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马斯洛著
“作者简介”
马斯洛(1908~1970),早年醉心于行为主义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曾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心理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马斯洛力图证明人类有能力完成比战争和仇恨更美好的东西,于是他决心贡献毕生精力去寻找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理论。他接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更加丰富和清晰,他也因此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内容精要”
该书初版共分为十七章(第二版将最后一章删去),及两个附录。主要论述了他的整体论科学观、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第一、二章及附录乙,阐述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和整体论的科学观。马斯洛首先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正统的科学由于过分强调技术和方法使得科学家竭力追求所谓的客观性,而忽视和回避了价值问题,同时科学家还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等级,使得各门学科之间壁垒森严。针对传统科学的原子论的分析研究方法,马斯洛提出了自己的整体论,他认为既要用综合的、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问题,又应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该书即是自始至终运用整体论方法进行研究的著作。作者在附录乙中对整体论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论述,提出了整体动力学、有机结构理论、症候群动力学等一整套理论。
第三章到第七章,主要论述了动机理论,亦即马斯洛独创的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要想充分理解人类动机,我们就必须着重研究最终目的或结果。广泛的、跨文化的研究表明,驱使人类行动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心理的,而不仅仅是生理的。马斯洛把这些需要划分了若干层次:每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高一级的需要就会出现,以此递级上升。从而他把人类基本需要组织在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处在等级体系中最下一级是生理需要,这是人对生存的需求,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一种。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出现安全需要,由于在健康、正常的成人身上,安全需要一般都得到了满足,因此观察儿童或患神经症的成人就最有助于理解这种需要。安全需要之上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受挫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爱的需要之上是自尊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当前面诸多需要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这是人类的一种成长、发展与利用潜力的需要。马斯洛还分析了满足基本需要的先决条件,并从十二个领域为基本需要理论作了证明。
第八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有关将精神病病因、心理的遗传性基础及和谐化控制的问题。
第十一章以后,主要论述了自我实现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而年轻人由于个性或独立性尚不完备,他们处于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而自我实现则意味着一种成熟,意味着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的人具有很多的优秀之处;具有洞察生活的能力,有清醒的是主观,具有创造性、自发性,很少发生自我冲突等等,他们达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他们是“超越了民族意识的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则是马斯洛针对过去的心理学只局限于研究人的消极方面而提出的,与过去心理学研究中弥漫着悲观主义氛围相反,马斯洛提倡一种积极的心理学,研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研究人的超越性。
“学术评价”
马斯洛在该书中第一次把需要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引入心理学,从而改变了心理学的面貌。在他之前的两大心理学流派都有着各自的弊端:弗洛伊德心理学建立在对精神病患者和心理病态的人的研究上,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则建立在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上。这两种学说都带着心理宿命论的色彩,给心理学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状况,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最好典范。他们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这种积极的心理学研究态度使得人们从狭隘的悲观论调里走出来,面向人类广阔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