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守望
6264100000019

第19章 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强调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党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和重要的社会支柱,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立足工会工作实际,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建设,依法表达和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团结动员职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职责。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广泛宣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宣传“十一五”发展规划,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要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是维权之本,是维权之基,树立向发展要权益、以效益保维权的思想观念,增强广大职工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提高效益、促进发展为目标,发挥工会的传统优势,积极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活动机制,增强活动实效,引导职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做贡献。要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制定表彰奖励政策,完善保证措施,健全评价和使用机制,深入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二、发挥职工权益维护者作用,依法参与调处社会利益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要综合考虑、全面推进,既充分保障和反映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平衡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实现各个利益群体的具体利益,平衡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职工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维护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全局利益的同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党政主导下的维权机制,旗帜鲜明地为职工群众最大限度地争取权益,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要立足地方、产业、企业和职工队伍发展实际,全面真实地反映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通过参与立法和制定政策,从源头上、宏观上参与社会利益调节,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过程中体现工人阶级的意志。要加强与社会各个方面的沟通、联系和配合,借助社会力量,协调内外关系,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重视、各方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协调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保障职工权益。要参与社会经济利益的协调处理,推动政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职工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机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逐步消除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制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协助政府制定和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措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在协助政府制定和落实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各项基本保障政策的同时,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工会现有的帮扶资源,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就业、就医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薄弱的环节入手,从职工群众迫切需要帮助解决的地方入手,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产和生活难题,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

三、发挥职工权益代表者作用,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争议特别是涉及经济利益的集体劳动争议不断增多,劳动关系的矛盾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如果听任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对劳动关系的稳定运行产生危害。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的各类矛盾,协调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经济利益关系,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在消除和化解劳资关系矛盾,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方面负有重要职责。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按照《劳动法》、《工会法》赋予的职责,依法代表职工参与协调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处理企业与职工的经济利益关系。要利用和发挥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处制度等有效手段,以保障职工工资收入、保证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同步发展为重点,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参与处理劳动争议,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的重点,及时通报协调劳动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稳定企业劳动关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整合工会内外资源,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健全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法律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争议调处机制,形成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合力。要健全和完善工会信息网络,发挥工会信访渠道、信息网络、热线电话的作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疏导矛盾,督促和协助有关方面合理合法地解决职工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深入企业、深入职工,热爱职工、情系职工,帮助职工化解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发挥民主渠道作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保障职工参与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民主权力,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畅通职工发表意见、建议的渠道,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工作机制等方面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工会作为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要组织和教育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要拓宽和疏通源头参与的渠道,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充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要及时、主动地向党和政府反映职工群众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顺畅地贯彻下去,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为。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和监事等制度的作用,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推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保障职工民主权利。要坚持和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规范职代会程序、健全职代会运行机制、提高职代会质量,真正做到企业发展管理规划和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交职代会审议,涉及职工生活福利等切身利益重大事项经过职代会讨论决定,企业改革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经济补偿方案、社会保障以及资产处置、股权分配方案向职工公开,规范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程序,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透明度,维护好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要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通过工会组织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引导职工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壮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工会工作,把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是中国工会的光荣传统和特殊优势,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关键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凝聚在党的旗帜之下。要主动适应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内部结构深刻变化和工会工作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工作领域更加广泛的新情况,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加大工会组织建设力度,维护职工队伍团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借“维权”之名向职工群众渗透的图谋,挫败他们破坏我国职工队伍团结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治阴谋,维护工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要深化工会自身改革,建立“运行协调、信息畅通、务实高效”的工会运行机制,提高工会的适应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要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输送人才”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优化工会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和调动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会理论,提升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要在协调好地方工会、产业系统工会和企业工会以及工会机关内部各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工会内部资源,优化人才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的基础上,加大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善于借助各种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吸收新观念、增长新知识、拓展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形成推动工会工作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新机制。

六、发挥“大学校”作用,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人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广大职工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不仅要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要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学习教育环境,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因此,必须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作为重要任务。

从总体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进步,在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特别是技术素质的任务相当艰巨。各级工会要从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要性,把加强职工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来抓,推动企业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资金,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创新职工教育培训方式,增强职工教育培训实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自身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对自身权益的有效维护,从而增强职工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职工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依法与危害职工队伍团结的行为做斗争。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风尚。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活动,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要深入开展“创建学习性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广泛开展评选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活动,帮助和引导职工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娱活动,发展企业文化,丰富职工生活,培养和造就具有先进阶级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职工队伍。

(刊登于《五月花》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