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3年爆发的巴尔干战争共分两个阶段。第一次战争是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控制和压迫的战争,战争自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伦敦和约签订止;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自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两次巴尔干战争导致了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饱经了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创伤,随着20世纪的到来,西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诸多矛盾、巴尔干内部各国家之间以及他们与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重重矛盾也在不断地汇聚着、斗争着、变动着,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20世纪初,腐朽的奥斯曼帝国仍控制着巴尔干国家的大片领土。阿尔巴尼亚人民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族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着土耳其人的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但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化。
巴尔干同盟各国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敌军。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土军指挥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它而展开主要集团。
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亚得利亚那堡)。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3集团军,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仓促退却,保军指挥部未能组织有效追求。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这里的战线开始稳定下来。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希军扫荡了伊皮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亚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进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3月,土耳其丢失了亚尔纳和埃迪尔内(亚得利亚那堡)。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土耳其才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门的内哥罗不同意这项协定,继续围困斯库台。最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奥匈帝国和德国)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的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4集团军阵地。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军基本兵力向索非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为另一方),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至此,两次巴尔干战争暂告结束。
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进一步加深,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事务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可以说,巴尔干战争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因为德国和奥地利对巴尔干战争的结局并不满意。首先,德国和奥地利的友邻土耳其由于战败而失去许多领土,国力大大削弱。其次,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
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并使用了飞机,装甲车和无线电等新式军事技术装备。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明显。这些对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了导致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