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6259500000047

第47章 强直性脊椎炎

第八节 增生性脊椎炎

增生性脊椎炎,又称“退行性脊椎炎”“脊椎骨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和“老年性脊椎炎”。系40岁后,由椎间盘变性所诱发的脊椎骨慢性病变。其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最易受累。临床中,以腰椎多见,颈椎次之,胸椎下段亦可发生。

病因与病理本病,多为积累性损伤,或退行性改变所致。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体位和姿势的不同,脊柱曲线凹侧的椎体缘,经常不断承受着来自不同方向和形势的压应力和磨损。当脊柱前屈时,椎体前缘承担了整个身体的重力;后伸时,则部分重力移于椎弓和后关节。因此,脊柱不同部位的骨刺,多发生于生理曲线的凹侧。脊柱侧弯者,骨刺也发生于病理侧弯的凹侧。故临床中,椎体前缘的骨刺,在胸椎的发生率较高;后缘骨刺,则以颈腰椎为高。由此可见,压力与骨刺的产生关系密切,可能是引起骨刺的原因。

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不断变性,并失去水电和流体力学性能,椎间隙也随之变窄。椎体间的压力,不能均匀传导,椎体两端不断受到冲击、震荡和磨损。加之,年龄的变化,机体各组织细胞所含的水分和胶样物质也相应减少,含钙的物质增多。脊柱和全身一样,各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也随之衰退、老化,椎体也日趋骨质疏松。由此减弱了椎体对压力的抵抗,椎体两端所承受的压应力,超过椎体以正常方式抵挡时,则逐渐发生骨质增生。

此外,局部或全身病变,如各种损伤、慢性炎症、代谢障碍以及感受风、寒、湿等因素,均可造成营养骨、关节、软骨板的血运障碍,致软骨炎性变和软骨下的骨反应性 增生。

因为骨刺是椎体对压力的反应,是骨组织对压力所产生处的保护性产物,是变性脊柱的代偿性加强。所以,在初发时,有些症状至发展成熟后,症状多可减轻或消退。但增生的骨刺,也可作为病理因素刺激,或压迫相邻组织。如后缘骨刺,可累及脊髓。后外侧缘骨刺,可刺激脊神经根和血管,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症状

1.初期,腰部僵硬、顿痛或酸痛,下肢有紧张感、疲劳感和非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不能久行、久坐。坐久时,需频频更换体位。但腰部活动,并不受限。

2.患者,喜暖怕冷,每遇阴雨或夜间症状加重。晨起,常感腰部僵硬、疼痛,稍微活动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如活动过多,或过劳后,疼痛又可加重。

3.急性发作的病例,腰部剧痛,甚至不能起床、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需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症状才可逐渐缓解。

4.晚期,腰部明显疼痛。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根,或脊髓刺激症状。如神经根或脊髓受累,可致一侧或两侧下肢麻木、疼痛,废用性瘫痪或肌萎缩。如椎体后缘骨刺所致椎管狭窄者,马尾神经症状,往往在劳累后诱发或加重。

体征

1.检查时,可见脊柱呈侧弯,或后凸畸形,棘突增大,序列不齐,局部或腰骶部两侧有广泛压痛,叩击有深在性痛。

2.严重者,腰部肌肉僵硬、强直成板状,运动受限。

3.X线平片检查,可见多个椎体边缘,呈不规则、不对称的唇状,或鸟嘴状增生,椎间隙不等宽,椎体上下面硬化。严重者,相邻椎体上下缘增生的骨刺相互融合,形成骨桥。斜位片可见,小关节致密度增高,或小关节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个别骨刺,伸入椎间孔内与椎弓根接触,形成假关节。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慢性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强直性脊椎炎、老年性骨松变等病变相鉴别。

老年性骨松变,本病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常因年老体弱、营养缺乏,内分泌紊乱所致。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并常伴有臀及下肢部疼痛以及其他不适感。腰部生理前凸减小或后凸,60岁后的患者,多出现“圆背”畸形,身短臂长,腰部后伸运动明显受限,压痛点广泛、深在。个别病例,棘突序列不齐。X线平片检查,提示椎体骨质密度普遍降低,骨小梁减少、变粗,多个椎成双体改变,椎间隙增宽,有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调整椎间应力的不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变产物的吸收,滑利关节。

二、取穴命门、阳关、肾俞、腰眼、大肠俞、膀胱俞、环跳、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气冲、阳陵泉、绝骨、阿是穴。

三、手法

1.背腰骶部揉压法。

2.腰背肌拿提法。

3.脊柱揉拨法。

4.脊柱颤压法。

5.臀部揉压、弹拨法。

6.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7.脊柱滚动法。

8.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9.股四头肌揉拿、提弹法。

10.仰卧位腰部前屈运动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急性发作性病例,加背腰骶部踩压法、脊柱踩压法;减背腰骶部揉压法、脊柱颤压法。

2.神经根或脊髓受累者,加腰部机械牵抖法。

3.下肢症状甚者,加臀部踩压、蹂拨法,腘绳肌踩压、揉拨法,小腿三头肌踩压法;减臀部揉压、弹拨法,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4.股内侧痛明显者,加股内收肌揉拿、提弹法。

5.继发椎管狭窄者,加腰骶部揉搓法;减背腰骶部揉压法、脊柱颤压法。

注意事项

1.按摩,对早、中期病例,不仅能缓解症状,恢复脊椎的功能,而且,还能防止和延缓骨赘增生的发展。如一旦广泛性骨桥形成,手法治疗没有什么补益。

2.症状严重者,术后,应平卧硬板床休息1~2周。

3.应改善劳动姿势,减少劳动强度,并应避免外伤和过劳。

4.局部应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并配合毛巾湿热敷。如痛点固定者,可用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行局部封闭。

5.症状缓解后,应积极进行腰背肌,腹肌和下肢肌的功能锻炼以及其他适当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