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6272000000005

第5章 社保改革向公平可持续全面迈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45条专门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多方面对社保改革作出部署。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养老金的统筹、养老制度的并轨、社保缴费费率的调整、退休年龄的延迟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充将成为改革中的五个重要“棋子”。《决定》明确要求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首次提出了养老金精算平衡的原则;另外还首次提出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首次明确表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等。专家认为,《决定》规划的社保改革路线图若能够得以实现,中国社会保障将呈现以公平性、可持续性和流动性为特征的新格局。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制度逐渐并轨

对于备受关注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待遇差距问题,《决定》仍然延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提法。金维刚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对于深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中央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双轨制”问题。

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不久,人社部牵头于2013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了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研讨会,就已初步成型的多个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评议。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四家受人社部委托,分头制订了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方案。分析人士指出,根据顶层设计方案,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套社保体系有望在制度层面“趋同”。

现有模式:多轨制下待遇差距悬殊

由于改革进程不同步等原因,目前中国总体上存在两种养老金制度,即非缴费型与缴费型。两种养老模式的覆盖人群与职业、身份直接相关,且差距较大,因而受到公众的抨击,被认为是严重不公平的“退休双轨制”。

“所谓非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就是在我国中央及省级机关单位仍存在的退休制度,覆盖人群大概有1000万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介绍,退休制度并不是一种社会保障,而是单位保障。退休工资与工龄有关,也跟单位可负担程度有关,与社会统筹无关。

而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则是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的需要个人参与缴费的保险制度。其中由于缴费主体、费率和具体操作形式的不同,又分为针对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农民的两种不同模式。

据褚福灵介绍,企业养老保险是单位与个人都应按比例参与缴费(大部分省份是社平工资的20%缴纳,个人8%,企业12%),且必须满15年,之后企业职工可以按月支取养老金。而城镇居民或农民由于个人缴费很少,政府有补贴,到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数额较低,所以也可以看作另一种不彻底的养老金模式。

如果将两种制度下的养老金水平做比较,待遇差距成为最受诟病之处。来自人社部方面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均养老金水平分别是企业职工的2.1倍和1.8倍。另据测算,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即养老金相对于在职期间工资收入的比例)高达80%至90%,而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仅在40%左右。至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更低。

有业内专家对此表示,养老金“双轨制”的说法并不确切,在实际中已经逐渐演变为多轨制。近年一个显著变化是,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养老差距也在逐渐拉开。在很多省份,机关和事业单位是按照不同比例调整的,这又进一步引起事业单位人群的不满。

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由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三部门制订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先行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五省市启动试点。这是中国首个有关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统一方案。但由于担心养老待遇大幅下降,因而遭到事业单位人员的广泛抵触。

据了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采用“向下并轨”的方式,拉大了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之间的待遇差距,造成新的矛盾。“比如,一听说养老金改革,不少大学老师申请提前退休,制度倒逼人做出不合理的选择。”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说。

专栏 养老并轨试点五年仍然无甚进展

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公布之日算起,有关养老金并轨改革,推进时间已经超过5年半。

2008年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上述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但近期新华社记者回访发现,“多数纹丝未动,只有广东开始‘破冰’”。

报道称,浙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没开始做,还处于思考当中”;上海养老试点的推进目前尚无实质性突破;山西许多个企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老的养老金制度,并没有与并轨有关的改革迹象出现;重庆虽然开展了统计事业单位员工总人数、了解工资水平等“摸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但严格来讲,改革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广东则进行了“半吊子改革”,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普通企业职工一样,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退休时,待遇依旧按原有标准执行。

改革方向:分步取消“双轨制”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曾强调,中央对于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明确。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群中,有2153万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也就是说,已经考虑到要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尹成基表示,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原有方案和政策,进而全面推进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也表示,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实际的推进,要考虑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所以,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认为,这个“共同的方向”应该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降低那些严重冲击社会底线的畸高保障,也提高那些有失公平的低水平保障。养老制度改革呼唤足够完备的顶层设计,改革过程必须做到协调统一。

“现在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是有两条路可走的。一条路就是只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把企业的提高一点,机关的先不动,还保留这个大双轨制。这是一个小步走。另一个方案是大步走,将中国的养老金分为整个国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把这个规划做出来,然后再分步实施。”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国民基础养老金解决吃饭,个人账户解决改善,大家也觉得公平了,但是现在可能比较困难,只能迈一小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也认为,简单的并轨并不能解决企业职工养老金偏低的问题。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往下拉行不行?事业单位有3000多万教师、1000万医护人员,将他们的养老金下拉,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要将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往上提,而不是将其他人的养老金往下拉。目前养老金改革要么小改,就是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上涨,不动其他制度。如果要大改,就要将中国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养老金,追求公平,大家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交养老金,根据自己收入按一定比例来交。领养老金的时候,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人都在一定的水平上领基本养老金,随着物价上涨每年调整,能够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二是补充养老金,跟效益挂钩,即收入多就可以多缴,将来可以多得,这应该由市场操纵。

还有专家提出“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改革方案。比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提出,从2013年改起,机关事业单位新人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国家有一定的补偿,建立职业年金。

“现在试点,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同步改革,同步推进,否则的话改不动。”褚福灵表示,“改革利益得相对均衡,或者说不能在改革过程中又拉大了差距,否则阻力肯定会很大。”褚福灵指出,对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这个问题还得达成共识,不能并轨很快,并得太快会出问题。据悉人社部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方案成熟后,所涉及的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要“一视同仁”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简称“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三种制度在内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类似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也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制度。

据人社部透露,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开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13年10月,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合计8.06亿人。另据《人民日报》报道,到2012年底,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4亿,基本医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这两项社会保险具有低起步的特点,从政府财政力量来说,难度不大,但意义非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这两项制度,将标志着中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

养老、医疗保险城乡衔接转换通道亟待打通

据统计,目前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720元,城镇及其他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前者仅及后者的60%。中国能够靠离、退休金作为主要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仅占24%,而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仍占40.7%。更大的差别在于城市和农村,城市靠离退休金占了2/3,而农村只有4.6%。

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社会保障绿皮书》及《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2010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是人均1331.61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为126.24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指出,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衔接,否则严重影响劳动力在全国的合理流动。如果劳动力在市场配置受阻,也会制约经济领域改革进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表示,尽快实现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并轨,是目前乃至未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和关键点。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民进入城市,如何实现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最大公平的必要之举。

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新农合由卫生部门主管,三者筹资渠道不同,报销比例不一,报销目录也不一样。其中,城镇职工筹资额度较大、保障能力较强;新农合覆盖人群最广,保障能力偏弱,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婕认为,分割管理的体制造成政策衔接难、工作协调难、并网连接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桎梏。这种局面不但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并将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势必造成负面影响。

整合制度碎片,推进制度融合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重点是保证可持续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种保险重复参保率也一直在增加。为此,一些针对现行社保“碎片化”的制度设计正加紧制定。2012年11月,人社部就《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民意,拟规定参加职保、新农保、城居保两种或两种以上人员,可衔接转换养老保险。其中“职保缴满15年,可从新农保或城居保转入职保”等新做法,透露出制度融合的趋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2013年年初在《求是》上刊发文章,提出了“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改革将缩小各种养老模式的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不久,人社部表示,将完善新农保和城居保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制度合并实施,强化参保激励,实施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政策。

实际上,近年来,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年底,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打破过去市民养老保障按城镇和农村分类的两线格局,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统一的保险待遇、统一的衔接办法、统一的基金管理等。此举走在了全国各地前面。

2012年7月1日起,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并轨后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标准一致、养老待遇一致,统称为“河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进入2013年,东部省市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大大加快,先后有天津、福建、广东、山东、江苏等多个省市出台文件,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

相比城乡养老保险并轨的进程,城乡医疗保险并轨显得较为缓慢,据监测,目前省级层面只有天津市和青海省实现了统一,其他省区市或未启动并轨,或只在地市、区县层面进行试点。

2009年,天津市出台《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自2010年起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参保范围、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待遇享受上实行统一制度,也就是整合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医保制度的一体化。

2013年6月1日起,青海省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380元—420元统一提高到470元。该省将新农合基金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统一为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并将其划分为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和大病医疗保险基金三个部分。其中统筹基金包括门诊统筹基金和住院统筹基金,可以和大病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使用。原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风险基金纳入统筹基金中。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医保由社保部门统一管理。

其他地方:2013年5月1日,安徽省铜陵市城乡医保结算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城乡居民从缴费到待遇享受将真正实现同城同待遇,该市城乡居民医保顺利并轨,并实行个人自付费用二次补偿,实际补偿比率不低于个人自付费用的50%。2013年1月1日起,江苏省苏州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城市居民实现并轨。加上此前已经完成的城乡“低保”并轨,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建成一个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也意味着300多万苏州农民在社保制度上真正开始享受“市民待遇”。也是在2013年1月1日,山东东营率先试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居保)合并,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在市级层面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地市,此后淄博和威海两地相继筹备试点城乡医保并轨。2011年9月,河南省济源市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进一步进行整合,在河南省率先开始实施城乡居民统一医疗保险制度。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韩俊江指出,城乡医保整合各试点地区已经形成三条经验可供借鉴:其一,若“三保合一”条件不够成熟,可先探讨“两保合一”,即先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其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亦可有所作为,比如通过“一制多档”等制度设计,可在政府不增加太多投入的情况下使参保人员得到更多自主选择权;其三,对于暂时不具备城乡统筹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通过大病救助、引入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的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主要依赖各级财政筹资,其可持续性并不确定,同时难以摆脱地域的限制,仅此两者合并并不能完全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化目标。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医保与户籍脱钩,使农村人口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同时,对老人、未成年人和低收入者的医保,则应将统筹层次提高至省级或全国层次,事权与财权匹配,由中央财政承担更大的责任。

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胡大洋认为,城乡医保统一要得到实质性推进,还需破解三道难题。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现在虽然已有多个地区率先进行了城乡统筹的探索实践,但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致使地方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建议国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盘考虑统筹城乡医保体系,明确提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便地方贯彻执行,破解制度壁垒所造成的险种间衔接难题。其次,要明确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医疗保险的归口管理。应抓紧研究整合管理资源、理顺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等的措施,将目前分散于多个部门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工作,明确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后,实行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改革,实现公共财政投入的普遍性、公平性。只有不断提高财政对农村居民的补助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待遇,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才能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因此,有关部门要通过立法确保财政对医疗保障支出的长效机制,确立医疗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并尽快形成针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稳定长效的财政预算增长机制。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社保跨省转移接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而中国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两大突出问题:因身份不同导致社保福利差距、区域壁垒导致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尤其是后者,已经阻碍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要素流动。

社保跨省转移接续通道不畅

近年来,因为转移接续不畅,深圳等地曾经出现过“退保潮”,即离开城市的农民工集中退出社会保险。不少农民工情愿不要社会保险,原因是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很难在某一个城市干满15年。他们担心离开后养老保险拿不到带不走,反而吃亏。

据报道,2013年10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中国大概有3亿多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013年有累计3800万人中断缴保险。而此前的9月,在2013中国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也曾指出,在人社部做的一项调查中,有23%的工作人口中断了缴费。

中国人保研究员崔鹏表示,中断缴纳社保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一是下岗失业人员,这类人群大都属于被动中断;二是小微企业员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员工缴纳社保;三是流动性比较大的务工人员。

2009年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和《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根据前一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以随就业者跨省转移接续,只要参保人员提出申请,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出具参保缴费凭证,就可以实现跨地区转移接续。为了提高转入地的积极性,在转出个人账户的同时,还转出部分统筹资金。

相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更迫切,因为医保是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用的。特别是流动性大的农民工群体,如有的农民工参加所在地农村医疗保险,在城里生了病就不能享受相应报销,昂贵的医疗费用很容易造成病情耽搁。根据人社部发布的医保转移接续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流动人员跨省就业时可以转移自己的医保关系,个人账户可以跟随转移划转。除医保关系可跨省转移之外,随参保人身份的变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关系也可互相转移。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可在就业地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回农村可带回,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不会中断。

虽然养老和医疗保险跨省转移接续办法已出台多年,但由于实施细则至今尚未出台,特别是在目前各省区市社会保障水平相差很大的情况下,跨省转移接续在具体实施中仍有不少困难。由于中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收入水平也很不一样,即使是按照同一费率和比例计算的缴费以及支付水平,在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所以衔接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难度也很大。

与养老保险相比,医疗保险因为没有转移统筹资金的规定,转移接续更加困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办理职工医保关系转入的人数是办理关系转出人数的72.4%;在农民工群体中,办理医保关系转入的人数是办理转出人数的50%。这说明农民工在转移医保关系上的难度更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现在对社保制度进行整合,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在政策方面也已经相当明确,真正的难点,恐怕就在于利益调整,涉及地区利益、群体利益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

全国统筹条件已经具备

继十八大提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要求。专家认为,这将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

目前,中国的社保金难以真正实现“异地漫游”,关键在于社保统筹层次低,以及保险的“碎片化”。由于统筹层次低,不同区域之间社保的转移接续难度很大,这不仅影响投保积极性,也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增加了建立统一社保体系的难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表示,只有在全国统筹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劳动者无论流动到什么地方,其养老保险关系自动接续,包括缴费年限的接续,包括逐年的基金积累,都会得到保障。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林闽钢认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四大好处:第一,可以结束养老金统筹层次较低的局面。虽然2010年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养老金省级统筹,但各个地方主要采取预算管理的方式,只有少数地方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省内统筹。全国统筹意味着中央要负责基础养老金的收支平衡。第二,能加强地区之间养老金的调剂和管理。目前,各地养老金结余情况不同,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地区,每年需要财政大量转移支付确保发放,而有大量基金结存的地区,也不能实现全国范围的调剂和统一管理。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才能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剂。第三,进一步理清养老保险的责任。目前,尽管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实现省级统筹,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尚未理清。各地基金的缺口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事实上形成了企业依赖政府、地方依赖中央的格局。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可以理清中央和地方在养老保险中的事权和财权、责任和义务。第四,迈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来看,完成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实施养老金投资运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关键一步。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探索基础养老金覆盖全体国民,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养老保险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模式。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的,是在全国各地区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统一,并根本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及其权益保障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调剂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结余不均衡的状况,提高基金承受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随着省级统筹的完善,全国统筹的条件已经具备。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或“小步慢走”

对于“延迟退休”这一养老保险改革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定调: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也是近年来中央首次明确表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人社部:延退有必要提上日程,并非仅仅为了缓解养老金缺口

目前民间舆论对延迟退休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增加缴费总量,以缓解养老金整体缺口。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金额约为2.5万亿元,但实际上账户里做实的仅有2703亿元,个人账户“空账”已超两万亿。

延退的反对者认为,不能为了弥补亏空,强迫人们晚退休、多交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亏空应该靠政府财政拨款来弥补,须与延退的政策目的切割开来。他指出,现在常说养老保险有缺口,意指单位和个人缴费不够发养老金,其实是将社会保险看做商业保险了。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三方面: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老龄化趋势下,交社会保险的人越来越少、领保险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单纯靠缴费不够,还需要财政补贴以及其他很多手段。《决定》里也说,国有资产收益要拿来补这一块。应该说,养老保险基金并没有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支持不下去,至少5年到10年内不会出现问题。所以,延迟退休对中国并无实际意义。

也有专家不同意延退是为了弥补亏空的看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强调,中国如果实行延退,出发点不是弥补亏空,而是适应人均寿命延长的现实。养老保险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即缴费年限和领取年限要有一个比例。如果交两年领一年,或交一年领一年,这个制度很难持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依此计算,如果男性在60岁退休并开始领取养老金,平均可领取15年,而如果此前缴费时间是按最低年限的15年,那么平均领取比例正是褚福灵认为不可持续的“交一年领一年”,女性则还要更短。

“我们的退休年龄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已经相对偏低,因此要提高。内在的制度可持续逻辑就是,缴费年限和领取年限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他认为,这个合理比例应是交三到四年领一年。

究竟最科学的比例是什么,尚无定论。但很多专家普遍认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涉及养老金、劳动力供给、公共服务水平等众多方面。

对于为什么要延迟退休年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回应称,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到来,养老保险基金确实负担沉重。三中全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不仅仅是从养老金缺口考虑提出的政策。退休年龄是一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其确定和调整,与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及变化趋势、就业形势、劳动条件、人力资源合理利用诸多因素直接相关,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的分布状态也密切相关。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提上日程。

发达国家延迟退休是为增加劳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介绍,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延迟退休,但并非因为养老金问题,而是因为社会老龄化。这其实是两方面促成的,一是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越来越多;二是人口出生率下降,新生劳动力越来越少。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主要发达国家人口多为几千万,少的不过几百万,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达3亿,但也只相当于中国的零头。一个小的国家,老年人增多,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马上捉襟见肘。最早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动议,其实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而中国情况不同,中国还有总量性失业,即劳动力太多,怎么安排也有失业。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人社部、武汉大学等部门和高校联合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徘徊在1000万个左右,大约30%的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中国目前有7亿多劳动力,与可能的经济状况相比,劳动力数量不缺,这一状况在2020年以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刘庆龙指出,现在推行延迟退休时机尚未成熟。就目前而言,贸然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势必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给年轻人就业带来较大冲击。我们应该让各个岗位更快地实现年轻化,特别是在干部队伍中实现年轻化。二是当前国家的退休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一线工人的退休并未得到很好保障;此外,一些“吃皇粮”的单位实际上早就在执行着延迟退休政策,领导干部虽然已经退休但仍享受着退休前的待遇并拿着国家工资。

实际上,自坊间就延迟退休展开讨论以来,一直都是“难获普遍认可,拥护者寥寥”,其中,民众反对声尤为强烈。基层的百姓和从事一线工作的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对于延迟退休都是反对的;反而,技术、脑力劳动等工作强度低但收入颇丰的工作人员和部分公务员,对延迟退休心生期待。刘庆龙强调,这就需政策制定者必须慎重,否则极易引起社会混乱,加剧社会不公。

延退是大势所趋,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

伴随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延退或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何时开始?以何种步调进行?

刘庆龙表示,应该承认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且这一趋势一定会到来。该趋势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就是中国真正从发展中国家阶段过渡到发达国家之时。要认清,唯有劳动力接续能力才能决定该政策推行的时机。所谓发达国家,除拥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外,生产力水平也是高度发达,而且产业结构先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大于60%。尽管中国在GDP总量上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的地区仍然广泛存在,与人均GDP动辄可达数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我们的产业结构势必发生巨大变化,届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大幅上升。这时,劳动力接续也会出现不足。

目前学界的共识是,就算要延退,也只能小步走。但步子多小,用多长时间走完,并没有形成共识。清华大学向人社部提交的养老保险一揽子改革方案中,男女的退休年龄均被延长到65岁,整体用时15年。但褚福灵认为,整个延退或许要用30到50年才能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也强调,延迟退休应坚持小步渐进而不是大步急进。即每年延长2—6个月的工作时间,经过30年左右的推进,实现男女65岁同龄退休。

对延迟退休如何实施的问题,官方也进行了密集回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长退休年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包含多层含义: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胡晓义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回应称,从未听说延迟退休从公务员或从重体力劳动者开始。这个政策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有一些猜测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把猜测当成定论。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分歧点。不少政策建议者提出,中国的劳动者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实行“一刀切”的延退本身就是一种不公,他们认为,弹性退休制是既能因应个人现实,又能减少延退公众阻力的一种可行方案。

降低单位社保费率改革将先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目前,中国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费率合计约占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0%,其中,由用人单位应承担的养老保险费率为20%,个人应承担的费率占本人工资的11%。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单位费率都按这一标准执行。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中国现在社保费率过高,杀鸡取卵严重抑制了就业,也使社保缴纳变得困难,适当降低社保费率能够生鸡养蛋,促进就业之后社会缴费基数也可以夯实,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多年来,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反映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总体负担较重,加剧了逃费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应当首先考虑在适当时机适度降低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如果按照社会保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在“十二五”期末开始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将为适度降低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增大、支付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单位费率,并不会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降低。

这方面,上海市已先行。2013年8月,上海下发关于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通知,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原来的30%调整为29%,其中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的22%调整为21%,个人缴费比例不作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由原来的14%调整为13%,其中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比例由原来的10%调整为9%,单位缴纳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费的比例及个人缴费比例不作调整;失业保险缴费比例由原来的2.7%调整为2%,其中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的1.7%调整为1.5%,个人缴费比例由原来的1%调整为0.5%;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的0.8%调整为1%。四项保险费率“三降一升”,总体下降2.5%。该标准自2013年10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