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惊撼世界的100场战争(上)
6267700000024

第24章 卷起海上反入侵风暴——1546~1565年的中国东南沿海

抗倭战争1546~1565年在中国东南沿海发生的抗倭战争,历时19年,以戚继光为首的明军,屡次挫败由日本武士和商人组成的倭寇,成为中国最早的海上反入侵战争,为海防斗争提供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

日本与中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自秦汉起,就有了较多的来往。明初朝廷努力改善中日关系,但日本仍以元师征日的旧恨为言,不肯为明修好。由于两国外交关系不正常,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商人便携带武器,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抢劫活动,这些日本海盗被称为“倭寇”。但由于海防较巩固,倭寇的侵扰难成大势。特别是明成祖能够一面允许日本政府和商人到中国贸易,同时又继续加强海防,经常派兵出海巡捕倭寇,使其不敢大规模侵扰我沿海地区。

但从1436年以后,明政治日趋腐败,特别是自嘉靖21年(1524年)后,宰相严嵩专权20多年。他结党营私,兼并土地,聚敛财富,边饷十分之六落入其手,致使海防废弛。他还包庇通倭的官将,陷害抗倭的督臣,接受同倭寇勾结的大奸商的贿赂。这就更加助长了倭寇的侵扰。一部分流民亡命海岛,也被倭寇所利用。同时,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一些商人,特别是浙江的一些富商,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通倭走私,劫掠于沿海一带地区。

明中叶以后,屯卫制度逐渐败坏,卫所官兵大量缺额。1449年时,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军人等3258173名,实有1624590名(《水东日记》卷二十二,《府卫官旗军人数》)。缺额已在百分之五十以上。1550年,蒙军突入长城,京师形势危急。明军主力部署在北京及长城一线,沿海防务更加空虚,缺额更为严重。如浙江金等五卫,平均每卫只有1104人,只占原额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沿海的战船敝败尤为严重,“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明史》卷十百五《朱纨传》)。不仅如此,就是尚存的官兵,也皆老弱之辈,市井游民无业之徒;军官多是世胄纨绔,不娴军旅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倭寇的侵扰不仅频繁,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自1553~1556年,富饶的浙江沿海一带几乎月月受到倭寇的侵扰(参见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人民惨遭杀戮不下数万人。虏获男丁,战则强令作为先驱;女妇被掠,尽遭蹂躏。金银财物为之抢光,城镇房屋烧毁殆尽,严重地威胁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妨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倭寇的暴行激起中国沿海军民的强烈反抗。

1546年,明政府任命朱纨为浙江巡抚,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积极整顿海防,训练军队,并捕杀通倭的海盗头目李光头等96人。浙闽豪绅地主指使在朝闽浙官员“劾纨擅杀”(《明史》卷二〇五,《朱纨传》),朱纨含冤自杀。自此“舶主土豪益自喜,为奸日甚,官司莫敢禁”(《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倭寇的气焰更加嚣张。1555年4月底,2万余名倭寇一从枯从出犯嘉兴,张经即命参将卢镗率部设伏截击,歼其一部。五月初,倭寇奔回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卢镗部截击于前,俞大猷部追击于后,汤克宽率水师进击于中,附近的民兵也赶来参战,大败倭寇。战斗结束后,张经却因嵩亲信爪牙赵文华的诬陷,被逮捕处死。此后,倭寇又复猖獗,一直到爱国将领威继光调至浙江,编练一支新军之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才出现新的转机。

戚继光(1528~1588)在嘉靖24年秋由山东调至浙江都司任佥书,翌年升为参将。1559年9月,他亲至义乌招募4000多人,组成一支以农民和矿夫为主的新军。戚继光对这支新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强调军队的职责是“保障生民,捍御地方”(《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首,《新任如金严请任事公移》),要他们学习岳家军“精忠报国”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严禁士兵侵犯百姓利益、杀害战俘等。他强调要使士兵“平日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不学那些“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六,《比较篇》)的“花法”。为此,戚继光根据实战的需要,规定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1560年3月,戚继光调整部署,确立实行(海)陆战兼用而以陆战为主的战略部署,并大力整顿卫所,加强海上防务。1561年4月19日,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凤岭登陆,窜扰宁海团前,然后分兵3路进犯台州(今浙江临海)。戚继光看到新河寇急而宁海寇多,决定由唐尧臣率领戍守海门、台州的军队救援新河,自己亲率主力进剿宁海的倭寇。唐尧臣在新河大败倭寇,宁海倭寇风闻戚继光率部进剿,纷纷逃窜,但骚扰桃渚的倭寇仍杀向精进寺,企图进犯台州府城。戚继光挥师南下,于27日下午赶到台州城外,在花街截击敌人,“五战五胜,共斩首380级,生擒巨酋二,俘其漂溺无算”(《戚少保年谱耆编》)。不久,戚家军又取得长沙(今浙江温岭县东南)大捷。经过一个月的战斗,侵犯台州之寇悉被歼灭,戚继光因功升任都指挥使。与此同时,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等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江的倭患被基本平息。

倭寇在浙江遭到毁灭性打击后,纷纷逃窜福建。1562年7月,明廷命戚继光率所部6000人入闽剿倭,屡败倭寇。至10月初,“闽宿寇几尺”(《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戚继光回浙后,倭寇又陆续窜扰福建,袭破兴化府城,并占据平海卫。1563年春,戚继光再次到义乌募兵,驰援福建。3月,戚继光与刘显、俞大猷率兵3路进击,一举攻破平海卫,赶走倭寇。11月,2万倭寇围攻仙游。戚继光闻讯,即派兵增援仙游守军,从浙江调回6000名轮休官兵,于12月底挥师进剿,连破四垒,予倭寇以沉重打击,解了仙游之围。第二年初,戚家军再乘胜进军闽南,又在同安、漳浦等地大败倭寇。随后2万倭寇在广东潮州一带骚扰。1564年,俞大猷率领由招募的农民组成的俞家军,同其他部队相配合,很快就平定广东的倭患。第二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明朝抗倭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对外敌从海上入侵的战争。它有效地打击了倭寇,保卫了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遭到破坏的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10多年对倭寇的连续打击,消灭了其力量,震慑了日本的浪人和武士,对保卫中国海防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海洋权益还没有划定,在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由通商、掠夺引起的冲突乃至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说,这一次战争,并不意味着我海防斗争的彻底胜利,相反,它表明我海防斗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抢占海洋岛屿,夺取海洋资源,争夺海洋主权,即将成为沿海国家斗争的焦点之一。它强烈地召唤着海洋意识,呼唤着掌握海洋权益的意义,疾呼着加强海防建设的重要性。

明抗倭战争,是中国最早反对从海上入侵的战争,因而为海防斗争提供了许多非常重要的经验。诸如:平时必须加强海防建设,发展海上兵器,建设一支能攻善守的海岸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