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自控自防自疗
6260300000001

第1章 冠心病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病名,但要问冠心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们倒未必能说得很清楚。那么,什么叫冠心病呢?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如同自来水管或水壶嘴被长年逐渐堆积的水碱堵塞或变窄一样。从而导致了心肌的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使心脏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因此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在国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因此冠心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怎样的

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是许多富裕国家的主要病症。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心肌梗塞作为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还很少见,但到1940年,冠心病已成为美国和某些工业化国家的主要死因。由于冠心病的某些类型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故通常以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来代表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其中以死亡率更为常用。据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公布的11个国家资料来看,30~69岁冠心病死亡率以北爱尔兰最高,芬兰次之,日本最低。在美国,尽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较30年前下降了40%,但仍居美国死因之首。1988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公布的美国1987年死亡人数及死因顺位的资料表明,心脏病占总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属冠心病低发国家,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984年报告,冠心病死亡率:城市为369/10万,农村为156/10万。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1985~1989年Monica方案监测结果表明,在由WHO组织的48个监测中心中,中国35~64岁的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仅高于日本,排列倒数第二。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为49/10万,女性为27/10万,与死亡率较高的芬兰(男性493/10万,女性63/10万),相差甚远。1986~1990年我国对10组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的3819659人中,急性心肌梗塞男性共发生409例,女性为20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10/10万~26/10万和8/10万~13/10万;死亡率分别为4/10万~11/10万和2/10万~5/10万。冠心病死亡人数占总死因的447%(男)和372%(女)。1996年有资料表明,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约1/3,其中脑血管病占45%,冠心病占15%。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冠心病较低发。

冠心病是怎样分类的

冠心病一般可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隐性冠心病(也称“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症状心肌缺血”)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病变的广度较小时,病人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心肌无组织形态的改变。仅心电图检查才发现有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反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2.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所致。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多在3~5分钟内消失,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3.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某一支或其分支,因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堵塞,使供应这部分心肌的血液中断而发生心肌坏死。临床上可出现持续时间大于15~30分钟的性质剧烈的胸部压榨样疼痛,有时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其为冠心病中最重的一型,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危及生命。

4.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逐渐纤维化或心肌硬化,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此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或心搏频率与节律或冲动传导等任意一项出现了异常。包括心跳过快或过慢、不规则、期前收缩(早搏)等。

(2)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将静脉回流的血液等量地搏入动脉,因而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致使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肾、肝、胃、肠等严重缺血、缺氧,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所见是一组复杂的综合症。

5.猝死

是指在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发生未能预料的突然死亡,也就是猝不及防的骤然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在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短到30秒钟,最长的也不超过24小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从症状或体征出现后6~24小时死亡者称“猝死”。

另外,近年来有人提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心病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死亡率一度上升很快,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冠心病的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到现在。目前美国男女冠心病的死亡率每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在其他一些工业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也有类似的情况。对于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主要归于生活方式的改善,降低了发病危险因素的结果。我国冠心病发病和死亡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但流行病学的统计资料表明,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据卫生部公布的生命统计资料,1957年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1207%,到1989年上升到1616%,死因顺位由第5、6位上升至第2、3位,北京居民冠心病死亡率1973年为217/10万,1986年增至62/10万;上海居民1974年为157/10万,1984年上升到374/10万;1989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表明,在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中,心肌梗塞为1868/10万,其他类型冠心病为2473/10万,与北京1973年冠心病死亡率217/10万相比,有明显升高。1996年有资料表明,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3.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什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呢?多数学者认为,这与我国近二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人群体力活动减少,体重上升,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男性吸烟率高(达60%),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压力加重等因素有关。所有这些易患因素预示,我国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会持续升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说:“除非大力加强社区人群防治,否则,人类将无法控制心血管病这个世界瘟疫的蔓延。”因此,在我国开展大规模人群心血管病防治已刻不容缓。

冠心病有哪些易患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工作者对冠心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即为易患因素,或称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与年龄成正比。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2)性别:在美国多种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35~44岁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于女性52倍。在我国,男女比例约为2:1.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而LDL则升高,此时,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3)职业: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4)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及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

德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吃的胖就是因为吃的多”,所以,要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饮食摄入外,也必须重视控制食量。

(5)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VLDI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6)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和脑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7)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8)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以为,应该重视研究评价体重的方法。不能单看体重指数,而应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9)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10)遗传: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易患本病者,其近亲患病的机会比无这种情况的家族高5倍。

在以上十大因素中,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或过低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这是由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17个单位协同完成的“八五”攻关课题,也是首次大样本追踪调查显示的结果。研究还表明,舒张压和体重均值增高导致脑卒中发病率升高,而收缩压、体重及血清胆固醇均值增高则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为什么A型性格的人易患冠心病

美国西部合作研究表明,A型性格者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北美一组研究表明,心肌梗塞发病率A型性格者较B型性格者高2~4倍。国内也有资料表明,A型性格占冠心病人数的709%。那么,什么是A型性格,A型性格的人为什么易患冠心病呢?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林曼把人的性格分为A、B两种类型。具有A型性格的人动作匆忙,办事的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遇到困难也不罢休,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情,四处奔忙。这种人雄心勃勃,脾气暴躁,干练利索,性格外向。他们常常为一些小事就可以大发雷霆,虽然有事业心,但对周围的人怀有“敌意”。另一方面,由于A型性格的人过于追求事业和功名,却常常忽视个人的健康状况,他们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常使自己整天处在紧张和压力之中。恰恰相反,具有B型性格的人,他们慢条斯理,不慌不忙。随和易处,没有争强好胜的压力,紧张之后尚能愉快地休息。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心理紧张有关。弗里德曼与罗林曼通过大量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后发现,心脏病人几乎都是些思想敏锐而雄心勃勃的人,这正是A型性格的人。

因为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紧张状态时,特别是一些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大脑皮层容易发生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也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血脂增高;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等。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处于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极易形成冠心病。因此,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保持乐观的态度,使精神放松,情绪稳定。遇事不要急躁,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的患病率为什么男女有别

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表明,不论什么种族,也不论什么生活环境,冠心病的患病率一般男性高于女性。住院冠心病人中男女差别显著,男:女=25~5:1.根据美国1979年的统计资料,35~44岁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比女性高52倍。65~74岁者比女性高24倍。非白人男女之比为28:16,白人中女性冠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高的趋势比男性晚10年,在非白人中晚7年。这种男女差别主要发生在50岁之前。女性在50岁之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男性为轻且进展缓慢;但50岁之后,即进入更年期,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甚至赶上男性。女性冠心病患病率之所以低于男性,主要是因为:

(1)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可起保护作用。有资料表明,女性自然绝经后HDL—c有相当程度的降低,而LDL—c却升高。同时发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不良作用在绝经后加重。给兔子注射大量雌激素,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降血脂的作用。用乙烯雌酚治疗的冠心病人,血脂紊乱得到改善。女性在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所以,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2)男性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在吸烟、饮酒的同时,也摄入了大量高胆固醇饮食。

(3)祖国医学认为,男性属阳,性格多暴躁;女性属阴,性格多温柔。男性多争强好胜,符合A型性格的特点,为获得事业的成功,经常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思想压力大,这是导致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神因素与冠心病有关系吗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性格、精神因素的关系不大。另一种意见认为:性格易紧张及遇事易兴奋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之遇事不慌不忙者要高出6倍。国外有关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患者对于精神因素多忽略,而国内学者却颇为重视。据上海调查冠心病239例,认为从事脑力劳动,长期精神紧张、工作紧迫者易发病。人群中属A型行为(好胜心强,有敌视情绪,好攻击,缺乏耐心)者,冠心病发病率占7573%,而属B型行为(与上述相反)者发病率低。其中有明显社会心理应激发病因素(夫妻不和、工作不愉快、儿女关系紧张、离婚、丧偶等)者占3514%。

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叫做“七情”。七情本来是人的正常情志,亦即人体对于外界事物所作出的正常反应,但在某一情志的长期刺激下或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下,七情就可以成为产生某些疾病的原因。其机理是干扰了正常的气血流通。例如,怒则气上、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惊则气乱。中医学还认为:七情与五脏有密切关系,哪一种情志失常,就会影响其所属的脏气,如过喜伤心、大怒伤肝、惊恐伤肾、大悲伤肺、思虑太过伤脾等。因而,在冠心病的发病上,七情肯定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如果再从病机上分析,长时期忧郁、压抑、思虑,都会引起气滞或气结。由于在气和血的关系上,气是起主导作用的,气机郁滞,必然会使血液淤滞起来,在中医学的术语上,就叫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在冠心病的临床上,这类病人要占很大比例,而中医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有效处方,如“冠心病二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就是由活血化淤理气药组成的。又如突然大怒,则气逆血奔于上,此时如果检查心跳,肯定大大增快,血压也会升高。再如忧思不解的人,往往会引起失眠、厌食,有的人甚至通宵不能入睡。长期失眠者,因身心得不到休息,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脂代谢紊乱,不但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使整个健康水平下降。这些都说明:精神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是有密切关系的。

至于由精神因素而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者,则更属屡见不鲜了。需要指出:不要以为悲、怒、惊、恐、忧、思这些情志对人有害,而“喜”则对人有利。一个人高高兴兴难道不好吗?其实,高高兴兴指的是一个人正常的情志,当然无害。但作为中医学理论上致病因素之一的“喜”,指的是突如其来的,强烈的精神刺激,这就有害于健康了。冠心病人发生死亡的病例中,就有不少是受到突然的“喜”的强烈刺激而发病甚至猝然死亡的。例如,有一位80高龄的老太太,忽然接到几十年前失散的儿子从台湾寄来的信和照片,老太太喜极而泣,突然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而去世。又如,在看世界杯足球赛电视时,一老年心肌梗塞病人(足球迷)一会儿大叫大嚷,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捶胸顿足,电视没有看完就猝然死去。这都说明:“喜”有时也是一种紧张因素,而紧张因素却正是冠心病人的大忌。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冠心病患病率有差别吗

一般认为,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但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这种发病率的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脑力劳动者静坐时间长、缺乏体力活动,患病率约为体力劳动者的2倍。一个5000多人的调查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少的人冠心病患病率升高25~4倍。根据3000例的尸检报告也证实,生前轻体力劳动者的患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长期剧烈的脑力活动、精神紧张,可造成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血中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水平提高,血压上升,还可造成脂代谢紊乱,血胆固醇水平周期性升高,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内皮损伤。精神紧张还使人易于疲劳而懒于参加体育锻炼。相反,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减少。体育活动有许多好处,它可帮助人们从精神紧张的疲劳中恢复过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平衡;消耗多余热量而避免发胖,降低血脂;减少血小板凝聚,减少微血栓形成,稳定内分泌系统,调节血中儿茶酚胺浓度,降低血压,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所以,应当大力提倡脑力劳动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为什么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您到过老年心脏科病房,您就会发现大多数病人被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两者是联在一起的。严格的流行病学资料也证实:高血压组合并冠心病者较血压正常组高2~4倍,我国冠心病患者70%以上含高血压。日本老年人尸检资料也表明: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清胆固醇相关。上海7279例调查说明:血压大于213/147kPa(160/110mmHg)者,冠心病患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5倍。

高血压易于诱发冠心病有两方面的原因:

(1)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系统对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敏感性增加,这一点既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也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2)高血压病时,血流动力学发生以下有害改变:①血流对动脉壁的侧压加大,血中脂质易侵入动脉壁;②血管张力增加,引起动脉内膜过度牵拉及弹力纤维断裂,造成内膜损伤、血栓形成;③动脉壁内毛细血管破裂,造成内膜下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内膜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胖人为什么易得冠心病

大家看到发福的朋友总会好心地叮嘱:“该减肥了,当心冠心病哟!”的确,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极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Framingham以超重35%为标准比较发现,超重35%以上者,冠心病患病率显著升高;Mamitoba26年的观察结果也表明,随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增高,心肌梗塞、猝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也增多。胖人易得冠心病主要因为:

(1)过度的体重增加,使心脏负荷和血压均上升。

(2)高热量的饮食摄入习惯,使血脂、血压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加重。

(3)肥胖后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侧支循环的形成。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或者不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患,则肥胖不能成为真正的危险因素。

减肥可以减轻伴发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也可以减少心脏工作量,增加冠心病患者活动耐量。实践证明,控制体重可以改善除吸烟以外大部分危险因素的水平。有人观察100名肥胖者减肥后与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全都得到改善。减肥还可使HDL升高,从而预防冠心病发生。所以有人风趣地说:“多去两斤肉,多长两年寿。”

冠心病有遗传吗

追踪冠心病人的家族史,可见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有人观察到双亲中有一人患冠心病或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其子女的发病率可高出双亲均正常者2倍;如双亲都患冠心病或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其子女的发病率可高于正常者5倍。还有人报道,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其发病率较正常人高24倍。国外已经先后成功地培养出纯种的先天性高血脂鼠和低血脂鼠,易患粥样硬化鸽和耐粥样硬化鸽,充分支持遗传因素在冠心病发病学上的作用。在多年临床工作中观察到:不同的体质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而构成不同体质的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外,与生活习惯的直接影响也有关系。

但是,在冠心病的发病上,不应当持“唯遗传论”,因为冠心病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遗传只可能成为冠心病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因素。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体力运动特别是加强体育锻炼和改变、调整膳食结构,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等)等有效措施来预防冠心病。国内外医学界一致主张冠心病要从小抓起,而现在的小朋友中超重者甚多,被称作“胖墩儿”、“小胖子”的为数也不少,及时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孩子的活动量,改变孩子的身心条件,诸如这些问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时候了!

为什么说吸烟是患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大量吸烟比不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26倍以上,心绞痛发生率高36倍以上。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对1200万人的观察结果表明,男性中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性较不吸烟者高23倍。吸烟在许多工业化国家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还有胺类、腈类、醇类、酚类、烷类、醛类、重金属元素等,它们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与冠心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有10余种,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尼古丁,又称烟碱,是主要的成瘾源,吸入纸烟烟雾中的尼古丁只需75秒就可以到达大脑,使吸烟者感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它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刺激肾上腺,促使其释放更多的儿茶酚胺,从而增加心肌的应激性和心率,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同时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纤维蛋白含量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从而堵塞小动脉。因此,尼古丁对心脏的刺激作用使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动脉壁和心肌缺氧。尼古丁还可刺激心脏的传导系统,诱发心动过速和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还可使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HDI水平下降。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气高250倍,当人们吸入较多的CO时,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大量的碳合血红蛋白,而氧合血红蛋白大大减少。不吸烟的正常人体内碳合血红蛋白浓度大约为05%,而吸烟严重者体内的碳合血红蛋白高达15%~20%,也就是说,有15%~20%的血红蛋白丧失了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动脉壁缺氧,使动脉壁水肿,促进脂质渗入和沉着,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特别严重的是,吸烟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中的血流减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导致心肌缺氧,甚至引起心肌梗塞。

则此可见,吸烟确实是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为了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我们应该坚决戒烟,切莫“死灰复燃。”

饮酒与冠心病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酒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祖国医学认为,酒是辛温之品,适量饮用,可以温通血脉,调畅气血;容颜益寿,健身祛疾。与药为伍(药酒或作药引用)可助药力,相得益彰。但若酗酒过度,则伤体乱志,十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饮酒的问题。饮酒与冠心病的关系,目前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报道认为。饮酒与冠心病死亡率的关系呈“U”字形,并认为轻中度饮酒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死亡。国内曾报道一组25~64岁男性,每月饮白酒055~15kg时,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非饮酒组,如继续加大酒量时,则HDL—c也不再升高,且随饮酒键增加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2倍。近年来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对340名近期发生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的调查表明,适量饮酒能使人体血液中HDL—c的含量增加15%,心肌梗塞发病的可能性则有所减少。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大量酒精能直接损害心肌和血管内壁,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抑制脂蛋白脂肪酶,促使肝脏合成前β脂蛋白,血中β脂蛋白(即LDL,主要含胆固醇)消失减慢,甘油三酯上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倡少量饮用优质白酒,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有什么关系

冠心病的前奏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资料表明:这种硬化,在40~49岁占637%,50~59岁为7725%,60~69岁为8709%,70岁以上占100%。所以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以40岁以上的人为多。中医学也认为“人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黄帝内经素问》),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大致可以以40岁为一个分界线,40岁以后,人体的阳气(泛指生命活动)、阴精(泛指一切营养物质)都削减了,健康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般情况下,中年以前较少疾病,一到中年,疾病就逐渐多起来: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视力下降,看东西发花,牙齿松动、脱落,胃口也差了……所以在中年以后出现冠心病这样的疾病,是不足为怪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冠心病属于老年病之一,但它又不仅仅是老年病。不要说40岁以下发生冠心病者现今已不算罕见,就从动脉硬化来说,也并不是从中年才开始,实际上从幼年开始就逐渐出现,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的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小孩开始。

记住:要像爱护你的眼睛一样,从小就要爱护你的心脏!

为什么饱餐会导致冠心病发作

每当高朋满座,开怀畅饮,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真可谓“乐极”。然而你可知道,有许多冠心病病人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塞的,这便是“生悲”了。饭是吃在胃里的,怎么会引起心绞痛发作呢?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密切相关。暴饮暴食不仅可以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可引起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内分泌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当胃内充满食物时,为了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血液大量地向胃肠道分流,使其他组织的血供相对减少。有人观察到,饱餐后外周血压明显下降,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更加显著,并且将持续1小时左右才恢复到餐前水平;饮酒时外周血管扩张,也可引起血压下降。第13届世界高血压会议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认为,饮酒后5小时内血压下降,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当血压下降突然而明显时,可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饱餐时摄入了大量高脂食物,可使血中脂质浓度迅速升高,血液黏度上升,血小板聚积性增高,易于形成微血栓。加上聚餐饮酒时常情绪激动,心肌耗氧也增加。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便很容易诱发心绞痛,乃至心肌梗塞。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过去我们常说,要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讲究卫生,谨防病从口入。现在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也必须把好“病从口人”关。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时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如果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观点,人生活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点,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和病理。不同的疾病,则有不同的发病季节,如慢性支气管炎多在冬季发病,风湿性关节炎多在寒冷潮湿、气候变化的时候发病,冠心病也不例外。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与天气气候研究所协作,对1976~1979年2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4806例发病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每年有两个高峰期,即11~12月和3~4月。11~12月是秋季转入冬季。3~4月则由冬季转入春季。二者均是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1月时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气温持续最低,常出现发病高峰日。并选出了三个与发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率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糖尿病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首都医院分析1958~1977年20年里的1000例糖尿病病人,其中380例合并冠心病,占38%,远较我国普查的自然人群中的发生率高;Framingham对年龄在36~62岁的5209人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都是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经调整年龄,控制血压、吸烟、胆固醇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后,冠心病、血栓型脑梗塞、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均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二倍于对照组,女性则三倍于对照组。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两性来说,男性具有较强的发病危险,但经年龄调整和控制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后,女性糖尿病患有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明显高于男性,甚至有人报道,糖尿病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公认。多数学者认为,肥胖、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即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些内容密不可分。肥胖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B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但最终又导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这无一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胰岛素本身也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口服磺尿类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通过不同途径使血中胰岛素水平提高,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硬化血管的病变。

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的较迟或被掩盖,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特别是神经末梢,当病人的神经末梢受损时,痛阈升高,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较轻微而不典型,甚至没有心绞痛症状,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高,而且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并发症也较多,预后较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加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冠心病病人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

影响AMI发病的因素很多,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诱因:

(1)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造成心肌短时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AMI。

(2)激动。有些AMI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我国老年人中广泛开展的门球运动,是一种适合老龄特点的、比较轻松的体育活动。但是我们病房中收到过在门球比赛时,因过分重视输赢,心情过于紧张而诱发的急性心肌梗塞。

(3)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可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4)大手术。手术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压,严重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失衡,免疫介质的释放,老年人的心梗或猝死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

(5)大出血、休克。无论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出血,或各种原因造成的休克,都可能诱发老年人急性心梗。这一方面因为失血、低血压造成的缺氧和冠脉灌注减少,另外也可能与体内生化代谢改变有关。

(6)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7)便秘。这是需要特别提醒老年人注意的一点。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招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这也是再发心梗的一个常见原因。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

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则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日臻完善。最早人们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特征来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血池显像等运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1)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诊断至关重要。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心电图是临床观察心肌缺血最常用的简易方法。当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但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他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后的心功能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4)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her监测。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及短暂的心JL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并且出现时间可与病人的活动与症状相对应。

(5)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隔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6)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②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7)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8)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9)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什么是心电图

心脏本身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上来,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活动。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规记录的心电图(用ECG表示)。正常心电图上的每个心动周期中出现的波形曲线改变是有规律的,国际上规定把这些波形分别称为P波、QRS波、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此外,一个正常的心电图还包括PR间期(或PQ间期)、QT间期、PR段和ST段。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波,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波。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QT间期反映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总的时间,也代表心脏的电收缩时间,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已全部进入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当心脏因缺血受损或坏死时,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表现在各个波形的异常变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为医生提供诊断心律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的可靠依据。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是什么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面对庞大的患者队伍和高猝死率,再高超的医疗技术也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说:“除非大力加强社区人群防治,否则,人类将无法控制心血管病这个世界瘟疫的蔓延。”

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始发于少儿期,这期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重视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不可忽视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冠心病的一级顶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1981年,WHO专家委员会起草了一份预防冠心病的报告,提出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1个或1个以上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但冠心病发病并不只局限于少数高危者,更多的是发生于那些众多的危险因素较低的人群,因此,强调全人群干预更为重要。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现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大搞科普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把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交给群众,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冠心病病变始于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增加运动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要大力宣传戒烟活动,特别是要阻止儿童成为新一代烟民。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人人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将能够控制危害人类的第一杀手,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为什么说冠心病人也能长寿

临床发现,有不少冠心病病人尽管患病十余年,但情况良好。病初的胸闷、心绞痛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减轻或消失;心电图检查发现原有的心肌缺血也基本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认为,冠心病病人的病史越长,越是能长寿。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循环有很大的潜力,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各分支之问犹如纵横的河流,有许多分支。平时血液流动主要走“主航道”,一旦冠状动脉的一个较大的血管支被阻塞后,血液还可通过“小河”流动,以保持阻塞血管远端的心肌血液供应,这就叫作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刚发生冠心病,这种“侧支循环”还不完善,所以常易引起相应的心肌缺血,出现胸闷、心绞痛等症状。严重缺血时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或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随着病程的延长,“侧支循环”日趋发展,“小河”逐渐增宽,数量增多,这就使相应的心肌缺血状况明显改善,冠心病的病情也日趋好转。因此,患了冠心病后,为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侧支循环的建立。如果在运动时感到头昏、胸闷、心慌、气短,运动停止后感觉疲劳、睡眠不好、食欲减退等,则表示活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当然,病人平时要避免紧张和劳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乐观稳定;要戒烟酒,少吃动物脂肪与胆固醇食物,少吃甜食及限制食盐摄入量;要适当多吃带鱼、黑木耳、洋葱、大蒜等降血脂及抗凝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的食物;冬季要防寒,夏季多饮水,少吃冷饮,洗浴的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同时,要定期去医院复查,按医生的要求服药。这样,冠心病人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