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墨青花,刹那芳华
6282400000022

第22章 1

张石川从来都是一个商人。起先,他追求的是利润,然后稍微带那么点艺术。艺术在张石川眼里,或许只是面条上的一点香菜,蛋糕上的一撮奶油,有最好,如果在利润满足的前提下;没有,也未尝不可。对于艺术,张石川从来不是执着的,他要抓住的,是观众们的眼球,艺术则是抓住眼球的手段。与郑正秋合作了《难夫难妻》之后,作为首席老板,张石川心思又开始动了。他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觉得这类有点教化意义的家庭伦理戏,似乎还不是观众最喜欢的东西,想要赚更多钱的钱,就必须更加迎合观众的喜好,拍点他们“真正”爱看的。其实,郑正秋和张石川的磨合,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他们一个要实现的,是艺术的梦想,另一个要实现的,却是“制片人”的追求。在题材的把握上,郑正秋无疑是前瞻的,但张石川是老板,他说了算,争论也是徒劳。张石川要拍“笑片”,郑正秋只好妥协。

在《难夫难妻》之后,张石川在一年之间,独自执导了十来部短片,全取材于文明戏正剧上演之前的短闹剧。《活无常》《五福临门》《赌徒装死》《二百五白相城隍庙》《老少易妻》,题材无聊,表演做作,尽是打闹、洋相、噱头,毫无分量,全无美感。观众可能开头还看一看,一次过后,立刻对这种滥俗庸常的东西,予以抛弃。与郑正秋主张的家庭伦理剧相比,张石川看上的这些小剧目,只是些登不上台面的小丑,不持重,没分量,无法打动观众,撑不起一片天。

1914年,张石川仍然在玩电影,他和新晋的剧作家管海峰合作,在自办的幻仙影片公司,拍了一部《黑籍冤魂》。张石川一直想拍《黑籍冤魂》,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深受帝国主义鸦片毒害之苦的故事,但在亚细亚公司时期,美国人考虑到自己面子,不允许张石川拍这样的戏。现在张石川有机会了,他努力把它拍了出来,拍摄手法也很多变,远景、中景、近景、特写,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据说《黑籍冤魂》一面世,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但实际上,电影是个烧钱的玩意儿,拍完这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张石川便没钱了。他转而另觅出路,去做了当时在上海滩甚红的“笑舞台”的经理,又协助舅父创办新世界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