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6259500000008

第8章 现代医学对按摩机理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按摩是通过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部位或作用区域,产生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体液循环的调节和免疫等作用,既可得到加强,又能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对皮肤的作用按摩,直接接触的是皮肤,以轻快的手法在体表上按摩,可清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用较重的手法按摩,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产生类组织胺物质。这种物质,可活跃皮肤的血管和神经,使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单位面积通过的血流量增加。改善皮肤营养,增强皮肤生成细胞的生活能力,使皮肤变得光泽、红润而有弹性。在手法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下,可使皮肤温度升高。有人曾观察到,在背部按摩,不仅能引起局部皮温升高,而手部的合谷穴与足部的金门穴,局部的温度也相应升高。由此可见,手法不仅对被按摩区域的皮肤起作用,且可借复杂的反射机制和体液循环的调节,对肢体远端的皮温也有所影响。

二、对肌肉的作用按摩,能使肌肉中闭塞的毛细血管开放,组织营养得到改善,促进了肌肉的正常代谢,有利于肌肉的张力、弹性和耐力的增强。实验证明,按摩后肌肉中的含糖量增加,对疲劳的肌肉按摩5分钟后,其反应速度和收缩能力,比按摩前增加。适当的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促进紧张的肌肉放松;而肌肉的放松,又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经测定,肌肉放松时的血流量,比紧张时高十多倍。按摩,还可使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物质(三磷酸腺苷、组织胺)进入血循环,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实践证明:按摩治疗肌萎缩、无力,或肌痉挛有明显疗效。有人经肌电图检查证实:按摩后,能使患者紧张性肌电活动消失,或明显减少。有人指出,按摩作为机械刺激,除反射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改变细胞原生质的黏稠度,而影响细胞的胶质状态。按摩,能影响血液的重新分配,调整肌肉和内脏血流量及贮备的分布状况,增强了肌肉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紧张工作时的需要。

三、对体液循环的作用按摩,能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四肢向心按摩,可促进静脉血的回流。按摩,能使局部温度升高,肌肉的黏质性减小和张力降低,周围血管扩张,外周总阻力下降,血管顺应性加强,后负荷降低,减轻了心脏的负担,从而,心搏冲实有力,脉搏次数减少,排血量增加。能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降低血压。有人在家兔腹部按摩后,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强;在狗的腹部按摩后,股动脉血压下降,平均为12.6mmHg;颈动脉流速变慢,平均为0.37s。有人发现,按摩对血压的影响,在运动员身上几乎没有变化。但对病人和没有训练过的人,则能使收缩压下降5~15mmHg,舒张压下降5~10mmHg。我们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腹部和下肢按摩,并推桥弓穴和按放气冲穴,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据血液动力学原理,持续按压在血管循环部位上的某些穴位,可使血流暂时隔绝。在穴位的近侧端,由于心脏的压力和血管壁的弹性,局部压力迅速增高,如突然放松按压,血流向远端骤然流去,这短暂的血流冲击力,可起到改善肢体血循环的作用。有人用墨汁注射到家兔的两侧膝关节内,对一侧进行按摩,发现按摩侧关节内的墨汁已移向远处,而未经按摩侧关节内的墨汁依然大部存留。有人对10名患有颈、腰背痛的患者,按摩前后血液中吗啡样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例基本上无变化外,9例在按摩后,血清中吗啡样物质的含量均升高,平均增加为7.6%。

淋巴系统属于内皮网状系统的一部分,是机体的防御组织,向心按摩可挤压淋巴管,使淋巴液的回流增快。有人曾观察,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舒缩挤压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可达静息时的3~14倍。有人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内插入套管,观察淋巴流动,发现按摩后比按摩前增快7倍。不同性质的手法,作为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能反射性的使局部血管、淋巴管扩张,引起机体的充血反应,而且能达到深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液、淋巴液循环旺盛,改善了局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增强了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加速了病理产物、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因而,可起到消散炎症的作用。有人用按摩治疗12例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结果除l例白细胞无变化外,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上升1130mm3.有人通过实验证实:按摩后,急性腰扭伤患者,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下降。实验证明:按摩后血液中的红血球和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贫血病人,按摩后1小时内,红血球的数目增加得最显著,以后,又逐渐降低。按摩,能引起红白血球、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多,并被认为是活跃间质的刺激因子。有人对20名健康人(男12人,女8人)进行了免疫学指标的观察,结果发现按摩后比按摩前,白细胞总数有少量增加,白细胞的食菌指数及血清补体效价,都有明显的提高,过些时候,大多能恢复正常。上述实验证明,按摩是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反射性的提高了机体的免疫机能,这项观察初步说明了一次按摩,对身体某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一时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白细胞数目并非明显增多,但吞噬细菌的功能确有明显提高。这一点,在生理学意义上是很大的。近年来,有人报道了擦背防癌的研究结果:认为人体皮肤下存在着一种组织细胞,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用毛巾加一定力量揉擦之后,这种细胞受到刺激就活跃起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一步发展成为能增强人的机体免疫能力的网状细胞,使癌细胞一开始,就不能繁殖增生,从而,达到防癌的效果。由此可见,用轻快温柔的手法,进行背部或全身按摩,不仅有擦背防癌的作用,更有除病延年之功效。

四、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按摩,对神经系统引起的兴奋和抑制反应,是通过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节段反射实现的。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柔和缓慢有节律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手法,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则交感神经占优势。在临床中,我们常根据神经系统的这一生理特性,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病理变化,采用相应的手法。对头痛、眩晕者,用揉、推、按等手法,在头部进行中等强度的按摩,症状多可立获缓解,感觉轻松。这是由于神经反射作用,以一种良性兴奋灶代替病症恶性刺激的结果。如用推、按、揉等手法,在头部进行轻柔缓慢而有节律的按摩,可使失眠患者昏昏入睡。有人曾观察过按摩所引起的脑电图变化:发现按摩后α波振弧增大,且振弧增大的延续时间延长。这种现象,可能是按摩后引起了内抑制发展所致。按摩,有镇痛作用,不同的手法,多可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传导性降低,延长了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同时,人体的某些穴位,恰为神经的走行方位,用手指点按,可引起一时性的神经传导阻滞。如按环跳、承扶等穴,可减轻坐骨神经痛;按阳陵泉穴,可阻滞腓总神经;按天鼎、缺盆等穴,可阻滞臂丛神经,使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而起到麻醉止痛的作用。如在病损的局部,反复以强手法刺激,可使局部组织的痛阈提高,低于阈质下的疼痛感觉不能通过,使原来的疼痛逐步减轻。因此,对疼痛性或痉挛性疾病,多可收到制止疼痛、缓解痉挛的效果。振动第1、第2腰椎,可使小骨盆充血;振动第1、第2胸椎,能引起心动反射,表现为心肌收缩;按摩颈部,可调节颅内和上肢的血液循环,以降低颅内压和血压;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星状结,则发现瞳孔先扩大,后缩小,同侧肢体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升高。这些都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节段反射的结果。

五、对关节的作用在关节部位按摩,能增强肌腱、韧带的弹性与活动性,关节周围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更为活跃。可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消除滑液的停滞、郁结和关节囊的挛缩、肿胀。按摩后,关节局部温度升高,有利于关节运动障碍的恢复。有人对30例颈椎病患者按摩前后X线摄片证实,按摩能使颈椎的生理曲度与肥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骨质增生也得到控制。按摩能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突出物得以还纳。有人在手术过程中暴露出椎间盘的突出物后,用腰部牵引等法按摩,然后,再探查原突出部位,可见突出物已还纳归位。按摩,还能纠正椎体的滑脱移位,椎体后关节排列紊乱和整复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按摩,还可疏通狭窄,剥离粘连,缓解痉挛,解除嵌顿,并可使撕裂的组织对位,将滑脱的肌腱理正。

六、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用不同的手法,在腹部按摩,可使胃肠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肠内壁肌张力增加,消化腺的分泌活跃,胃肠蠕动增快,胃肠壁内微循环和淋巴循环旺盛,以增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使消化机能得以改善。有人对51例疳积患儿用捏脊法治疗,观察按摩前后木糖排泄律;捏脊后较捏脊前,平均增加4.49±0.8.两者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未经捏脊的对照组,木糖排泄律则无显著变化。表明捏脊确能提高疳积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有人观察过110例幽门痉挛的患者,经按摩中脘穴后,在X线钡餐透视下,可见全部病例胃蠕动加强,其中94例的波频增加,波速加快,幽门痉挛解除,钡剂通过幽门进入小肠。说明按摩能使幽门痉挛的患者胃蠕动加强,痉挛解除。有人用按摩治疗3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14例行胃肠钡餐透视,检查对比,原先是胃蠕动多的可以减少,排空延长;原表现胃蠕动次数少的功能增加,使排空加速。这说明,按摩对胃蠕动有双向调节的作用。用较重的手法,揉压胸7~9棘突两旁的压痛点和胆囊穴,可抑制胆囊收缩,减少胆汁的分泌,使oddi氏括约肌松弛,而郁积的胆汁顺利排除,以治疗胆绞痛。以轻快温柔、有节律而较长时间的按摩胸6~12棘突两侧的俞穴,可使胃肠蠕动增快,平滑肌张力增高,以治疗胃下垂。有人用描计胃运动的仪器,对14名健康成人进行观察,以中等强度手法,推揉两侧脾俞穴和胃俞穴,结果大多能增强胃的蠕动;而按摩足三里穴时,则能抑制胃的蠕动。

七、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在胸部按摩,可使呼吸加深。按摩身体的不同部位,通过反射也能使气体的代谢量增多。有人观察过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摩前,平均肺活量为1775ml;按摩后,平均肺活量为2500ml,平均增加725ml。说明按摩是改善肺功能的有效方法。有些小儿肺炎病例,经按摩后音很快消失。有人对100例患者,进行每次按摩前后呼吸变化的观察(10天内按摩5次),结果每分钟呼吸,平均变慢1.9次。

八、对代谢的作用全身按摩,可促进尿量和机体内蛋白分解产物(尿酸、尿素等)的排泄量增加,随之尿中氮的排泄量也相应增加,同时,使血清酶的活性增高。按摩下腹部和大腿内侧,能引起膀胱收缩而排尿,以治疗尿潴留。有人观察到在全身和腹部按摩后,可使氧的需要量增加10%~15%,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泄量也增加。平常无慢性病的老年人,经常按摩可推迟衰老,使身体的各个器官保持良好的功能,还能促进脂内物质的代谢,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运转力提高,血液浓度降低,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按摩后,尤其对整个代谢过程有影响。因此,脂肪的沉着量也有所减少,可使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产生、不断总结发展起来的,是祖国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

《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说明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多纵行,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流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为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多分布较浅。

《灵枢》邪气脏腑病邪篇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昼夜不休。”说明了经络在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连系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机能得以调节,从而,整个机体能很好地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关系密切,其有机的联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后世医家,也有“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体会。

由于俞穴多分布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故两者实为一体。所以,经络和俞穴的理论,无论是生理的研究,病理的探索,诊断的鉴别,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定,预后的分析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学科方面,其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