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跟着中医学养生
6260500000003

第3章 食物之气

每个人,不管是健康还是生病,从表面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到底怎样有效地调配食物之气,必须“看菜吃饭”,才能“对症下药”。

讲究饮食,合理调配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人要维持生命,保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有充足的能量,而能量主要是从人们摄取的食物中获得。“饮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饮食万万不能。”

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只要身心健康的人,都非常的注重饮食,许多补气养气的食谱世代流传,并在不断地翻新,从而使人们通过饮食达到了保养气魄、体魄的目的。

那么,有了合理的进食,人就一定会气质充沛,精神饱满吗?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体是依靠肠胃来消化食物并从中吸收营养的,所以只有宽胃,才能得以养气。气的生成与分布还与肺、脾、肾、心四脏有关,而脾与肺的关系尤为重要,因此补气也应该注重补脾和补肺。

现代的人们,迫于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出现虚弱症。所谓的虚弱症通俗来讲就是气虚。

中华医对治疗气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则夺之,虚则补之。但是,大家知道,是药三分毒,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吃药的,所以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膳食方法,让每个人只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进食,就可以治疗气虚,保持气魄。

根据中医的辨证原理,气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气不足。

包括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等。

小陈自从6年级就开始抽烟,初中的时候就有点觉得呼吸不舒服,后来有时候感觉胸口特别沉重,好像有什么东西压着,并且说话和吃饭的时候老是觉得不够气,好辛苦。

他找到我,把自己的情况说了说,通过望闻问切,我发现小陈面色发黄,唇色黯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等症状。这在中医里属于中气不足,是由于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导致的。

治疗中气不足可吃以下食物:将乌鸡去内脏、头足,洗净,把白果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与黄芪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酒及水适量,用文火炖熟,调味即可。或者赤小豆、鲤鱼洗净,同放瓷罐内,加水500毫升,武火隔水炖烂。

结果小陈双管齐下,白果黄芪乌鸡汤、赤小豆鲤鱼汤都吃上了,通过两个星期,症状就基本消失了,身体恢复了健康。

2.卫气不固。

表现为自汗、怕风、屏风失守,免疫力低,易感冒等。

刘小姐是一家公司的高级职员,白领阶层,人长得漂亮,身材也很棒,工作也比较轻松。按常理来讲,这样的条件,她应该非常知足了。可是,她每天总是乐不起来,经常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日常生活中,不论天气好坏,她都非常容易感冒,并且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者是气短,多汗,尤其在运动后,这些症状更加明显。

既然不是工作环境所致,那刘小姐为什么会这样呢?刘小姐找到我,经过诊断发现,刘小姐是“卫气不固”。什么是卫气不固?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认为:卫气属于阳气,与宗气、营气度数相等。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而卫气则出于下焦。营气随宗气行于经脉之中,卫气则不随宗气入于经脉,而自行于各经脉外,及头目手足皮肤之间。

《内经》说:“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为水谷之精气,属阴。阴性精专,自行脉中。卫为水谷之悍气,属阳,阳性慓悍滑利,故行脉外。”“阳气卫外而为固也。卫为阳,言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出。邪气干于卫气,气不能卫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由是津液妄泄,濈濈然润、絷絷然出,谓之自汗也。”

清·石芾南《医原·卫气行度一经星经天论》指出:“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慓悍滑疾,而无所束者也。”

这些话的意思是:卫气是肺脏调节之气,在肌肉皮肤之间运行,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所以又叫做卫阳。卫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的宣化作用下,附行于经脉之外,布散于全身,卫气主要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保持体温,调节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等作用。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卫气不能固表而致的病理性汗出,称作卫气不固。当卫气不固时,人体防御功能低下,就会出现汗出、怕风,易患外感等症状。

刘小姐的卫气不固,主要是由于肺脏调节出现问题。根据“肺气苦上逆,食苦以泄之”,“肺欲收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的原则。

我开出的是下面的食疗方法:小米粥煮到烂熟稠厚,加白糖服食。最好淡食,配合一碟泡酸菜或糖醋凉拌萝卜之类,侧重素食更为合理。

不久刘小姐就恢复了健康。

3.脾肺双虚。

脾肺双虚的症状是多面色萎黄、口唇及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失眠健忘、气短、懒言或言语低微、倦怠无力、喘息。

金先生今年24岁,身体消瘦,身高178cm,体重却不足50公斤。到我的诊所的前不久感到胃痛且胃胀、干呕、打嗝,没有食欲,胃部怕寒。检查结果显示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服用了一些药物,但不见好转。此外,金先生还经常感冒、咳嗽,总要一个月左右才能痊愈。

根据这些症状,我认为金先生属于脾肺双虚,给他采取了下面的食疗方法:(1)粟米粥,粟米加水煮粥服食。补益脾肾,淡渗利水。(2)荸荠汤,荸荠、香菇、嫩豆腐、葱花、油、盐,胡椒粉、味精各适量,熬汤喝,佐膳服用。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理,金先生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体重也增加了。

4.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包括肺气肿及久病体虚引起的诸证,如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引起的浮肿、虚胖,某些慢性病引起的形体消瘦、懒言无力、肢冷多汗等,心气虚者,表现为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动则喘憋,气不御血则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半身不遂。

李女士是洛阳郊区的一位农民,41岁。到我诊所的3年前就开始每年都多次“感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嗓子又痒又痛,经常于刚卧床时及凌晨时分剧咳,影响睡眠;更为严重的是,因为频繁咳嗽伴随的尿失禁,更使她苦不堪言。

检查发现,李女士属于肾不纳气,应采取以下食疗方法:(1)核桃仁、荸荠、老鸭、鸡肉泥、鸡蛋、生姜、玉米粉、味精、米酒、盐各适量,熬核桃鸭子汤。(2)白糖拌海带。将海带浸洗后,以白糖拌和即成。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不懈,李女士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那一年没有“感冒”,从此以后,也多年没有感冒了。

俗话说,药补不如血补,血补不如饭补。一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健康,与饮食有绝对的关系。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三高”,这都是饮食惹的祸!整天大酒大肉,白吃白喝,身体不坏才怪呢!

少饮而安,绝不酗酒

很多人都喜欢喝酒,但是,喝酒上瘾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是绝对少数。可是因为喝酒的人太多了,所以上酒瘾的人数还是很多的。

经常饮酒,会造成如下的伤害:

1.导致阳痿。

在男子的内分泌系统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前叶,使睾丸产生精子和睾丸酮等雄性激素,还刺激前列腺、精囊腺、附睾和副性征的正常发育。而过量的酒精则会损害下丘脑和垂体,使雄性激素的浓度不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阳痿。

2.诱发肝炎。

酒精进入肠胃后,被胃吸收约20%,被肠吸收约80%,但最后都要通过肝脏才能被分解和处理。肝脏分解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分解以后,相当数量的酒精转化为对人体有害的乙醛。这种物质会使肝细胞变性,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损害肝脏功能,最终会诱发中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3.男子女性化。

通常总认为,只有妇女的肝脏中才存在雌性激素的受体。其实在男性的肝脏中,也含有雌性激素的受体,而且无论男女,这种受体都几乎相等。当酒精抑制了雄性激素的作用时,肝脏中雌性激素的作用就会少得越来越多。因此,经常过量饮酒的男性会逐步导致女性化。

4.危害大脑。

研究发现,在人体的各种器官之中,酗酒对其危害最大的首推大脑组织。医生对酗酒死亡者的尸检表明,如果酗酒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为1,那么其酒精浓度在肝脏的浓度就是1.48,在脑脊髓中就是1.59,而在脑组织中就会达到1.75.经常酗酒会使脑神经不断遭到破坏,从而使大脑各容积逐渐缩小,影响大脑功能,使智力减退。

喝酒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1.不能长期以酒代饭。

适当少量地饮点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疲劳。但有些人,常常以酒代饭,这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据分析,50克白酒约含有627.6千焦(150千卡)的热量;250克啤酒约含有418.4千焦(100千卡)的热量,两小杯果酒则含有418.4千焦(100千卡)以上的热量。因此,偶尔只喝酒不吃饭,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大,特别是饮酒时要吃入大量的菜肴,可以摄入较多的热量和营养素。

但如果长期以酒代饭,就会损害人体的健康。首先是经常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中毒、肝硬化、动脉硬化,诱发食管癌、胃癌等疾病。其次,饮酒虽然可补充一些热量,但人体所需的许多营养素,如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是各种酒类均不能提供的。因此,不要长期以酒代饭,否则,会使机体得不到维持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从而损害人体健康。

2.不要“美酒加咖啡”。

饱尝美酒佳肴以后,又沏上一杯特香特浓的咖啡,感觉当然很好。有人酒后喝一杯咖啡已经习以为常,但这却是个误区。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在酒后喝上一杯咖啡,并有流行歌曲《美酒加咖啡》,有些人以此来赶时髦,便酒后喝上一杯咖啡,名谓解酒。殊不知酒后喝咖啡对身体十分有害。

酒精过量能毒害人体的组织细胞,喝酒后,酒精很快被消化系统吸收,接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影响胃肠、心脏、肝肾、大脑和内分泌等器官功能,造成体内代谢的紊乱,其中受害最大的是大脑。而咖啡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等弊端,所以酒后马上再饮咖啡,二者相互作用,犹如火上浇油,会使人的大脑由兴奋转入抑制,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心脑血管负担。这样做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超过单纯喝酒许多倍。因此,喝酒后是不宜饮咖啡的。当然饮酒时亦不宜饮咖啡。

3.喝啤酒也应适量。

啤酒的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每升啤酒的发热量,可达3347.2千焦,相当于人体一天所需热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称。

现在经常饮用啤酒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不加节制,啤酒不仅可以让你很快发胖,形成“啤酒肚”,而且啤酒也能醉人,发生酒精中毒,引发多种疾病。

推陈出新,春养肝气

在春天,养生调神的基本原则是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要心情舒畅,精神活泼,不要扼杀生机,尽量使精神放松。在夏天,要使精神焕发。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身体中储蓄的能量因为抗寒用尽,就像春天的种子需要雨水滋养一样,人体也需好好补一补,身体才会强壮。春季是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的季节,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开启一年生命活动周期的序幕,因此春季要注意舒肝养气。以五形来说,肝属木,而春天是草木生长的季节,所以一定要养肝;补肾则为副,因为肾属水,借水养木,肝自然更好;健脾胃则为辅,因为脾胃属土,土养好了,木才能生长健壮。

肝的生理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也就是说,肝具有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可以平和气血,使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如果肝脏疏泄失职,就会出现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进而血液瘀滞在面部,出现面色青暗无华或有黄褐斑,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症状。此外,人体的筋骨只有正常地舒张和收缩,全身关节才能活动自如,而筋骨必须得到肝血濡养才能强健。如果肝血不足,筋骨营养失调,就致使动作迟缓,屈伸不得,甚至拘挛、颤动。

肝脏对皮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当人体吸收或食入有毒物质时(如药物,酒精),肝脏就会分解毒素再经由肾脏排出,产生解毒功能。所以只要肝脏的机能健全,在人体内所产生的或由体外所摄取的毒物,都可以在肝脏中转换为无害物质。因此,肝功能不好时,会造成有毒物质在血液中循环,而损伤皮肤。引起皮肤的各种变化,这样就难以保有健康、靓丽的肤质了。

春季养肝应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心理卫生。如果思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滋生。例如,春季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原有肝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在春季会加重或复发。所以,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按照中医理论,怒伤肝,故春季养生必须戒怒。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段文字说,春天3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当晚睡早起,并起来到庭院中去散步,把头发披开,放松形体,使情志生机盎然,而切不可扼杀压抑、郁郁不乐;只能使情志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而绝不可抑制摧残,而逆生理。

《摄生消息论》所说春曰融融,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亦是同意。

然而,春天气候多变,乍暖乍寒,忽冷忽热,而人体皮表疏松,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所以春天摄生不慎,每易感冒发热、咽痛咽痒、咳嗽气喘等;春天多雨多风的气候,又有利于各种细菌微生物的繁殖与传播;春天花粉尘埃随风起舞,过敏性物质增多,是哮喘、鼻炎、花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患发病高峰季节。天人相应,与自然界多风相应,人体内也易起内风。春天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压增高,从而继发中风、心肌梗塞等多种心脑血管疾患,或导致各种精神宿疾发作。春天多风,风中正负离子比率破坏,可引起气候敏感者血液中的激素大大增加,体内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使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困乏疲劳。所以,春天应重视心神的调适,合理养神。

开阔心胸,夏调阳气

《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夏天养神遵循的养生法则,关键就在于尽量使人的神志活动适应夏季阳气旺盛之变化规律,尽量情绪外向,心胸开阔,以使“志长”。

夏季应该注意养阳气,所谓阳气,是指父母的先天之气,后天的呼吸之气,以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黄帝内经》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也就是说,夏天3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阳地阴之气交合,万物成熟结果,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炎炎,以使阳气充盛,人之情志精力充沛饱满,充分得以抒发,处于外向状态,保持欢快之情,切不可恼怒,也不可任性着急,如同含苞植物开放成秀,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开放,伸而不郁,脏腑气血自然安和,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道理。

《医书》里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

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

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盛夏应该注意调整情绪。医学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与季节变化有关密切。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医学上将夏季出现的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称为“夏季情绪障碍”。

夏季情绪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情绪烦躁。

思维紊乱,爱发脾气,经常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闹意见。他们自己也觉得头脑糊涂,内心燥热,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

2.情绪低落。

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日子过起来好没劲。清晨的时候心境一般好一些,而到了下午和晚上,心境就开始变坏了,对工作、同事、亲人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感情。

3.行为古怪。

这种人经常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并且用同样的做法去要求他人。他们听不得别人的反对意见,否则就会火气冲天,大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

夏季情绪障碍的发生与气温、出汗、睡眠的长短、饮食不足等关系密切。当环境气温超过30度,日照时间过长时,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就明显上升。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人的睡眠时间、饮食量等都有所减少,加上出汗增多,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影响到大脑神经的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心境、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在炎热的夏天,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增加睡眠时间,清晨可以利用清晨凉爽多睡一会儿。当环境气温达到或超过33度时,老年人就不要再进行体育活动了。研究表明,在高温的情况下,身体的代谢功能会自动增强,不需要再增加活动了,以免造成体能消耗过多,有损身体新陈代谢。

在夏天不要轻易减少饮食的量。夏季体能消耗增加,因此也应该适当增加营养。为避免人体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出汗多的时候要适当补充盐分,比较适宜的是饮用菜汤、果汁等进行补充。

夏天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外盛之特点,自觉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应该神清气和,心情愉快,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要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对于又热又长的白天,须客观认识,冷静对待,不要急躁不安,也不要贪吹空调电扇,不要贪吃冷饮,不要露宿卧地等,应利用夏日阳光多的特点,充分利用白天时间进行适当的户外锻炼,培养机体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游泳于江河湖泊,避暑于海滨高山等等,无不对健康大有裨益。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抑郁恼怒,皆不利气机的舒畅,均非夏令所宜。

夏季是一个阳气亢盛的季节,那为什么还要注意保养人体的阳气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意思是说,春夏的特点是生发蓬勃,其性属阳。秋冬的特点是平静凝敛,其性属阴。阴阳本是矛盾的统一,四时交替,寒暑往来是阴阳消长的反映,同时也是阴阳互根的体现。所以,夏季进行饮食养生必须善于掌握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要注意保养阳气!

平静心情,秋润肺气

《寿亲养老新书》之说:“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身虽年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所以秋天须重视心神的调适,合理养神。

秋天,晴空万里,天高气爽,是万物成熟收获的黄金季节。秋天没有了夏日的炎热,也不似冬天之寒冷,到处枫叶似火,菊花怒放,果树飘香,稻浪金黄一片,棉花汇成银色海洋,人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实现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梦想,故《管子》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天人的思维开阔敏捷,新的一学年也总是从秋天开始,因此秋天是充满欢快、充满希望的宜人季节。秋天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秋气通于肺,干燥的空气,容易损伤肺气、阴液,发生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大便秘结,皮肤干涩等病症。

然而,初秋由于盛夏的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常有“秋老虎”天气出现,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又常有湿热并重的气候;白露之时,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易罹患外感秋燥咳嗽诸疾,旧病亦易复发,故民间有“多事之秋”一说;时至深秋,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派肃杀凄凉景色,秋雨打窗,睹物思人,触绪感怀,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肃杀、垂幕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故民间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

《素问·四气调神人沦》说:“秋二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万物成熟待收,处于“容平”阶段,人们应当早睡早起,就像鸡之起卧一样。要使情志安定宁静,以缓和秋令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注意收敛神气,不要让志意外露、阳气外泄、情志外驰。

秋季人容易“秋乏”,又称为“气虚乏力”,这是因为秋季气候凉爽,人体出汗减少,休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补偿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秋季养生要点之一便是防止燥气伤人。室内过于干燥可适当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平时可多吃一些像梨、苹果、甘蔗之类含汁丰富的食品,多饮开水,多吃蔬菜。

秋季干燥的风及燥热的食物都易导致气管发炎,咳嗽、哮喘的病人此季容易发病。高血压病患者在秋季发病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所以秋季保健以养肺为主,固护肌表。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管人体气息,开窍于鼻。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将气血和津液输送到皮肤毫毛,达到滋润营养的作用,并可调节汗孔开合,控制体温正常和抵抗外邪。如果肺气充沛,皮毛得到温养而润泽,汗孔开合正常,体温适度并不受外邪侵袭。如果肺功能失常日久,肺气虚弱,皮毛失于温养,汗孔失于调节,体温失度,那么外邪就容易侵袭人体,导致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肺功能失常者,就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百合粥”。其做法是:百合4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当作早餐食用。这种粥对于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恢复容颜色泽的作用。

秋天人们应顺应自然界“容平”之特点,自觉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诗人刘禹锡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便引争清到碧霄。”李白则说:“我觉秋日逸,俐云秋兴悲。”至于唐代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成了千古咏秋之绝句。悲凉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眼中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秋天气候干燥,冷暖交替,给人体心理、生理上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面临草枯叶落的深秋,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诱发消沉的心绪。因此,秋季讲究精神调养至关重要。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寻悦,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秋天养生首先要有乐观情绪。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秋天硕果累累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我们不妨以哲人的眼光去判别大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出来的春暖秋凉,这样,我就可以保持神志安宁,收神敛气了。

在秋天,要保持生活的情趣,尽量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写作、垂钓等等工作,让自己的情绪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在秋天,我们还要勤于运动。金秋季节,是开展各种运动的大好时光,多参加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跑步、打太极拳、球类等都是比较合适的运动。比如重阳登高远眺,饱览自然风景,一般都会令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

秋天多吃一些具有健脑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豆制品、核桃仁、牛奶等等,对情绪的调节是大有好处的。也可以多喝一些绿茶、咖啡等饮料,这样可以改善心境。

由此可见,以不同的心情去看待秋天,便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秋天要心绪安定,收敛神气,快乐无忧。民间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景的习俗,确实登高远眺,可使一切忧郁、伤感顿时消散,令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在医学上,登山就是治疗忧郁症的一剂良方。根据秋季情绪不稳定、睡眠欠佳的特点,还可以进行气功导引,如进行内养功、强壮功、大小周天功等的修炼,以达到宁神定志、调节精神、强壮体魄的目的。

肺主一身肌表,风寒之邪最易犯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成为其他系统疾病之祸根。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进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风寒等外邪伤肺,避免感胃,是肺脏养生之首要。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滋燥润肺:秋令保健养肺为先,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尤其是中秋过后,风大,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因此,中秋后气候转燥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耗津伤液。

2.防忧伤肺:惊思惊恐等七情皆可影响气机而致病,其中以忧伤肺最甚。现代医学证实,常忧愁伤感之人易患外感等症。特别到了深秋时节,面对草枯叶落花零的景象,在外游子与老人最易伤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哮瑞等宿疾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天应特别注意保持内心平静,以保养肺气。

3.补脾益肺:中医非常重视培补脾胃(土)以使肺气(金)充沛。故平时虚衰之人,宜进食人参、黄芪、山药、大枣、莲子、百合、甘草等药食以补脾益肺(即中医所谓“培土生金”),增强抗病能力,利于肺系疾病之防治。

4.通便宜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肺气宣降;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致咳嗽、气喘、胸中憋闷等症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十分重要。

调养休整,冬补肾气

冬季在五行里属水,肾在五脏中也属水。肾脏在中医里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筋骨、以及造血系统等。肾气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这是因为头发的生长和脱落,润泽和枯槁,藏盛和衡疏,乌黑和枯白等都是与肾有关。肾阳虚体质会导致身体的退化,在皮肤方面容易让肌肤呈现老化的状态,所以皱纹、黯沉都表现在脸上。

冬季,人们比较注意身体的养生,却往往忽视了精神上的保养,以致出现包括抑郁症、恐惧症在内的症状,对健康不利。

研究表明,冬季的寒冷气候会使人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处于抑制状态,垂体、肾上腺皮质等内分泌功能容易紊乱,因而冬季是抑郁症的多发季节。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干事情无精打采,心悸心慌和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冬季的低温、干燥和较高的气压对冠心病、高血压、哮喘、脑动脉硬化等症有不利影响,患有这种病的人常有恐惧心理,因而情绪低落。此外,冬季还是死亡率较高的季节,一些老年病患者常常在心理上把冬季视为一个“坎”,总怕自己过不了冬天,从而产生消极情绪。

上述症状虽与生理病症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心理因素,如因气候变冷而产生的抑郁症,经过适当调节,即可消失。具体的调节方法有:加强室外活动,如体育锻炼、外出旅游、登高远眺等。注意饮食营养,适当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适时饮一些兴奋性的饮料,如绿茶、咖啡等;增加光照时间,白天适当多晒一点太阳,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消除或减轻忧虑心态。

冬季虽然会加重一些疾病,但这种加重是有限的,完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调整治疗方法来预防。至于老年人视冬天为“坎”,则是个心理问题,应注重心理的自我调节。心理调节遵循的原则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冬天朔风凛冽,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雪盖,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与此相应,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状态,营养物质摄入后,同化大于异化,不但营养物质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各种滋补药物也易发挥药效,故民间有“冬令进补”的习惯。冬季各种传染疾病,随着细菌、微生物的休眠而暂停肆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在冬天的以休息、调养,回味一年之得失,畅想来年之美好,所以冬天确是进补、调养、休整的好季节。

然而,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阴盛阳虚,人体易外感寒凉而生感冒,或者寒凉刺激呼吸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发作;热胀冷缩,寒冷引起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冻疮,以及雷诺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危重疾患,所以冬天尤须做好避寒保暖防病之措施;再者,严冬腊月,枯木衰草,毫无生气,阴霾雨雪,冷风寒霜,常会今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而发生冬季情绪抑郁症。研究证明,光线经由人体内的松果体直接影响人脑部,从而影响情绪。冬季日短夜长,光照时问缩短,松果体“光照不足”,从而褪黑色素分泌较多,可引起某些类型的精神抑郁患者发生严重的忧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体力衰退、睡眠不稳、身体疲软等,因此冬天应重视心神的调适,合理养神。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智慧者养生之道,必定是顺应四时气候,适应寒暑,情志和平,喜怒有度,居住平安,调节运动和休息。冬天养神同样须遵循此顺时养生法则,关键就在于掌握冬令之气“闭藏”之特点,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促进阴阳平衡,以使“志藏”。

具体地说,应如《索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那样,“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也就是说,冬天3个月,寒气笼罩,万物闭藏。阳气潜匿,阴气盛极,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这时人们就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天大亮再起床,天一黑就入睡,使情志保持沉静,处于心满意足之状态,如私情隐而不露,又似已有所获而内心愉快,同时要避免寒冷而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而伤了阳气。

冬天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特点,自觉与自然界保持一致,衣着要加多加厚,须戴帽子、穿棉鞋、着手套等;冬天要进补一些滋阴壮阳之品,以调节阴阳之平衡,如羊肉、胡桃肉、芝麻等;冬天应多晒太阳,以补偿日照之不足。古人赞美阳光“和气生肌肤”,阳光促使人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合成,多在朝阳背风之地晒太阳,可使人心胸开朗,精神振作,明显减少冬季抑郁症的发生,是治疗抑郁症的良药。另外,冬炼三九,夏炼三伏,积极到室外活动,进行气功、导引、按摩、太极拳等锻炼,也是调节阴阳平衡,治疗冬季情绪抑郁症的良方。

在冬季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皮肤痒、湿疹及气喘等病症特别多,因此冬令进补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寒冷的冬天如果能正确地进补,培养精气迎接春天,就能常保身心健康;否则容易虚火上升,引发便秘或痔疮。

民间流行这样一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源自生活并经科学实证了的。

萝卜有好多名字,如莱菔,罗服,土酥,温菘,秦菘等。中国是萝卜的故乡,栽培、食用萝卜的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萝卜的文字见于《诗经》;元朝有人称赞萝卜“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说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山东潍坊一带流传着“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县的萝卜皮”的谚语。

萝卜味甘辛,性凉,有顺气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胀,利小便、清热解毒等功效,萝卜含水分91.7%,含丰富的维生素C,一定量的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质、铁及其他维生素,还含有木质素、胆碱、氧化酶素、苷酶、触酶、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

在北方,冬天气温较低,户外活动减少,体内容易生热生痰,特别是中老年人。所以,人们不妨多吃些萝卜。因为萝卜属土,按中医五行之说,冬天吃萝卜能够消谷食,去痰,止咳,解渴,利脾胃,益中气,通脏腑之气。所以冬季吃萝卜能预防疾病,有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