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界,是双雄并峙,从笑舞台出来的张石川、郑正秋和邵氏兄弟,分别创立了明星影片公司和天一影片公司,各领风骚三五年。明星公司资格老,靠拍通俗言情片起家,天一则另辟蹊径,伸手接过旧伦理、旧道德,热热闹闹走着武侠神怪历史这一条民间文学的路子。明星和天一的竞争,绝对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家公司引动了一种潮流,另一家公司铁定跟上,至于其他小公司,更是有样学样,媚俗地跟风,很快就能把起始的那一点难得的创新淹没掉。
明星是靠拍《孤儿救祖记》这样的家庭伦理片起来的,可是天一的武侠片很快烧红了上海滩,天一台柱女星胡蝶和吴素馨,更是潜力很大的“打女”。明星有些眼热。于是,三大巨头同时上阵,出席胡蝶和林雪怀的婚姻,第二天,胡蝶便来明星公司上班。胡蝶在明星公司拍的《火烧红莲寺》,真正掀起了武侠电影的高潮,几年间一口气拍足18集,整个上海为之疯狂。其他公司见“火烧”片有利可图,立刻跟上,阮玲玉身在大中华百合,也迫不得已拍了几部跟风的“火烧”片。“怪力乱神”笼罩了整个上海滩。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电影,真的需要一些新空气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罗明佑从北方徐徐南下。
一个公司的风格,往往与老板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张石川和郑正秋是通俗的、市井的、有烟火气的,明星公司的片子也自然而然走通俗言情风格;邵氏兄弟是传统的,天一的风格便定位在历史古装片;现在,罗明佑来了,作为一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他出来办公司,风格显然定位在清新两个字上。罗明佑出品的电影,显然不是为了迎合小市民的口味,也不是为了勾起海外华侨们的乡愁,他更新派,更有责任感,知识分子才是他的知音。联华的电影,像一泓清泉,在污烂的浊流里,一下便冲开了一条新路。
罗明佑是大手笔,他的联华公司,一出现就是山呼海啸的。看看联华公司那显赫的董事名单,就足以让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汗颜:国务总理熊希龄、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颜料大王吴性裁、京剧大师梅兰芳……联华的总裁,是曾经做过香港总督的英籍贵族何东爵士(如今澳门赌王的先祖)。有了这些人撑腰,联华公司不再是一个小打小闹的私人作坊,它登上影坛的姿态,是托拉斯,庞大而当仁不让,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气候和文化,更现代,更摩登,也更贴近文化精英的心。联华从一出现,就在偌大的上海滩站住了脚,并且轻松改变了上海滩的电影格局,以前,是明星、天一双雄并峙,现在,变成三足鼎立了。
联华真是个现代化的企业。在香港,联华设有总管理处;上海的民新影片公司,变为联华一厂;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改组为联华二厂;香港的民新影片公司,改成联华三厂;上海闸北的天通庵,设联华四厂;联华五厂设在北平;上海徐家汇,设立联华六厂。联华公司完全是西式的,它既不同于明星合股公司,也不同于天一的家族企业,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它的能量是任何集个人能力创办的小公司所不敌的,联华虽然是由罗明佑召集组建的,但它成立之后,远远超过了私人公司的局限,它是一个组织,创造一种合力,它像一个蒸汽火车头,拉着中国电影这辆车,轰轰向前。
联华有最新潮的编导班子,费穆、朱石麟、沈浮、孙瑜、卜万苍、史东山、蔡楚生等都是公司的得力干将。正是联华充满朝气的企业理念,像吸铁石一样,将最有抱负的一批年轻人吸纳到身边,犹如百鸟朝凤。最辉煌的时候,联华旗下星光熠熠,就女明星来说,除了一姐阮玲玉,还有黎民伟的爱妻林楚楚,明月歌舞社跳过来拍电影的王人美、黎莉莉,北平来的女星陈燕燕。与明星公司和天一公司捧出来的女星比,联华的女星更“新”,更有性格,演技上也更为突出。联华是一个性格女星的造星工厂。联华的电影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有追求,有反思,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的。阮玲玉在明星公司不得志,跳到大中华百合,也不过是演演跟风的武侠剧,但到了联华公司,阮玲玉忽然发现了自己。
从《故都春梦》开始,阮玲玉在孙瑜的指点下才真正明白,原来张石川告诉她的那一套演技,完全不适合自己,她需要体会人物的爱恨歌哭,然后,合为一体,慢慢地把人物的情绪展现出来。无论是哭还是笑,对于颇有天赋的阮玲玉都不是问题,但只有到了联华,阮玲玉才真正被“点化”,哭也哭得哀伤,笑也笑得真纯,参透了表演三昧,成了一代巨星。而这一切,多亏了联华营造的一种电影氛围,一片时代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