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6266400000082

第82章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及其之前的医学著作

在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黄帝内经》并不是最早的。从《内经》本身的记载中,或先秦诸子中的许多著作中都可证明,在《内经》之前,我国医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由《内经》的内容来看,它成编以前的古代医经著作主要有:《揆度》、《明堂》、《上经》、《下经》等。可惜这些著作都已经亡佚,仅在《内经》中能见到它们的名称及极少的引证内容。

1973年冬~1974年春,在长沙附近的马王堆发掘的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葬中,发现一批医学资料,一部分为帛书,一部分为简牍。据考证,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秦汉之际。根据其内容来看,可以肯定是《内经》以前的著作。据近人考证,因为这部分资料中的有些用字与《诗经》相同,所以这些资料约与《诗经》的年代相近,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之前,也就是春秋中叶以前。这批医著的主要内容黄帝像有:关于11脉的记载、52种疾病的医方、一幅彩绘的导引图、一部分体例与《内经》相似的有关养生的论述。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食气”、“脉法”、“灸法”、“砭法”、“死候”等的零散记载。另外,在现存的一些“史书”、“子书”或“经书”中也保存了许多零散资料,其中《管子》、《吕氏春秋》和《左传》中保存较多。从汉至唐,保存下来的医学著作不多,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均可看做是我国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巨著。它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成书标志着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后世医家大多在《内经》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从而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和竞相发挥的各家学说。现在中医运用的传统基础理论仍以《内经》为主要依据,临床实践也以它为指导。因此,讲中医必得说到《内经》。《内经》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西汉以前所出现的许多古典医学文献基础上,总结、汇集编辑而成的。

相传《黄帝内经》为黄帝、雷公、岐伯和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上它是后人总结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写成的。从其内容、文气和作者思想来看,它可能不是出于一人手笔,而是几个人先后写成的。原书编成于西汉,收集、编辑了春秋至西汉的医学著作,因流传中有亡佚,后人在整理、注释时又将西汉以后的医著伪称《内经》原文补充了进去,所以现在看到的《内经》不是原书,而是经过西汉以后,特别是唐宋医家补充过的。就其医学学术思想看,《内经》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西汉的医学成就。由于黄帝氏族文化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从无到有,盛况空前,历代的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各派学说都将自己的文献冠以“黄帝”之名,一为显示学有所本,二为引起世人重视。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这部巨著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成就,进行了客观分析,建立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摄生等学说。

统一整体观是《内经》的重要学术思想。它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内由于经络的沟通,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组织,都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内经》的整体观还表现在,它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既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即人体直接受到时间、气候、季节和地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与社会因素、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即人的贵贱、贫富、苦乐、生离死别等变化对健康有着极大影响。

《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把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成系统理论,用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立法、治则和药物性、味、气等祖国医学中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医药的各个方面。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有助于比较辨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

永恒运动观也是《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运动着的,唯有永恒的运动,才能产生变化,假使静止而不动,则不生不化,生命也就毁灭了。《内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分析疾病,并针对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治疗方法,从而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内经》对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有着科学论断。它认为,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是决定是否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在诊断上应当尽量全面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对疾病要防微杜渐,有病及时治疗,防止疾病传染或恶化。对疾病还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分别治疗,也要根据不同症状确定治疗方法。《内经》特别强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它重视精神情态的调节对养生的意义;还提出了顺应自然四季变化进行保养的观点。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很科学的。

《内经》在解剖生理学上第一次记载了血液循环。我国现存第一部对人体组织有详细记载的医书便是《内经》。据《内经·灵枢》说,人活着的时候可以由体外按摩到体内各个脏器的位置,死后可以解剖开来观察。《灵枢》还详细地记载了体内器官的大小、软硬,血管的长短,肠胃的容量,并且大都十分精确,这说明我国秦汉前的解剖实践有相当水平。《内经》记载的血液循环更值得称道。而在西方医学史上,英国人哈维花费了17年时间才于1628年(即我国明代崇祯元年)发现心脏维持血液循环的作用,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

《内经》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近2000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实践,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价值和影响从下面两点即可看出:一是,从中医学发展史上看,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医学家和著名医学流派,但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情况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医学现存古典文献,除《神农本草经》属药物学著作外,都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乎可以说,没有《内经》就没有中医学。

《内经》对世界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东方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曾将它列为医生的必读课本,视为主要医学经典著作。近代以来《内经》也引起了西方医学家重视,美国人维茨曾于1949年将《素问》前34篇译成英文出版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内经》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医学家和科学史家的重视,部分内容相继被译为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内经》中的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已经为世界医学界开辟了新的境界,为探索人体未知领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内经》列为针灸医师的必读书。可以说,作为我国医道之宗的《内经》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医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