开魏国,而魏惠王既没有用商鞅的才能,也没有杀掉商鞅,一直到商鞅受到秦国的重用,魏惠王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在这里,观人研事,料敌机先,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所依据的就是孔子提到的这三点。

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他平常的涵养如何,他安于什么?只要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把握住了人性与人心。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细加体悟,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