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6255000000038

第38章 课堂导入要充满艺术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和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在带同学进入课堂时,教师要注意趣味性和艺术感。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正是验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探索事物的思路和途径,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可见,如果老师在导入课堂时注重艺术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导入更加艺术性,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要使导入课程做到艺术性和趣味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尽管从根本上说,导课的目的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在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中,又有更具体的目标,要符合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只重视“噱头”。不错,“噱头”有时也会引起同学的注意,但是由于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这种所谓的吸引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噱头”发挥的威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维持整堂课;二是如果“噱”过了“头”,就会比较容易把同学带入新的误区,会影响他们按既定教学计划的要求去学习。要做到艺术性的教学,必须首先明确导课的具体目的,导入语的设计、各种手段的使用都应针对具体目的。比如,有时是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有时是巧设悬疑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题的疑问等等。

有位教师在教《说谦虚》一文时的导课就设计得很出色。他说:“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被问到哪个进球最精彩时,他却回答:‘下一个。’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

课堂教学导入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基础的差异程度来设计。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故事寓言或者小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想象场景、启发谈话、巧设问题入手,针对不同层次设计导入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课又不是授课的重点,所以不应该在导课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拖沓,无目的,不知所云的开头,非但没有美感,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艺术性的导课,必须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最简洁的语言,完成预期的目标。如一位教师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这样开讲的:“有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音乐家想把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会的歌曲,但他们嫌这词太长。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向几位诗人提出要求以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怎么?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可是千古绝唱啊!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好吧,咱们今天便来学学这千古绝唱的《念奴娇》,看看能改动一个字吗?”简短的导入语用设问和反问,故意显出疑惑,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前的茫然状态转变为疑惑,继而思考,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导课目的。

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想不想认识它?”说完,从课桌上拿起一张画着小壁虎的图,这只用水彩画的卡通小壁虎,不但不丑陋,反而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继而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的动物。”另一学生说:“壁虎是好的,它吃苍蝇、蚊子。”教师趁机说:“答对了。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诧异地说:“哎呀,不好,它的尾巴掉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这一课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

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新颖有趣,能吸引人

心理学有研究显示,新奇的事物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的认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要引发同学的兴趣就要使导课具有新颖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求知欲望是他们聪明才智的激发器。如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有层次并且热情、具有煽动力的“开场白”,把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那么接下来师生双方都会觉得如鱼得水、一片和谐。比如,在一次给高一学生上的观摩课上,时间是刚上完一节体育课后的第四节,预备铃响过,教室里仍是嘈杂混乱的局面。上课铃响后,有位老师走上讲台,发现学生们还是在打闹,怎么办呢?只见这位教师略一思索,突然大喊一声:“同学们!”略一停顿,一字一句地说:“今天早晨,电视广播了一条极其悲惨的新闻!”学生们被吸引过去:“啊,什么悲惨新闻?”老师用沉痛的声音回答说:“山西有一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几十个工人被困井底,生死未卜——”接着是一个较长的停顿。学生们这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特别想知道具体情况,课堂里顿时一片安静。接着老师说:“人们正在组织救援。情况与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些类似。”略停一下,然后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3页,今天我们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然后继续上课。混乱的课前局面霎时归于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十分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气氛,讲课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要有悬念

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尤甚。悬念固然是由教师悉心营造出来的,但如何营造才能使效果最大却是一门学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状态来设计导语,要显得真实,要造得恰如其分,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务必与本堂课教学的思路、情景相符合,使学生在发现悬念答案的同时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比如:

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教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身材高大壮硕,但他的妻子却身形瘦校他们夫妻俩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三天没卖出一个。而夫人去卖时,一会篮子就空了。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都不是正确解答。老师最后说:“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显得校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的观摩、体验、揣测,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再处理,运用于文艺创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比烘托。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导课就具有新颖性的特点。新颖性导课具有明显的优异性。

要有启发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上课初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比如:

有位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一开始教师问:“子弹危险吧?有谁知道有人曾徒手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对学生来说,这种事好像无法想象,教室内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陷入思索中。一会儿,课上沸腾了,学生们积极热烈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子弹飞得那么快,怎么可能用手抓得住?”“我就听说过。”老师肯定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学生们听了大感惊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程‘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自然地,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新课的内容上去了。

启发性的导课设计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空白以供思考,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到果,由表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形成发散性思维,最后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