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家庭情商:协调家庭关系的技巧
6270700000011

第11章 情绪辅导的额外方法

当你定期运用上一章情绪辅导的5个步骤,孩子将体会到与情绪辅导者共同解决问题的益处。可是,这并不表示情绪辅导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感驾驭的技巧。有时当你试图与孩子在情绪上接触,你无法有效地指导孩子,孩子迷失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世界里。本章将介绍一些情绪辅导以外的方法,对解决在情绪辅导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一种辅助的作用。

额外策略

·避免过度吹毛求疵、使用侮辱性评论,或嘲弄孩子研究显示,无论是吹毛求疵、使用侮辱性评论,还是嘲弄孩子,都会损伤亲子关系的沟通、损伤孩子的自吹毛求疵、使用侮辱性评论,或嘲弄孩子尊性。我们在调查中经常发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时不适当地采用各类表达方式,例如,带轻蔑性地重覆孩子的说话:“我不记得那件事”,孩子可能这样说。“你不记得?”父母轻蔑地回应。在与孩子一起的公开场合,一些父母对犯有错误的孩子用连珠炮似的形式指责和批评他/她(们),使孩子处在十分难堪的境地。其他的粗暴手法还有:推开孩子、从孩子手里抢过游戏物,或撕得粉碎,或将它们乾脆扔掉,或用抽水马桶抽掉。他们将孩子视为无能。在论及孩子情绪方面,不少家长承认,他们对学前孩子的情绪反应,不是取笑,就是嘲讽;不是责备,就是漫骂。

3年后,当我们再次追踪同样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发现遭受父母无礼、轻蔑行为的孩子,与在学校课业有问题、与朋友相处有困难的孩子是同一批的。他们体内有关压力的荷尔蒙浓度较高。导师在学年评语指出孩子有较多的行为问题,而孩子的父母则说他/她(们)有病。

这类负面的、损伤人格的抚育方式,在现实世界以及在实验室里都可以看到。“好意的”家长持续“矫正”孩子的举止、嘲弄他/她(们)的错误,以至严重地削弱他/她(们)的自信心。他们毫不在意孩子的内心和表面感受,将孩子描述为:“韩冰是一只多动的猴子陆婕文静得像个呆瓜陈钟是条懒虫庄灵是我们家出了名的小傻子”。我们也经常听到父母在其他大人面前开自己孩子的玩笑,或者听到父母揭孩子的短和疮疤,例如,“他/她每天尿床这个小孩门门功课都开红灯,我真的已经失去信心了”。如此的父母,如此父母的信心!连父母都没有信心了,还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信心。

即使如我们前两章归类为“情绪辅导型父母”的,有时候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小孩造成人格损伤的话语。这也是我们为何呼吁所有家长对哪怕是隐性的批评、讥讽、损伤人格的习惯性话语也要千万注意,不要寻孩子的开心,要允许孩子有缺点和错误,让他/她(们)在改变自身缺失的过程中尝试新技巧。注意使用较为中性的词语来对孩子说话、批评、责备,例如,使用“在祖母家请不要翻抽屉,”而不使用“停止做这么令人讨厌的事!”

孩子希望从父母处得到认同,因此很容易相信父母给他/她(们)所作的评语判断。如果家长以戏谑、过度批评、侵犯、侮辱孩子人格的话语来对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孩子会“敬”而远之地对待他们,会渐渐地不信任他们,甚至讨厌、憎恶他们。没有信任基础的亲子关系不会有亲密,即便倾听孩子的声音也失去了意义,更遑论与孩子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使用赞许语言

等孩子做对了一些事情后,针对他/她(们)的行为给于特定的赞许。比如,一位与孩子一起在做游戏的父亲会说:“好!这次你按按钮的时间正好。”这类针对性的称赞比泛泛而谈的赞扬要更有效得多;后者会说:“好,现在你真的抓住了它的诀窍”在赞扬之后,再惯例地给孩子多加一点指导。每次当孩子有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他/她(们)鼓励,同时还可以配上肢体抚摸(比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这样直到孩子将游戏学完为止。

·忽视你的“辅导计划”

孩子有情绪的时刻,正是家长施于同理心、增强亲合力、实行情绪辅导的良机,但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家长通常有一套自成一派的“辅导计划”,旨在按照他们的意图来矫正孩子的问题。忽视甚至无视孩子的独特性,是这些家长“辅导计划”的通病。一旦辅导计划与具体实施起冲突,敏感的父母大抵认定这是他们的责任,必须再次注入自己更进一步的想法,对“辅导计划”加以改进。

我们赞同父母与孩子分享他/她(们)价值观。没有双向沟通的“辅导计划”,会防碍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理由是“辅导计划”常常干忧父母以同理心来倾听孩子的情绪感受。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王萧琼是我们养育组内的一位颇具亲子爱心的母亲。她一直很担心儿子单力的沮丧情绪,怕这个9岁的孩子会“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到他与其他同学、与妹妹、与家人的关系。有一次,他和妹妹发生争吵。王萧琼决定和单力谈一次话,希望他能较多地负起做哥哥的责任来。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什么事情呀,宝贝?”她开始说:“你看来有点难过。”

“我真希望有个心肠比较好的妹妹,”单力回答。

“啊,那你也对她好一点嘛!”王萧琼说。

想像一下单力现下的感受。妈妈似乎很关心他的情绪感觉,但当他表白自己的感受,却又受到批评。不错,这是颇为轻微的批评,但毕竟是一项指责。假如王萧琼回说:“我能够理解你有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再来想像一下单力的情绪感受。这使单力体会到妈妈的关注没有一丝一毫的责备,有的只是一种善解人意的公平。遗憾的很,王萧琼在没有展开调查的情况下对单力的责备,让他变得更封闭自己,更不愿意扛起他与妹妹争吵中的责任。

美国著名家庭教育家爱丽丝·柯恒-金诺(Ailce Cohen-Cim告诫父母说,甚至在父母知道孩子行为不端的时,“辅导计划”会更多地以父母的一厢情愿来加以干扰。她劝告父母对有情绪的孩子先不忙作出任何武断的结论,要了解隐藏在孩子行为不端背后情绪意义,避免提一些诸如“你为什么那样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孩子直觉中像是一种批评、一种指责、一种控告,孩子会立刻警觉起来,处在一种防御封闭状态而拒绝提供合作。因此,在孩子犯错误和有问题时尝试以关心、理解人的口吻发问。

一位母亲足足迟了一小时才去托儿所领3岁的儿子。这个一向被母亲形容为“倔强”的孩子起初表现得闷闷不乐,接着拒绝穿上夹克,也不愿意离开。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母亲可以责备孩子不听话,但也可以停下来想想之前发生的事,并尝试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选择后者,她会说:“对不起,妈妈今天来晚了。你同班同学都回家了,是不是感到焦急了?”当孩子的担忧和不快被肯定后,会突然放松,并也体现出同样的善解人意来。于是,孩子开始拥抱妈妈,穿夹克的问题也解决了,两人就可以回家了。

家长要达到真正与孩子双向沟通的目的,就要向上述的那位母亲一样,忽略要使男孩不“倔强”、立刻予以合作的“计划”。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采取了正好相反的辅导手法:他们不能宽容孩子的问题表现,好像这是他/她(们)人格上一个永久性的负面瑕疵。他们因此责怪孩子:“单力,你太敏感旅茵,你太富侵略性了韩冰,你在人面前怎么这样不出趟米雪做功课时老是不集中注意力!”所有这些对孩子不分情由的指责,有的甚至是一种轻蔑和污辱,无疑将防碍父母同理心的施展,对孩子颇具深远的负面影响。

美国作家基斯杜化·海露威(Christopher Hallowell)在他的自传里描述道,父亲曾尝试教他打造一个木箱。“假如你不能用木头搭一个方正的木箱,”父亲说:“你什么也做不成。经过多番努力,海露威终于做成了一个木箱,尽管它不太平稳每一次父亲检查进度时,都会皱着眉头说:‘你没有做成一个正方形,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位好的建筑师。’我后来用这只自己打造的小箱子来放一些杂物,但每次当我打开箱盖,父亲不满意的表情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上述这一小小的情节,却成了作家海露威与父亲关系中伤心的永恒记忆。身为家长,大概没有人对孩子建造一个摇摆不稳的木箱会感到满意的,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一个懒惰、退缩、富侵略、愚昧、懦弱、虚假的人。但大概也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孩子在父母不断地批评指责中变成具某种(些)人格特徵的人。我要再次强调,在指出孩子的缺失的时候,请专注在特定的事情上:当你对孩子要说“你这个小孩就是麻烦多多。”的时候,请赶快打住,将在嘴边的话改成韩冰,请把房间里散乱玩具整理好将“你怎么读得这么慢。”改成每晚阅读30分钟,会让你读得比较快的将“不要做个胆小鬼。”换成“假如你说大声点,那边的人应该能听见。”

·保存一张有关孩子情绪源的“平面图”

你的小孩有不安烦燥情绪,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她(们)的感受是什么。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察觉孩子的情绪源,帮助他们去探究和描述情绪,证明他/她(们)的情绪世界是何等重要。惟其如此,你们才会有真正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才会有真正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情绪世界是丰富多才的,这里有着许许多多鲜活的人与物,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脸孔,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徵。对他们,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感受:这些同学是他的“死党”,那些同学是他的“死对头”;这位老师很善良,但很胆怯;那位教练很有趣,却很严格;这是他日常的课表,这些是他最感兴趣的科目,而那些却颇让他感到头痛……这就是孩子情绪世界的平面图。

作为家长,你是否对这张“平面图”了如指掌。其中的细节,需要你大量细心的观察。你必须花时间了解孩子在托儿所、学校、放学后的活动情形。你需要与孩子交谈,认识孩子的老师和朋友。和所有地图一样,你心目中有关孩子的“平面图”也需要定期更新资料。保存一张孩子情绪源的“平面图”,你在与孩子讨论他/她(们)的情绪感受问题时将有的放矢。

·避免支持孩子的“敌人”

当孩子遭欺负时,他/她(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与支持。只要父母不犯“支持敌人”的错误,这是实行情绪辅导的又一良机。但也是一种挑战:当父母偏向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另一边人,尤其当这(些)人象征了某种权力,比如老师、教练、孩子领袖,或其他小孩的父母。一位舞蹈老师对舞蹈班的一个女孩体型作出轻率的评价,而曾经尝试女儿减肥不果的母亲又告诉女孩老师是对的。这大概会让女孩有一种所有的人都跟她作对的情绪感受。然而,如果母亲能对女孩产生同理心,说:“我对老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评论你感到难过”的话,母女关系恐怕很快就拉近了。

如果你就是孩子心目中的那个“坏人”,是孩子情绪愤怒的目标,那么,你又该如何处理呢?同理心在这里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当你禁止孩子看电视,说直到她功课有进步为止,孩子为此发怒。换成另一个角度,l你可以在不改变初衷的情况下说:“我了解你发脾气的原因。假如处在你的境地,我也会有同样感觉的。”

当孩子发生冲突,应极力鼓励孩子表达他/她(们)的“敌对”感情。这时,你可以使用诱发性语言来对正在闹情绪的孩子说,比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我可能是错的,其实我不可能永远都是对的。我非常想听听你的意见。”虽然许多父母对“降尊纡贵”的做法不习惯,但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公平的,并有倾听的诚意。

注意沟通的方式。假如孩子发出“乘法表是愚蠢的”,或者“染发的确很酷”之类的看法,请不要以长篇大论来证明孩子的不对,可以对话方式跟他她(们)沟通,效果或许更好。这样的口吻是适宜的:“我也很讨厌背乘法口诀,但那是所有人都必须做的呀!”或者,染发看起来很酷,可你是否看到有关经常染发会致癌的报导。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当产生同理心有困难时,这是一个能帮上忙的技巧。这种情况可能是,一些你认为不重要或幼稚的事情,他/她(们)却感到苦恼。比如,在学校体育课上,他跑步的姿势颇像个鸭子,从而引起同学的哄堂大笑;或者,有人取消她的眼镜架;或者,孩子担心夏令营的第一天。这些对你家长来说都压根儿不是什么大问题,你也相信他/她(们)最终会克服这些考验,你因此淡化孩子的挂虑,忽视它们,甚至还指责是大惊小怪。虽然这样对你来说比较简便,但孩子的问题却一丝一毫没有解决。事实上,私下里他/她(们)还以为父母一定觉得他/她(们)也很可笑、也很无能,从而心情变得更加恶劣。

要做到有同情心,方法之一是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把他/她(们)的处境转换成就像是你的处境一样。想像一下,如果你站在大庭广众面前作有关销售报告的时候,有同事在低声议论着你的外表、你的长相、你似女人的发声;想想你第一天上班,你被介绍给素昧平生的领导、同事时的那付不自在相,你也许就会理解被你视为草芥的孩子的事。

在美国家庭学者阿德莉·菲伯和依莲·马斯李合著的《没有竞争的兄弟姊妹》中,作者描述道,孩子为了帮助父母了解他/她(们)在新宝宝降临后的妒忌心理时,提供了以下建议:请爸爸妈妈想像一下,当你的配偶带回家来一个新爱人,并向家人宣布所有人将会愉快地生活在同一屋詹下的时,你们的心理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先采用抚慰情绪的方式

迅速减灭孩子情绪的辅导方法是,告诉正处在伤心或愤怒的孩子,你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你将如何解决。要了解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只须想一下婚姻中常发生的这类不幸,典型的一幕如下所述:一个妻子从公司回来,对先生说她刚刚在公司里与一个同事发生争执,她说话时气呼呼的样子。丈夫分析问题后,在几分钟里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是妻子不但对丈夫劝言不以为然,反而情绪更加激昂。这时因为他没有表明他多么理解太太现下的心境,只是证明要解决问题是多么简单,神情中还表露出这么简单的事情犯得着如此气伤心。

现在,如果丈夫不是先提出忠告,而是先安抚她的背部,妻子会感到比较舒适。他可以一边按摩她的背部,一边倾听她说细说问题的经过,并接受她对此事的情绪感受。按摩后配偶的不快心情会得到很大缓和,对他有了信任。她很可能自己会主动徵求意见。丈夫的劝言此时被看成是对她的支持和力量。

显然,这也是亲子关系的方式。父母可能对孩子不愿听取他们的忠告而感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自认为将自己较多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与孩子分享,却不得要领。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在未有同理心前就提出建言,不啻是未打牢地基就建房子。

·尊重孩子选择愿望的权利。成人常常不知晓孩子在很多场合里有一种无助感。但从孩子视野看世界,你会惊异地发现,社会、学校、乃至家庭都强调他/她(们)应如何服从合作。大部份小孩打出生日起就处在生活被人操控的状态中:睡梦中的婴儿从摇蓝中被抱起,放在婴儿车里被推去托儿所;年龄较大一点的孩子听到学校的铃声,急忙就座归队等着老师的点名;家长立下规矩:做完作业才准出去玩抑或,“你不能穿成这样出门”;还有更极端的:“谁说的,我说的。你不听也要你听!”

试想一下,当你受到诸如此类的话语支配和操控时,你的心情将会怎样?这样说并不是说孩子在严明纪律的时候不需要服从,不需要合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有序化,服从常常是必要的。问题是,这种强调服从和合作的结果,却又大大地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和喜好,他/她(们)穿什么、吃什么、如何安排时间、什么时候睡觉,都不能有自主的决定,他/她(们)的个性特徵就淹没在长期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中。我们平时所说的“小绵羊”就是指的这类孩子。长大后,他/她(们)无法辩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无法对将来做出选择。这些教训可以成为父母实行情绪型辅导的大好机会。

研究表明,孩子越早学会表达他/她(们)的意愿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越好。除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外,建立孩子选择上的自尊是一个重要方面。被家长长期限制选择的孩子得到的讯息是:“你不只是弱小,你没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假如这是真的话,孩子将是一个在人面前唯唯诺诺、为命是从,颇懂得服从合作,但严重缺少自我意识的人。

尊重孩子的选择愿望需要时间和耐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平均一分钟有3次请求。我们并不认为所有请求都需要加以回应,但许多请求都是可理解的,因此也应被允许:女儿想切掉三明治的面包皮;儿子想在你电视转台前再看一次“大鸟”;女儿不要吃有咖啡的冰淇淋;儿子希望你把大厅的灯开得亮一些,等等,等等。所有这些要求都是无可厚非的,许多都是合情合理的。殊不知,家长对这些小小要求的倾听与施于,在将来可能产生重大后果。孩子得到的讯息是:“我的愿望总是受到重视,我的感受并不是无关紧要的。”

·分享孩子的愿望与幻想。这是家长产生同理心的一个很好的技巧,这种技巧运用在孩子表达超越现实可能性的欲望时尤其有效。比如说,你十几岁的儿子想要一辆新的越野脚踏车,但这又超出你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假如你跟许多家长一样,第一个冲动就是发怒,告诉他:“去年才给你买了一辆新脚踏车,你以为我是印钞票?”

但是,假如你能利用几分钟时间陶醉在孩子的那类幻想中,结果会怎样?你可能会对他改变一种口吻:“我知道你为何要一辆越野脚踏车,和同学一起骑在乡间小道上,有多棒!”你甚至带着幻想的翅膀飞得更远:假如你们一夥人去露营一周,你们可以在车上带上帐篷、钓鱼装备等接着,你可以探究有与没有越野脚踏车对露营的关系,其实一辆普通的自行车也可以到乡间小道上,也可以用来露营。你最终没有要为孩子买越野脚踏车的打算,但你可以与他进一步讨论用自己平时积存下来的零用钱来购买一辆,问题只是买车的时间早晚而已。

重要的是你的儿子知道你已经听取了他的诉求,而你也肯定他和他的欲望。

·一起阅读儿童读物。自婴孩到少年期,高品质的儿童书籍对父母与孩子都是一种学习情绪的好方法。儿童书籍中有大量谈论情绪的语汇,有书中主人公处理愤怒、恐惧、忧伤等情绪的种种技巧和方法。适当挑选针对儿童年龄的书籍,更能让孩子尽早获悉一些父母难以启口、但对孩子来说有很敏感的主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妈妈,我看到你们亲嘴了祖父去世后会怎样等等。还有更多的问话是涉及科学普及的,家长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常常对这类孩子的发问不是含糊其辞,就是答非说问。让孩子从小大量涉腊一些类似《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可以免去这样的尴尬。

越来越多的儿童影视节目在影响着当代的孩童。家长如果指导得法,可以成为家庭对话的“好老师”。但我以为,书本的效果更好一些,因为读者和听者可以随时停顿下来讨论故事情节;大声阅读也较能让孩子意识到整个家庭在参与说故事,他/她(们)容易进入角色。

文笔不错的儿童文学还能帮助家长了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一位母亲陈述她与10岁的女儿一起读的一则小说,故事是关于一群10岁左右的女孩,她们其中的一位要离去时的伤心情绪。虽然故事普通单纯,它却深深触动了这位母亲:当年还正值女儿年纪的她,从东部横越中国迁居来四川成都带给她的失落感。忆起童年友谊的热情,这位母亲对女儿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在孩子可以自己读书时,就放弃了给孩子大声朗读儿童读物的习惯;但仍有不少家长将这一家庭中的传统习惯保持了下来直到孩子的少年期。这种像家庭进餐一样雷打不动的情绪辅导,父母一定能与孩子在彼此真诚交往沟通的的基础上分享无限的亲子快乐。

·过程中要有耐心。情绪教育要有效,必须给孩子足够的表达感情的时间。在这里,耐心是必要的。假如孩子感到伤心,让他/她(们)尽情地哭出来。孩子愤怒的时候,可以允许他/她(们)跺脚。情绪辅导的目的是探究、了解情绪,而非压抑情绪。忽视孩子消极情绪的一面,不理会它,甚至无视它,期望这类负面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亡,在短时期内是一种轻松做法。它的“成功”会给你造成迷惑,以为情绪的疗伤是孕育在时间的胚胎中的。在短期内你也不会有麻烦,但久而久之,困扰就来了。当问题被长期漠视,孩子在情绪感情上早已与你疏远,要解决问题就不容易了。当你与孩子坐在一起,静静地捕捉孩子情绪感受中的点点滴滴,这一方面可以向孩子表示你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认真的,也表示你决不是将问题看成是芝麻绿豆的:它需要思考和关注。

当与孩子一起分享情绪感受时,拥抱或抚摸孩子的身体,特别是背后部位,常常能收到比说话还好、还深刻的效果。肢体的拥抱或抚摸的效果在孩子忧伤或害怕的时尤甚。

有时候,孩子会说还没有准备好讨论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一般是要被尊重的。不过,尝试与他/她(们)订定一个尽早讨论的日期,然后在你的记事本上写下来,履行诺言继续追踪这件事。

一旦你致力于面对孩子的情绪感受,你每天都会寻觅以有意义的方式跟他/她(们)沟通连结的机会。就是在那一系列似乎是细微的事件中,你与孩子形成了重要而持久的结合力。届时,你变成了美国启发心理学家萝丝·派克(Ross Parke)所说的“时机收藏家”,即你珍视和孩子互动的每一时刻,珍视其他家长说忽略的每一亲子时机。当回顾与孩子在一起流逝的时光,你和孩子的关系已如一串无价之宝的珍珠在熠熠发光。

·了解作父母的基本权力。所谓“基本权力”是指亲子关系的元素。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基本权力是当孩子有缺点、错误甚至不端行为时胁迫、侮辱、殴打他/她(们)。过份放任型的父母会认为无需什么基本权力。而情绪辅导型父母的基本权力是亲子情绪的结合力。在这一类型里,父母与孩子的相互尊重与关心就成了规范设立的首要基础。

由于尊重与关心对彼此都至关重要,显而易见,在纠正孩子行为、辅导孩子情绪时,切忌用损坏人格或侮辱性语言就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曾经经常挨骂、挨打,被喊为懒惰的、小气的或愚笨的孩子,很可能对家长更具有逆反心理。

假如你过去曾经污辱或殴打过孩子,你怀疑现在是否能将上述作为父母的基本权力实行正面转移。答案是:可能的;但它需要额外努力:你需要纠正旧式的管训模式,将情绪辅导导入到你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需要努力建立一个以信任为基础而非胁迫为基础的关系。在实现努力改变的同时,谨记汉·金诺的两个原则,即:一、所有感觉是可允许的,但不是所有行为是可允许的;二、亲子关系并不纯粹民主的,是由父母决定孩子的何种行为是可允许的。

假如孩子是10岁或10几岁左右,你可以与他/她(们)直接讨论有关基本权力问题,尤其是跟规范有关的问题。尝试通过协让和互重达成规定。要有坚定的态度。身为成熟的家长,你清楚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研究发现,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玩伴、活动内容、活动场合等,孩子较不会有危险行为倾向,不会陷入有偏差的同辈团体、与人发生冲突、药物滥用、犯罪及闹恶作剧、男女乱交,或离家出走等问题。

·相信孩子的积极本质。我对孩子认识的越多,就越相信孩子天生就是寻求安全感、爱、知识的,他/她(们)想成为一个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可爱的人。他/她(们)从有感知能力起,就试图探究这个世界和社会的环境、找寻闪电的原因、暝思苦想狗体内的秘密。他/她(们)想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又什么是坏的;想知道有关周遭的危险,以及如何去趋利避害。他/她(们)很想做正确的事情,成为芸芸众生中的能者、强者。你的小孩想成为你家长欣赏、疼爱的那类人。这一点难道你还怀疑吗?具备所有这些父母偏爱的自然力量,你的孩子值得你去相信,去尊重,去关怀,去亲近,去沟通和交流。

不适合情绪辅导的时刻

情绪辅导不应被看作是医治孩子负面情绪的一个立竿见影的仙丹妙要,理由是,它需要的耐心和创意,需要父母在一个相当平静的心情下才能处理好的事情。如果孩子是可塑性强的话,你当然希望能及时抓住孩子这一接受情绪辅导的良好时机。当然也有延后实施情绪辅导的情况,这些包括:

·当你在赶时间。今天许多家庭都在赶时间,一家人希望按照预定计划去托儿所、上学校,去上班。在家人紧张的赶时间过程中,常常是孩子容易浮现情绪的时候,但这时却不是情绪辅导的最佳时机,因为如上所述,情绪辅导是需要父母在一个相当平静的心情下才能处理好的事情。它更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我们不能期望他/她(们)的情绪变化正好是按照我们的时刻表来进行的。一位职业妇女正确地描述了她仓促完成对孩子情绪辅导的愚蠢行为:

某天早上,她在赴一个重要客户会议途中,打算把女儿寄放在托儿所里。到了托儿所门前,4岁的女儿突然冒出一句话:“苏珊老师不在,我今天不想留在这里。”这位女士看看手表,知道如果她不想迟到的话,她大概可以再花上5分钟的时间与女儿周旋。此刻,她脑海里回想着情绪辅导5步骤。她让女儿坐下,问道:“你似乎不安……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因为你喜爱的老师请假而感到烦恼……我了解你的感受……你觉得今天没有她在身旁而难过……我等会就要走了……我们要怎么做使你感到比较舒服呢?”

这期间,女儿坐在那里回答着母亲的问话,一边强忍着眼泪。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问题并没有解决。女孩似乎感到了母亲急着要走,想说的话益发无法表达。母亲的问话越多,女儿越是不安。20分钟后,母亲再也坚持不住,决定放弃努力。她将鸣咽的女儿推到代课老师的臂弯里,像个疯子似地冲出托儿所,叫了一辆车走了。

“当我抵达时,客户已经离去。”这位女士叹着气说。

回想这件事时,她说:“我给女儿一个混合讯息,我告诉她我很乐意帮助她,但我不时地瞄着手表,她明白这个意思。这更加深了她有被遗弃的感受。”这位母亲反省,她应直接了当地告诉女儿那天早上她必须待在托儿所,之后她们再讨论她的“不舒服感觉”的问题。然后,她尽可以将女儿托付给代课老师去处理,也好让女儿以发展的社交技巧来调适自己。这时,她完全不必多虑就可以按时赴约了。

在一个理想的状况下,可以用无限的时间与孩子坐下来谈论他/她(们)的情绪问题。但对许多家长来说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重要的是每天拟定一个时间,最好是同一时间,你可以在没有时间上压力或干扰的情况下下与孩子交流。有年幼孩子的家庭则可在就寝前或洗澡时进行。至于就学孩童,在你们一起做家务,比如吃饭后洗碗或晾衣物时,就是一个开怀聊天的好时机。定期送孩子去上音乐课或其他户外活动时也提供了不少机会。利用这种时间进行交流,就没有上文所说的时间匆忙问题了。

·当你有听众时。只有当你有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时才比较容易建立亲密和互信关系,这也是我为何建议情绪辅导要一对一的实施,而不是面对其他家庭成员、朋友或陌生人时进行的理由。如此可以避免孩子的尴尬,交流时也较容易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别人怎么看。一位母亲陈述如何尝试试利用情绪辅导技巧来排解孩子之间的纷争:她说:“每当我对某一个孩子产生同理心,另一个就产生反弹。”最好的情况是,家长尽可能做个客观公允的调解者,让孩子共同解决他们的纠纷。情绪辅导需要的是不偏不倚的同理心。只有当父母不必担忧两个孩子对他们所说的话提出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的情绪辅导才有效。

这是一个处理有“听众”在场的正面例子,它至少告诉我们,如果孩子有时间单独与富有同理心的父母相处,他/她(们)较愿意卸下自己的防卫,与父母共同分享真诚的情绪和情感。同时,家长也应体察到同辈朋友及亲戚(尤其是祖父母)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孩子同理心的正常发挥能力。

假如你正在实施情绪辅导,但又碍于别人在场,就记着稍后再做,但要明确告诉孩子你打算下回再讨论,然后到时确实履行诺言。

·当需要讨论严重不端行为时。当孩子的所作所为明显违背了道德规范和操守,你感到严重不安时,你首先要表达的就是不赞成、不许可。虽然在孩子不端行为背后隐藏着情绪根源,此时最好延缓对孩子立即进行情绪辅导,但要明白无误地表达你对孩子错误行为的立场和原则,表达你的愤怒和失望,谈论你对事情的看法。当然表达以不伤孩子人格和自尊为前提。无论如何,不要替孩子寻找行为不端的借口,并将孩子行为不端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这样做只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比如,一对正进行离婚手续的夫妻发现13岁的女儿一直在逃课。他们一时感到不知所措。由于理解到女儿逃课的直接原因是由父母离异引发的,他们谅解了她。母亲甚至一把抱过孩子,亲着孩子的脸哭了,一边说:“宝贝,都是妈妈的不好,我们让你吃苦了。”对诸如此类孩子问题的处理方式须视她的旷课为一个问题,视她对离婚的情绪感受为另一个问题。

以下是一个比较不极端的例子。当我的女儿任静3岁时,我们有一位宾客在家里小住几天。某天晚餐后我发现任静手握着一支红色麦克笔,孤单地站在起居室里。在她面前那张我们新购入的桃红色沙发手把上出现了鲜红色的涂鸦。

“发生什么事啦?”我生气地询问。

任静吃惊地睁大眼睛,天真地抬头看着我,手中仍紧握着笔。“我也不知道,”她激动地说。

此时,我心里在想,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破坏行为和撒谎。我当然知道,过去的一天里,任静并不是个快乐的女孩。我想她是因为宾客的来访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而愤恨。直觉告诉我,孩子妒忌是冲着我和妻子花时间与来客交谈而没有跟她在一起玩耍。用红笔涂鸦正是这种妒忌情绪的发作,以此进行无声的抗议;而撒谎的动机也不言而喻,她知道自己的错误,怕我发怒。

此时,我可以用同理心作出回应,先是说:“任静,你是不是因为生爸爸妈妈的气才在沙发上写字?”然后,加上一句:“但在沙发上写字是不行的。”但眼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的谎言行为。我决定延迟讨论有关任静的愤怒与妒忌情绪。那晚,我们谈了关于说真话的重要性,我告诉她我对于沙发上的记号很生气、也很不安,但她的撒谎令我更加不安、更加生气。最后,当我们把沙发上的涂鸦擦乾净后,任静、她妈妈和我才谈到了引起有关引发这件事的情绪问题。我和妻子倾听并试着了解任静的愤怒、孤单和失望。我们与女儿讨论其它可以表达情绪的方法,比如,与我们谈关于她的感受,请求受到关注,等等。

虽然我没有在事情发生后立即对任静进行情绪辅导,但我知道由于以往的辅导,我与女儿在情绪上的连结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当孩子与父母有着强烈的情绪连结,父母的不安、失望、愤怒都会对孩子构成痛苦,成为孩子一个弥足珍贵的训戒。经过这件事情后,我们既达到了与任静修复亲子关系的目的,也让她学到了:为了获得大人的情绪慰藉,一定的规则是必须遵循的。

·当孩子佯装情绪时。这里指的不是孩子的一般闹别扭和发脾气,而是孩子有时为了“得逞”而佯装的。一对夫妻打算外出庆祝周年婚姻纪念日,留下5岁的孩子萧恩给保姆照看。孩子知道后大发了一通脾气。他们与萧恩讲了许多好话也无济于事:男孩坚称,唯一的办法是带他一起外出。不得已,这对夫妇放弃与孩子讨论,把号哭的他独自留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孩子哭喊大约持续了30分钟,期间他们不时地探头查看,有好几次,他们居然发现萧恩一边在平静地砌着积木,一边时不时地干号着。每次听到有大人走近的声响,他假哭得更加利害。“他抬头看到我,就哭得更凶。”这位父亲形容:“然后我看到他裂出一丝微笑。他知道自己这招失败了。”

萧恩原本希望他的佯哭会使父母生出恻隐之心,从而改变父母的主意。但这并不表明他对要他与保姆一起留下来的不快和愤怒情绪已经平息。这对夫妇一方面要尝试以同理心倾听并辅导孩子的情绪感受,另一方面却又遭到孩子佯装情绪的操控,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现在他们必须向孩子明确无误地表示他不能利用号哭情绪来控制父母。于是,父亲温和而坚定地告诉男孩:“我知道你对此事很生气,但你的哭喊不会让爸爸妈妈改变主意。我们打算外出晚餐,而你要和保姆一起留在家里。”

直到这时,男孩终于知道,佯哭并不能使父母最后妥协,他停止了哀号。过了一会儿,父亲问萧恩他是否愿意想一些其它跟保姆在一起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的办法,比如玩游戏、准备点心等等。最后孩子接受了。

当你最后决定是否延缓实施情绪辅导,你和孩子必须作出尽快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协商。这样建议是为了等到情况较会产生效果时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假如你决定延后讨论问题,要明确向孩子传达你不久即会再回来讨论的信息,届时坚决履行诺言。无论如何,履行诺言是尊重孩子的一种形式:假如你以身作则,孩子也会有回报的。

正如我们研究表明的那样,当接受情绪辅导的小孩学会了自我调整情绪时,他们的行为将随之改变。专注孩子的负面情绪不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假如孩子的问题十分棘手,家长应该支持他/她(们)学习如何自我处理。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情绪辅导不应该被视作可以消除家庭一切冲突的“百消丹”,可是情绪辅导有助于拉近你与孩子间的距离却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你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维系合作关系的基石:通过情绪辅导,孩子逐渐培养起对你的信任。而情绪辅导真正的效果会持续到孩子进入少年期、青年期,并且对孩子一生受益。到那时,孩子会将你的价值观融入到他的价值观体系中,他/她(们)会因情绪智力而受惠。通过长期重父母那里获致的情绪辅导,他们知道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与同辈相处、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他们也能避开其他没有这些技巧的小孩容易陷入的陷阱和盲点。

测验情绪辅导的技巧

这项练习是利用各种情绪状况,来测验你对孩子情绪及父母处理手法认知的能力,它同时提供你一个练习如何对孩子负面情绪进行辅导的机会。在以下的每一项目里,我们提供了一个父母“错”的反应;然后,请猜测孩子的感受,讨论父母处理的方式;最后,由你提供一个辅导孩子情绪的做法。

实例:孩子在一家大百货公司里与父母走失了,为此家长颇为担心。在商店保安的帮助下,孩子找到了他的父母。

“错”的反应:“你这个小孩真笨,你跑到哪里去了?找得我们好苦。为你我们都快发疯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带到外面玩。”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吓坏了,处理的方式是为孩子安全,同时也防止同样情形发生。

孩子的感受:恐惧。

“对”的反应:“孩子,你一定受了很大惊吓,我也吓坏了。来吧,让我抱你一阵,然后我们一起谈谈刚才说发生的事情。”

练习1:孩子放学回家后说:“我永远不再去那所学校上课!教师老是在同学面前对着我吼叫。”

错的反应:“你一定做了什么让老师生气的事情?”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练习2:在浴盆里,孩子说:“我恨哥哥,他老是欺负我。我希望他去死。”

错的反应:“这话太吓人了。在这屋子里,我们不这样子说话的。你不恨哥哥,你是爱他的。我不要再听到你这样子说话。”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练习3:晚餐时,你的孩子说:“哎呀,我讨厌持青菜,我不吃。”

错的反应:“你吃也要吃,不吃也要吃!”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练习4:孩子从外面回家来说:“我恨我们班级上的那些同学,他们不跟我玩,有时还故意拉其他的人不跟我玩!”

错的反应:“假使你不是那么一个胆小鬼,他们会愿意跟你玩耍的。不要小题大作。你起来反击。”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练习5:孩子说:“我希望今晚不是你来看顾我,我希望是(填充)来看顾我。”

错的反应:“多么可怕的话!你是个不开心别人的小孩。”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练习6:孩子的朋友来访,孩子说:“我不想跟你分享这个玩具。你不准玩!”

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对的反应:

答案

这些练习不只有一个答案,但以下的回答是典型的情绪辅导风格。注意“错”与“对”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的反应对孩子可以起到发挥同理心并提供指导的作用:

练习1:讨论家长的处境方式: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有杰出的表现,且被老师喜欢。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犯了错,惹老师不满。

孩子的感受:困窘

对的反应:“那一定让你很困窘。”

练习2:讨论家长的处境方式:家长希望兄弟俩和睦相处。

孩子的感受:愤怒

对的反应:“有时哥哥确有惹你的地方。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练习3: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希望孩子喜欢已准备的食物,同时家长不希望再下厨。

孩子的感受:厌恶

对的反应:“今天的菜肴似乎不对你的口味。你要吃什么,请事先跟妈妈说?”

练习4: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与其他小孩安乐相处,同时不要使他/她(们)的感情那么容易被伤害。

孩子的感受:忧伤

对的反应:“那一定伤透你的心,告诉我发生什么事。”

练习5: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希望孩子对父母今晚所花的时间与精力有所感激。

孩子的感受:忧伤

对的反应:我能够了解你确实想念着(填充),我也想念着(填充练习6:讨论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希望孩子与访客可以共同分享乐趣,并在客人面前表现得落落大方。

孩子的感受:愤怒

对的反应:“有时候要分享一样心爱的玩具是很困难的。让我们把这个玩具收起来,拿别的你比较愿意与别人分享的玩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