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译三十六计
6267600000014

第14章 第13计 打草惊蛇巧妙捕获对手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曰:“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其大意是: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为了猛、准、稳地捕获对手,采用的技法应当是不露声色,佯装无事。等到对手麻痹大意、心理松弛以后,再一下擒住对手的要害。这叫在最佳时机出最猛、最准、最稳的招儿。

打草惊蛇之计,打草是惊蛇的手段,惊蛇就是打草的真正目的。这是对于受困之敌,通过侦察手段,察明情况,攻击一点,震动全局,然后将敌围歼的一种计谋。作为领导,运用打草惊蛇之计是指对下属要掌握他们的动向,一方面用打草惊蛇法探其虚实,激其奋起,勉其勤奋。另一方面领导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提高自己在属下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大声叱责迂回“打草。”

面对一个犯错的部属,你是在众人面前责备他,抑或在私下叱责他呢?既然都是叱责,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较妥当。

若有一件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王某的过错,-同事认为科长应该会对他发相当大的脾气。然而科长却只是对王某说:“要小心一点。”便原谅了王某的过错,为此大家颇感失望。不难想象此时同事一定会议论纷纷:“为什么科长不生气?”“我做错时被他骂得好惨!”“科长说不定欠了王某什么!”“科长可能不明白什么叫做‘责任’!”

你一旦采取温和的做法,那下回林某失败时,也就无法叱责他了。渐渐地你的刀口越来越钝,最后你会落得谁也不敢骂的下场,而无法继续领导部属。所以在需要叱责时,就必须大声地叱责才行。

在众人面前叱责某位部属,其他的部属亦会引以为戒。此即所谓的“杀一儆百”。

其意并非真的处罚一百人,而是藉由处置一人来使他人反省。

当场被叱责的人,宛如是众人的代表,并不是一个很讨好的角色。在任何团体中,皆有扮演被叱责角色的人存在。领导者通常会在众人面前叱责他,让其他人心生警惕。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这个角色绝非每个人皆能胜任,你必须选出一位个性适合的人。他的个性要开朗乐观、不钻牛角尖,并且不会因为一点琐事而意志动摇,如此方能用上此项计策。

你应避免选用容易陷于悲观情绪,或者太过神经质的人。若错误地选择了此类型的属下,往后将带给你更多的困扰。

虽然你只能对自己的部属叱责,但有时你也会遇到必须叱责其他单位的职员的情况。这不仅越权而且违反公司的准则,然而相信亦有例外的情形。

某家百货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平时即对采购部科长的应对态度太过懒散颇不满,但由于对方的身份是科长,因此无法当面予以指责。虽然这位主任曾经与自己的上司——营业部科长讨论过,然而由于上司是位好好先生,因此无法得到任何解决的方案。

就在思索如何利用机会与对方直接谈判时,分发部的某位职员因未遵守交费期限而发生问题。

营业部主任便藉机大声叱责那位犯错的职员。他特意在采购部科长面前叱责这位职员:“不是只有今天,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此时采购部科长并未表示任何意见,然而弊端在不久之后便改善了。

此项技巧简单地说,就是采取游击战术,若对敌人采取正面攻击时比较麻烦,但是若你本身有理,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遇到形式上的反攻时,你只需稍微转一下身便可反击。

对于无法与其正面争吵的人,若企图使其认同你的主张,则上述的方法不失为一则妙方。

上司藉由叱责属下的行为,亦能转换为本身的警惕。你在叱责属下“不准迟到”时,自己也绝不可迟到。当你叱责宿醉的部属时,自己也不可有宿醉的情形发生。

藉由对属下的叱责,而受益最多的人或许是自己。因此,你更不应该错失良机。你必须谨慎地选择叱责的机会,并且好好珍惜被叱责的部属。

只有招募员工时才奉承阿谀,并且举办各项迎新活动,一旦确定他们成为正式员工后,便突然变得冷漠、严苛的这类阴险狡猾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新进职员由于沉迷于刚进公司时的欢愉气氛,以致对往后的工作气氛容易感到失望。若又遭到上司责备,情绪必定会跌至谷底。然而亦不能因此而骄纵属下。

谁都喜欢扮白脸,因此也有只贪图轻松愉快,导致无法叱责属下的下场。

举例来说,有时此类型的上司亦必须叱责属下陈某。然而他实在无法拉下脸来,便想尽方法使陈某反省、改过。

他做每件事都刻意妨碍到陈某的工作,他认为经由此,陈某的行为应该便会改善。事实上,这位上司的做法毫无意义,无论对其本身或陈某来说,这都只是不愉快的经验而已。

领导要善于应变

其实应变是一种智慧,加上了经验的成分,它并不与你幼年时代的生活相关,而是与你接触到的世界与人相关。应变是一门实践着的学问。

应变往往是以正确认识他人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为前提的。但正确认识他人,却并非易事,它常常要受到一些定势思维与心理的影响。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见面时,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这个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但是,第一印象又往往带有较多的主观片面性,因为人的道德品质、才能智慧等跟第一次见面时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由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认识定势(首因效应),往往阻碍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时,不要以第一印象取人,应对他人的情况有所掌握,再作分析,进行判断,以免失误。在人们的交往中,最近了解到的情况往往更占优势,从而否定或部分否定了对他人过去的印象和评价。比如平时大家觉得某人不怎么样,可他突然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人们便一下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些好朋友最后闹成仇人,也大多因为不太了解所造成。

比如某人有某种突出的优点,他就极可能被积极的、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因而被认为一切都好。反之,则会被认为一切都坏。“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偏激不了解情况下凭感觉所造成的误差。与人交往中,用打草惊蛇的方法,多了解别人一些,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以免被动。

在现实生活中“打草惊蛇”之计是要求对竞争对手的情况,都应在竞争之前认真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掌握好对方一举一动,及各个大小环节,尔后再实施你的竞争计划,以保证竞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达到竞争的目的。

打草惊蛇一举两得

赤壁之战后,东吴孙权派鲁肃去见刘备,想讨还荆州。刘备自视为汉室宗亲,荆州乃军事要地,费尽心机才得到,岂肯轻易放手。结果,鲁肃空手而归,只带回了“暂借荆州,将来交还”的一纸空文。不久,刘备的妻子去世,周瑜立即想到假意将孙权之妹孙尚香嫁与刘备,并请刘备入赘东吴;刘备一到东吴,就将其扣押起来,以为人质,讨还荆州。孙权认为此计可行,便派吕范前往做媒。孔明识破此计,但强行拒绝有碍联吴抗曹的大业,于是决定将计就计。

公元209年,刘备在大将赵云的陪护下前往东吴结亲。临行前,孔明将三个锦囊妙计交予赵云,并如此这般作了交待。第一个妙计即让赵云分派五百军士披红挂绿,一面在东吴城内大肆购置结婚物件,一面散布刘备将入赘东吴的消息。同时又叫刘备先去拜见乔国老。乔国老是东吴美女二乔——孙策夫人和周瑜夫人之父,刘备拜见乔国老就是为了要向其说明自己将娶孙尚香为妻之事。随后乔国老便前往孙权之母吴国太处贺喜。吴国太突闻此事又惊又气。惊的是此事如从天降,煞是突然;气的是孙权、周瑜胆大妄为,竟置自己女儿的名誉而不顾。为了不让女儿做望门寡,她要求假戏也得真做,放了刘备,让其与女儿成亲。乔国老也认为如不让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以此计求得荆州,将为天下人耻笑。

就这样,刘备与孙权之妹如约成亲,并把她带回荆州。周瑜带兵追赶,又中了孔明设的埋伏,吴军大败,这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向吴国太说明周瑜的计谋为“打草”,“惊蛇”则是惊孙权,让他明白孔明已识破此计。

佯装“打草”实为引“蛇。”

美国的百万富翁马克·诺凡克,为了确认他的新女友是爱他本人,而非金钱,于是费时3月,在一艘豪华游船上扮成管道工人。而船上的美容师苏姗娜·尼妮却不知自己爱上的这个工人,竟是拥有此船的一家公司的高级董事。

这对有情人于1987年4月在德国一次宴会中相识,一起的还有装修游船的工人。马克当时是库纳德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负责管理这几百万元的项目。苏姗娜说:“大家都在相互介绍,当轮到马克时,他看了看我说:他是船上的管道工人。马克后来告诉我,他在与我说话前已爱上我了,所以才把自己介绍为工人,他想要我爱其本人,而不是爱其地位,而我没使他失望。”

自从那晚以后,他俩就常常在一起吃饭,并一起到外面约会,但却很少在船上碰面。苏姗娜当时也有点纳闷,为什么一个总穿旧衣服的工人,却能如此深受工人们的尊敬,而且与船长那么随便。然而有一天,她却意外地从一个为马克打工的工人口中得知了真相。苏姗娜说:我十分生气,立即去找马克,责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而他只说:“我做什么有什么关系?”当我冷静下来后,觉得他是对的。他是一个谦虚的人,许多在他那种地位的人常用金钱和权力来向我炫耀,而他却不那么做。

几个月后,马克在库纳德公司在伦敦拥有的一家漂亮的饭店里,向他的心上人求婚,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天姿聪慧、长相漂亮的苏姗娜说:“我至今仍很难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有时当我醒来,还在想自己是否在做梦,这太像是一个神话故事了!”她现在成了马克的妻子,并住在新泽西一家豪华公寓的五室套房中,但她依然不改初衷:“马克的富有使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但如果他真是我遇到的伊丽莎白皇后二号游船上的工人,我也会感到很幸福的!”

“打草”是调查,“惊蛇”是找出隐患。完全依照市场机制运行的西方工商企业,面对确定经营方向、选择生产品种、制定行销策略以及把握细分市场、了解竞争对手、认识消费对象等各个环节,十分注重调查核实,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以保证行动的准确有效。

战前“佯动”亨氏集团“引蛇出洞。”

中美合资的亨氏集团在广州建立之初,根据中国人的习惯,试生产了一些样品,分给一些母亲给婴儿试用。之后他们又在一些幼儿园和家庭中免费提供样品试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婴儿食品的意见和要求,如“你喜欢不喜欢这种婴儿食品?”、“该食品味道如何?”、“甜度要怎样改进?”、“包装好不好?”、“价钱是否合理?”……一共在若干地区征集了上千人的意见。最后,他们向社会推出定型的“亨氏婴儿营养米粉”和“亨氏高蛋白营养米粉”。时下该产品已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许多家庭。

亨氏集团免费提供试用样品,是“大战”前的“佯动”,“火力侦察”用户市场反映,促使许多隐秘的信息反映出来,为亨氏集团确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配方、规格和价格提供了依据,此举不仅是促销活动,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

惊“蛇”出洞洛克菲勒从中谋利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定居在密沙比。因无意中发现密沙比地区富含铁矿,兄弟俩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大量收购地产,并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虽消息灵通,却晚来一步,眼看着别人抢走了这块“肥肉”,只好等待时机,另谋他计。

1837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美,梅里特兄弟的公司同样陷入困境。做祷告时,兄弟俩将自己的困难告诉了当地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劳埃德牧师。劳埃德知道他们的情况后,十分热情地表示愿意助梅里特兄弟一臂之力,因为他有一位大财主朋友,他可以求助这位朋友借给兄弟俩一笔钱。经过劳埃德牧师的热情介绍,梅里特兄弟以比银行还低的利息,从那位财主那儿借到42万元。当一切手续办完后,兄弟俩对牧师千恩万谢,因为这42万元对他们的公司无异于雪中送炭。

可是不到半年,牧师劳埃德找到梅里特兄弟,严肃地对他们说他的朋友因故要马上索回借款。兄弟俩刚将42万元投资于矿产,哪能立即拿出那么多的钱呢?无奈,作为被告,他们被迫走上了法庭。原来,他们借的钱是考尔贷款。所谓考尔贷款即贷款人可以随时索回贷款,故其利息低于一般贷款利息。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要么立即还款,要么立即宣布破产,没有第三种选择。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时间不长,英语说得不流利,更不会仔细推敲字句,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劳埃德牧师诱使他们签署的字据是一个置他们于死地的陷阱。然而后悔已来不及了。

梅里特只好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而几年之后,洛克菲勒却以1941万元的价格把密沙比矿卖给摩根,摩根还认为拣了个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