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6275300000003

第3章 《老子》: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中国〕老子著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名聃,一说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者。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室史,是管理图书文献的史官。中年时一度到鲁国避难,与孔子相交。后来周王朝发生内讧,老子因而离开东周王朝,西出函谷关,归隐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以史官所特有的博学多识和深切的历史意识,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著书言道德之意,即后世所传之《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现在通行的《老子》共5 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又将《老子》称为《道德经》。

因为《道德经》,老子便成了道家的开山之祖,被列为中国古代圣人之一。他的地位崇高,大唐帝国的太宗李世民都自认是他的后代。

“内容精要”

《老子》一书成就及影响如此之大,我们在为这宝贵遗产自豪之余,有必要了解其基本的内容。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是宇宙惟一的,绝对的物质存在,不会随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而其本身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出天地万物。其次,“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其产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营养生长。第三,“道”是具有规律性的,“道”虽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出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相反相成的恒常的规律性的道,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第四,“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不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永恒的运动变化着,以其自然而然的状态为依据,不对万物干预,让万物顺应自然。按道办事的人,只是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就是从这里推衍出来的。第五,主张致虚守静,柔弱不争。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这“虚”状的东西,呈现为“静”态,它的作用是无尽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开世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状态中。所以道家隐居山川,与世无争。

《老子》一书注书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抄写本。目前较好的版本有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修订版),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学术评价”

《老子》书仅五千言,却是一部深刻的哲理诗,包容着极大的智慧。《老子》的道是脱离物质世界的绝对观念,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核心;但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却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表明《老子》已经不满于对有形的具体事物的感性直观,力求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并决定事物的最一般的东西。其次,它不像元素论那样用物质的特殊形态,而用超出一切具体事物的道来解释万物的本原,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子》的作者的哲学抽象能力比他以前的哲学家都高。《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人们所乐道。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接触到过一些对立统一的思想,但多半是就事论事,从没有像《老子》这样把它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艺术上,全书旨意微深,而文辞简约优美,善于取譬设喻,且颇多民间谚语,时见用韵,在先秦哲理散文中独具一格。《老子》作者的不足之处,也为人们留下有益的教训。

《老子》一书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均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远涉重洋传播于世界。一位美国学者预言说,中国的《老子》将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美国《纽约时报》又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10大名作之首。这部诞生于遥远的春秋时期的哲学著作,迄今仍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博得东西方学界的一致青睐。

由于《老子》一书瑕瑜并见,一些不同倾向的思想家都把它当作自己哲学的思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