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6255000000031

第31章 好学不倦,努力精通

好学不倦、勤奋刻苦是为人师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争取教书育人资格的基本条件。一个天生聪慧之人如果没有好学不倦的精神,没有勤奋刻苦的行动,也不免呆蠢迂腐。虽然中国儒家传统中一直存在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见解,缺乏起码的科学基矗

好学不倦的第一要义是有志于学

要做到好学不倦,就要志学。在这一点上,古人有全面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可谓聪明过人,然而他的感悟是:“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儒名师张载更是强调了立志对求学、治学的重要性,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得更为直接明了:“今之朋友,固有乐闻圣贤之学,而终不能去世俗之陋者,无他,只是志不立尔。”“问:‘为学工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只患立志不坚,听恁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己’。”由此可见,只有立志于学才能真正做到好学不倦,其内在机制就在于,志学是好学强有力的动力保障。

好学不倦在实践中体现着勤奋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如果我们在学习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把读书看得比吃饭、休息还重要,自然是勤奋好学了。因此,要做到好学不倦,根本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勤奋刻苦地读书,克服困难,择善而从。倘若做到了这一点,教师的素质不容置疑地会日渐提高,毫无疑问,教师也必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好学不倦要求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学问”二字相连,自然说明问与学的关系。可以说,无问则无学,有学必有问。学习者要想给自己开拓一个发展、进步的精神空间,就应有一个谦虚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如果总以为自己已经了不得,或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那么在思想观念中已经蜕去好学不倦的要求,又怎么会有好学的行为呢?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好学,为学需要放低姿态,遇到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知识,虚心向他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孔子说自己“学而不厌”,并非自我吹嘘、标榜。他虚心向郯子、长弘、师襄等人学习,才使自己成为“万世师表”。我们如果“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让自己有若谷之虚怀,有不耻下问之精神,自然会成为学生严谨治学的榜样。

古人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用之二事,好学不倦的终极目的是精通业务,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具备教学、教育、管理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完成教育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并且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故此,“学”是“教”的前提,好学不倦既是为人师者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顺利承担和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