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6249000000007

第7章 引领者及其象征

我们看到所有已形成的宗教,最初都是根据群众对某一人的信仰创立的。他们不但相信这人是不辞劳苦地为他们谋幸福的贤人,而且认为他是上帝恩准其以超自然的方式宣布神旨的圣者。由此,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必然的推论说:当掌管宗教之人的智慧、诚笃或仁爱受到怀疑时,或是不能显示任何可能的神启的征象时,他们想要维持的宗教便也必然会见疑于人;如果不用世俗的武力威摄,便会遭到反对和抛弃。

——霍布斯

(一)魅力、功修和传承

目前,关于西道堂宗教领袖的研究,多集中于马启西。但很少人将其历任教长视为其精神谱系的历史过程来看待,以致学者们只是看到马启西的开创之功,而没有注意到宗教领袖们的行迹在西道堂历史实践中的变迁。同时,他们也忽视了历史变迁中,其宗教领袖世系之内,稳定延续的传统。本书试图将历任教长视为一个精神谱系来考察,侧重探究历任宗教领袖在集体认同表达中的地位和影响。简单来说,既往研究中虽然看到了它是一个凝聚力比较强的宗教群体,但是对其内在凝聚力和教长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和分析。

在兰州,向敏承喜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时,我对其集体凝聚力表示出强烈的兴趣。在言谈中,我将这单纯归因为其教生集体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这一认识当即遭到了敏承喜委婉地质疑,他严肃认真地说:“哎呀,提到我们西道堂的凝聚力,不仅仅是信仰虔诚的问题,我看哈吉老人家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和他看法一致,1994年至1995年,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考察团对敏教长作了如下的评价:“敏生光教长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宗教领袖,西道堂的凝聚力与敏教长的长期扎实工作密切相关。敏教长根据国家的要求,引导大家识大体、顾大局,不怨天尤人,向前看,这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很高的觉悟和高尚的人格。”淤可见,作为一个宗教群体,其内在的凝聚力并非仅仅是外部压力所致,也不只是单纯信仰的作用,宗教领袖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对群体凝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外界将西道堂的领袖称为教长,而历史上马启西等都是称为教长。第一次调查时,对于这个问题,敏承喜纠正我的认识时说:“现在,我们这里不称为教长,而是称哈吉老人家。”关于宗教领袖魅力和能力,马忠维先生说:“崇拜只有一个安拉,顿亚上要有一个引领者,按哈迪斯来引导,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了,引导者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有人对引领者持批判态度,真主造化了玄灵,引领者有学问,有品德,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做出重大决策。领袖人物是大家的模范。西道堂五代领袖都是一个精神——头巾、太斯必哈、拐杖、《古兰经》。而且老人家经常将收到的海地耶给贫困学生,对教生一视同仁,很有人格魅力。宗教操守上,教长一般是鸡鸣起床,在家中参加劳动,自己洗衣服,善待来客。我们到教长家中时,教长总到门口迎接,亲自给我们倒水,拿水果,让座,十分谦和。”

在赶赴临潭时,小敏说:“我们敏教长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人家自幼就表现出有奇异的才能。”到了临潭旧城,敏玮琦先生的谈话证实了小敏的说法在西道堂中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敏玮琦说:“西道堂凝聚力强,老人家有魅力,提倡教育,提倡民族素质。我们的敏教长自幼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当年马明仁教长在的时候,就很看重他,而且在启西中学读书搞演讲时,人家可以很流利地发表演讲,出口成章,语惊四座。他个人的修养很好。1958年,敏志道老人家无常之时,他还在兰州经学院读书呢,打电报叫他回来后,就将教权转交了。”

显然,在西道堂人眼中,作为一个宗教群体的领袖,是有着和一般人不同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是天赋的,也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大家公认的。小敏还和我说过,敏教长信仰虔诚,勤于五功。当时,我想起那日拜见敏教长时,他在开会,时逢迪盖尔时间,他出了会议室,我赶紧迎上去,向他道“色俩目”,他行色匆匆地对我说:“你等我一会,做完礼拜,我和你谈。”于是,在其礼拜结束之后,我们才开始谈话。

在调查中,我听到很多关于敏教长魅力的描述和赞美。马忠维先生说:“哈吉老人家中阿兼通的学识,是西北社会中无可比拟的。你想,办这么大规模的尔麦里,谁有能力请到这些这么多重要的中央级学者,谁有能力在学术讨论会上与专家交流,谁有能力在讲台上给大学生讲课和演讲,基本上没有!哈吉老人家确实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西道堂平反后,在哈吉老人家引领下,最先将西大寺恢复起来的,也最先走上发展商业的道路,使教门得以重新建立起来。”他还举了几个事件,如:老人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临潭,他曾经将回族小学生召集到一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老人家一开口就出乎大家意料,面对一群来自不同教派的孩子,他竟然开口就满怀激情地说:“我的穆斯林多斯达尼们。”他将一群孩子称为穆斯林兄弟是令人吃惊的。”对于此事,马忠维先生说:“我当时就在边上,听老人家这么一说,也感到十分震惊。”再有,就是在合作,有一年古尔邦节,哈吉老人家通知一个开饭店的教生,约请在合作读书的回族学生聚会,给每人下了30元的海地耶,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为回回民族争光。当时,一个穆夫提的学生激动地对哈吉老人家说:“我代替我的阿爷(老人家)向您道声色俩目。”现在看守总堂的穆爷也说:“我们敏教长对人真的很好,尤其爱护穷人,看见人家没有吃的,孩子读书没有钱,都给帮助,从来不嫌贫爱富,并不因为你有钱而高看你,也不因为你穷而远离你。”在专门为我召开的座谈会上,马德元说:“老人家没有什么特殊权力,一心为公,给子女没有什么遗留,只是致力于把教门的事情办好,两袖清风,没有私心。”

在西道堂人以及对敏教长处境有深层理解的人多认为,他是一个知识完备、智慧超群、德行高尚、大公无私、信仰虔诚、殚于五功的,具有至善至圣之魅力和勘为世范的人。然而,如果将现任教长和其以前历任教长的行迹联系起来,就会看出,现任教长的人格魅力,其实应该是其宗教领袖世系中的宗教精神和道德谱系的延续。

从马启西说起,他的知识和品德都曾经得到其老师,一个临潭地方汉族名儒的褒扬,而且在宗教功修上,讲学多年中,他始终坚持五功和静修,甚至,在回避教争远行中亚时,依然坚持静修。此外,他的魅力还在其宗教理念的吸引力上。在早期追随者中,我们不仅看到有回民跟从,也有汉族人追随。从新疆回来之后,其宗教身份的合法性也在当地相应地获得认可,甚至连反对他的马安良,也延聘其去讲学。回来之后,他竟然可以为已逝的反对者游坟。因此,在思想和行迹中,他具有至圣的魅力,不仅得到汉族人的认可,也得到西道堂全体和其他教派部分人的认可。

从西道堂的内部文献看,其第二、三、四任的教长也都是德行完备,功修完善的人。比如,文献称:

先生(丁全功)之行事,异乎常人,临难而不辞,遇困而独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粗衣单食,从不计较。先生常曰:“做今世而为后世,双全也。修后世而无今世,折本也。”先生的言行,不独为众生所钦羡,亦为道祖所器重,而默许以真传。……先生居京申冤,长达二年多月,除涉足于诉讼外,即致心思于五功,虔诚赞念,谨守常斋。先生于至难中求至美,于至苦中求至真,故得真主的厚偿,而达至人之境地,这就是先生被称呼“光阴”高品的由来。

对于马明仁,众教生尊称之曰“光阴”。于先生聪颖超人,慧眼独到,体高全端,英明见于五官,容光焕发,庄威充乎周身,体有异香,胸部生肉玑,状如念珠,奇异罕见。语言动静,毫里不存我见,喜怒无私,动定有节。先生学兼内外,品重至人,遭乱世而处非常,以不变应万变。

先生在京,虽涉足于诉讼,却以“五功”为怀,念在无时,不间于呼吸,礼在守中,而拜澈于“夜功”。先生之道,到此全矣,先生之品,于此定矣!

对于敏志道众教生尊称之曰“大钦差”。

先生性温和,资聪颖,智秉上德,学兼内外,常悦之下,不见其笑,极怒之中,不寓其暴,存诚执敬,克己容物,无私行,行必为公,无私求,求必为众,先生常以圣人的担待、威仪、廉洁三事来勖勉众生。然先生一身行径,早已具备了这种高贵的品德。先生当乱世,处于非常时期,以天赋之才能,应世难之浩劫,几遇挫折,终未能屈先生之身,夺先生之志,先生振中兴继往开来之大业,仍于世难中,应付裕如。……居京二年,除周旋于诉讼外,即致心力于拜功,终以一诚感主,无奇不显,无所不有,先生曾言曰:“北京之事大矣,化三年之功,犹不能道其万一,后之人,若能服膺至圣“登霄”事,当有所凭证,可以解虑。”……先生虽处牢监,祸迫眉睫,然而心游物外,顺主命而泰然,心向主以至诚,故无所不安,无处不乐。囚禁二年余,常与化隆乡老论经讲道,探讨《古兰经》、圣训精义,笑容自在,乐乎其中。

先生以“顺随”二字训诲教生,但先生却已达超乎人而守之、遵之,尽心力于斯矣!

在西道堂内部的文献表述中,这三任教长都有尊号,丁全功和马明仁都被称为“光阴”,敏志道被称为“大钦差”,这反映了西道堂内部对宗教领袖魅力、德行和宗教功修的肯定和赞誉。而且,从其内部文献的表述中,在德行上,这三任教长都是近乎全美的境界,都十分重视宗教功课,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实现宗教和道德上的完美。

这种具体实践似乎开始于马启西殉难之后。丁全功、马明仁和敏志道等人上京诉讼之时,经过两次喊冤,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便开始由告状转向宗教功干,从赞念、拜主、静修和长期闭斋等功课上,将这一冤案诉之于至尊、至大、唯一的安拉。从民国四年农历五月一日起,他们开始做起五功的细微功夫,主要功课是高声赞念则克勒,即清真言。其中最为艰巨的是长期闭斋,从全天闭斋到三天的斋戒,又从三日到一周开一次斋,这种闭斋功课自五月一日起,到七月二十日,才告一段落,整整八十七天。他们以这种闭斋的功课,饿其体,困其身,养性忍心,以至诚之心,求得安拉的感动和佑助。根据随同赴京伸冤的敏海峰的手抄本记载:

五月一日黎明,敏公(志道)立起高声朗诵虎土拜(主的晓谕词)。丁公(全功)命海峰取得店主的同意,打扫南房搬居,开始闭常斋,不复生火。五月二日,丁、敏、马三公和敏海峰、马英忠五人高声赞念则克勒,汗流浃背。五月七日,赞念则克勒,昼夜饭水未进口,海峰、英忠力竭精疲,三公始终如一,如是闭斋赞念达二十一天,从未间断。八月一日,马公晓谕大家开斋,时米面告罄,由海峰向店主借米少许,并命他燃锅水,马公亲手下米于锅中,并诵知感主恩,俄而饭熟,众饱尚余。八月二日,丁、马、敏三公着袍。备鲜果(假制)、茶点、过尔麦里(赞念),名曰赴主的宴会。八月十五日,三公备鲜果,赴天坛聚会大念则克勒,并以阿语互相交谈。八月十六日起,仍闭常斋,念则克勒。九月三日,通宵未眠,作斋课,名为炕征,征者,行斋之全功,以效穆圣之壕堑。九月八日,乃炕征最后一晚,丁公鸡鸣即起立,高念邦克(祝平安词),念毕后持杖,跃窗而出,马、敏二功随之而出,海峰、英忠出门追赶,先是三公齐集街头,辱骂当道,同声高呼:“昌明正学,靖除异端。天拿恶人,地要开口。”后又五人狂奔余街市,大闹总统府,直冲诉政厅,被卫兵将敏公捆绑于大树,公不屈,唯念清真言。九月九日早,三公又奔向诉政厅,被引入招待室,官府来人几次安慰,并说:“你们的案子,实在冤枉,当派员查办。”丁公回答:“马安良的钱多势大,买倒官门,我的冤案已决定不控于人世,已告知于上天了。”至晚,几十名军警,护送至原店,并在门口站岗,丁公不许,即使之回去。夜半丁公跃起赞念。声泪俱下,唯以至诚之心,知感真主。

这次诉讼中功修实践中,他们不仅仅只是遵行五功,而是大大增加了副功内容。这种功修,虽然是在失去地方和国家权力支持下,无助的表现。对于副功的重视,显然是苏非主义特征。像高声念则克勒,闭常斋、静修等,都有很强的苏非主义倾向。这不只在他们的行为中得到体现,在马明仁遗留的歌词中也有所表达。在诉讼失败的归途中,马明仁以民歌的调子,给前来迎接的教生谱述了几首歌词。过岷县分水岭时,教生丁正源等前来迎接,他命令丁正源歌一词,歌曰:

胡麻撒在鸟地里,我把性命靠给你,看你怎么料理呢?

马公对:

胡麻撒在川心上,三十三里都串上,串不上的也孽障(可怜)。

油籽开花黄如金,我说好话你不听,放过南水就是冰。

青山绿水人间多,难得清泉来解渴,认识原从心中来,看你自己怎么做?

千言万语道尽了,我把实心费够了,再拿实心没有了。

丁正源慷慨激昂地表示心意,歌道:

踏进菜籽地,哪怕穿黄衣,粉身碎骨也愿意。

马明仁回到道堂后,遗传道歌六首:

其一:西域源头注中原,四海黎民沾恩典。百恩时时在眼前,千古事情只一缘。

其二:我给好人把心宽,给他恶人莫言传。过一关又一关,烧炼还是头一件。烧炼里面又颠悬,颠悬过了受恩典。念真言,记心间,一步登天也不难。

其三:续续续,割不断,今后二世他当先。三仙商议除茅庐,实留顽童接灵伞。接续者,数尽还,立站里,念真言。阿丹立赞主,太阳出东边。

其四:厨房女儿莫闲站,打柴担水不算难。此地不许闲聊事,改过重新记真言。

其五:续续续,天下明,眼看到此要跟随。劝人更改行好事,改换世界已临近。

其六:续光光,续万千,继往开来后接先。金光普照暖大地,五族共和沾恩典。

这些歌词不仅道出马明仁注重五功的思想,也显示了在此基础之上,他对教门进一步开拓的抱负。

结合第二部分对马启西宗教理念来源的澄清,就其身后的历任教长行迹看来,都是一直秉承苏非主义的教仪。同时,在宗教领袖身上延续的道德传统,基本上体现在其道统上的传贤制度中。这种制度并不完全是依靠众人的推选,而教长的口唤也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如,“民国三年五月十九日,道祖殉难前夕,特遣先生(丁全功)往卓尼自置的仓科林,砍伐木料。道祖曾谕教生曰:‘我的古碗失了,我的古咂壶在仓科林。’”其后的马明仁和敏志道,在西道堂内部都是被认为是众人推选的。而关于现任教长的继任,在目前的口传中,被认为是1958年敏志道老人家归真时转交的。可见,在宗教领袖继承上,西道堂并不是单纯推行民主推选制度。在历史上,民主推选和老人家的口唤都曾经是继任的依据。可是,一旦新领袖的产生,在教生面前就会具有相应的权威和尊严,并获得大家的尊重和顺从。就我在田野中接触的口传内容看,现任教长显然得到教生极大的尊重和敬畏。

(二)社会实践传统的延续

当然,从西道堂的历史发展看,历任教长的能力和魅力不仅仅体现对宗教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在社会实践中,还有对传统的延续和开拓。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这给西道堂教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也同时加强其内部的凝聚力,以及使西道堂在逆境中,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

马启西初创西道堂时,曾经将教生捐献的财物集中起来,发展藏汉之间的贸易,并发展农业、林业等。其后,丁全功主要是继承马启西的发展思路和实践。但是,由于丁全功遇难,振兴西道堂的任务,就留给了后继任者马明仁和敏志道。

丁全功罹难后,马明仁正式接任教长,开始重振教务,发展经济,兴办教育,修建清真西大寺,扭转濒临危亡的局面,逐步走向振兴繁荣之路。三十年来,他不但使道祖创建的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而且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在任三十年间,是西道堂走向兴旺发展的时期。

对于西道堂的发展来说,马明仁的功绩集中在五个方面。首先是发展具有规模的集体经济。1919年以来,他着手重振农、牧业等各项经济实业。为了积累必不可少的资本,首先抽调了一批务农人员转入到商业活动中。

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展扩建的商队共计有14个,驮牛达到一千余头,骑马一百多匹,拥有资金约达银元十余万,分别涉足到四川的阿坝、色儿他、甘孜、康定;青海的玉树、果洛、吉儿甸、同德、三哦罗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等地区。淤这些商队扩建后,西道堂的坐商共计十五个,总计固定流动资金值银元20余万元。

于除了以上行商和坐商外,还有与外界集资合营的生意,如与本地区汉民所开的万镒恒、陕西的恒顺昌、山西的永德全等商号,以及和北京的尹哲臣联营开商号,其联营生意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民国十八年地方事变前,西道堂的经济发展,已逐步雄厚,资金总额已达银元200余万。

盂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又增加了张家口商栈一处。行商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了7个商队。连原有的商队,共有20个商队,总共有驮牛1700多头,骑马200余匹,流动资金达银元16万余。当时扩充的骆驼60峰,专往绥远、包头等处经商。截至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马明仁教长去世时,西道堂的商业,仍持续发展,拥有雄厚实力。1938年,西北日报记者王恰民来临潭时,为西道堂商号以“临潭天兴隆号”六字冠首写下了一副对联:“临门万里齐天寿,潭水千秋永注财,天马云龙开骏业,兴邦裕国展宏图,隆吞燕赵齐秦富,号召东西南北人。”由这副对联,可以想见当时西道堂经济之兴旺发达。

马明仁去世前,西道堂已经建立了十三个乡庄,淤农业人口大约有700多人。耕地7711.82亩,其土地来源,主要是教生原有的祖业加入集体生活后划归集体的。各农庄农作物的收入,除了每年留足本农庄供给外,剩余收入悉数归西道堂总体经济核算,各个农庄每年不足的口粮,亦由西道堂总收入中供应,各个农庄在财务方面的开支,均从西道堂掌管经济的总经理手中领取。

随着商业的发展,牛的需要也逐年增加,因此,它开始发展畜牧业,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但由于缺乏草山,牧业发展有困难,只得通过关系,付出了一定代价后,在夏河的买务,碌曲的拉仁关和卓尼的什路,建立了三个牧场。

马启西建立西道堂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即购置了仓科林一处,其后,马明仁时期,林盘增加到十三处,总面积约数万顷于,另有小型林场三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兰州开设西北木厂一处,在临洮设有分站。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西道堂在根据集体生活的需要,开创了多种经济渠道。如水磨十五盘(包括各个乡庄水磨)、油坊六座(包括各个乡农庄水磨)、砖瓦窑两处(在旧城),设醋房、粉坊各一处。手工业上,有皮匠行业、木工行业、缝纫行业。此时期,西道堂发展出了颇具规模的经济,其中包括农、林、牧、商等各业并重,使其成长为地方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次,其经济之所以有如此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马明仁建立和完善了集体生活形式。最初基于经济基础薄弱,马明仁就将教生集中到道堂之中,过供给制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完善了集体分工合作的劳动制度。这种集体生活并非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发挥了每一个教生的力量,提高集体经济的增长。再者,发展新式教育也是马明仁时期的重要开拓。第四,缔结友好的民族关系是马明仁时期奠定的基础。第五,就是宣传西道堂宗旨和实践。这三点,在上一部分中已经作了叙述,这里就简单提及一下。

马明仁归真后,教权转交给和其一起创业的敏志道。由于时逢国家权力的更替,导致了他无法在经济上进一步开拓。而且,由于政治上一度接受青海马步芳挟制,致使在1958年,被政府定为“反革命巢穴”,使马明仁完善的集体生活形式,遭到无法恢复的破坏。

敏志道归真20年后,作为第五任教长,敏生光开始了复兴事业。在很多方面,他依然延续马明仁时期的传统,并根据现有的历史条件,在以前的基础上,为集体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出更为广泛的社会空间。由于原来教生分属的各个地区的集体生活均被打破,原来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但是,1980年以后,特别是在临潭农村各地,广泛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敏教长号召教生,或者走出家门,从事劳务副业;或者走南闯北,搞长途贩运;或者下乡串户,当小货郎;或者在镇上摆摊设点,以努力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他们依照前人建立的经营模式,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原则,从零星贩运到定点开店,从雇车租车到购车营运,使经营活动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在调查中,一个西道堂教生说:“邓小平上台后,给西道堂平反,但是,因为临潭农业基础差,如果光靠农业,是难以维持生活。于是,鉴于历史上西道堂依靠和藏族之间的贸易,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敏教长在西大寺讲卧尔兹时,就鼓励大家发展商品经济,同时,也告诫大家,不允许贩毒或其他违背国家法律的事情。目前,它已在本省的临潭、合作、兰州、陇西、武威,西藏的拉萨、昌都、亚东,四川的阿坝、甘孜,青海的格尔木、玉树等20多个地方,设立了30多个网点,经营民族用品及日用百货等。

而且,西道堂还组建了汽车队,现有东风卡车60多辆,除为散布各地的西道堂商店运输货物外,还承揽本县及外地的运输业务,运输任务应接不暇,车队天天满载,长年奔驰于甘川青藏的公路上,每年向国家上缴税金达60多万元。据临潭有关领导讲,临潭是一个尚未脱贫的县,按照新的标准,贫困户当然也不少,但当地西道堂教生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临潭富裕户中,西道堂教生占的比重较大。淤10年前,大约80豫以上西道堂教生的家庭在贫困线下,而现在,已经有96豫以上的贫困户脱贫,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富裕户有了可观的积蓄,建造了颇为气派的楼房,购置了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有的家庭居家装修豪华,几无城乡之别。而今,部分教生开始奔向小康目标,每当谈起这些崭新的变化,教生都说:“这与敏阿訇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在敏教长的主持领导下,西道堂的经济增长很快。其中,一部分收入也被用来大力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开办幼儿园、医院、救济贫困户等。针对临潭县医疗条件比较差,各族群众看病难的状况,敏教长还创办了一所民办医院——西道堂红新月医院,并不定期地邀请省内著名医学专家到临潭巡回医疗。这所医院自1994年5月开诊以来,为一些困难人家的病人就诊提供了方便,缓解了临潭回、汉、藏等民族农牧民看病难的状况,社会反响较好。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西道堂和藏族友好关系,依然得到维系。回、藏民族同胞组成的家庭,呈现出和睦温馨的气氛。历史上,回、藏贸易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成为其教生经济发展的基础。1993年4月,藏传佛教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视察后,对敏教长说:“我们藏传佛教寺院应该学习你们的理财经验。”敏教长表示:“我们回、汉、藏生活在一块土地上,民族关系友好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前提,各民族安居乐业,才能够发展本民族的经济,因此,我们要尽力维护民族团结,不分民族,不分疆域,共同振兴民族经济。”淤此外,今日的西道堂,也十分重视和其他门宦之间关系的协调。对其他伊斯兰教门宦,只要有困难,也会得到西道堂的真心帮助。于积极参政议政,也是对马明仁时期追求民族国家认同的延续,不过,经过现任敏教长的努力,发展势头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他是第七、第八届甘肃省政协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常委和临潭县政协副主席。在参政、议政时,他积极提出提案和建议,及时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受到省上和州上有关部门的重视。1997年2月中旬,省政协召开七届五次会议期间,他撰写了题为《爱国爱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的提案,提出:

宗教界人士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更应加大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力度,从自我着手,联系和教育群众,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力尽责。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为我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宗教界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方能在自己影响到的范围内去倡导,去影响群众,主动地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睦,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为创造一个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坚持“四个维护”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发挥宗教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进步作用。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党和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大家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制定和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广大信教群众的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合法权益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坚持走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在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搞好正常的宗教生活的同时,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民族宗教关系时,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发展优良道德传统,创建精神文明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坚持“四个维护”,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其较为具体的内容。目前,讲适应宗教活动就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必须按照国家方针政策办事,有违法的事我不要办。要引导信教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抵制清除精神垃圾,净化社会空气,努力建设,使自己的家乡成为富裕稳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今后的两个文明建设中,我们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和女童上学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兴办一些女子小学及女子中学,促进女子教育的程度。

这一提案,不仅引起与会委员的共鸣,而且也受到了省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敏教长将西道堂和知识界的交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他不仅和国内宗教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友谊,也一度将他们集中邀请到临潭,参观西道堂的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在交流的面上,他比其他教长都要广泛;在交流的程度上,要比其他教长更加深入。

从历任教长的社会实践中,可以看出西道堂正视现实,注重实践的基本特点。这体现在历任教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追求,重视发展文化教育、重视民族和教派之间关系的协调、重视集体形象的塑造以及积极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交流上。不论是马启西、马明仁,还是敏生光,都是在比较艰难的条件下,引领西道堂发展的。尤其,从马明仁到敏生光,他们在实践上基本延续相同的路径。甚至,敏生光时期,在地方社会中,他为西道堂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具有超越性的进展。从马明仁到敏生光的发展,都体现出了马启西的“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的和平复教思想。这思想既包括延续既定的宗教传统,也包括社会实践中的传统。

(三)教长崇拜和拱北修建

既往研究揭示出,教长传承上,西道堂有传贤不传子的传统,这似乎意味着它是没有教长崇拜的。可是,就我在田野中所见所闻,现在的它并非没有教长崇拜,也就是说,并不像马通先生称之为的“汉学派”,西道堂是有很多苏非主义门宦色彩的,仅仅在和宗教领袖有关的很多方面,都有苏非主义教派的特色。

比如,教长的称呼,西北苏非主义教派中,教长一般被尊称为“老人家”,而目前,西道堂中,对敏教长也是这么称呼的,不过,因为他已是朝觐回来的哈吉,所有一般称之为“哈吉老人家”。可和其他门宦不同的是,教下见哈吉老人家,一般是不用行跪拜礼的。但是,见老人家可能会奉献海地耶。

在马启西的90周年忌辰上,我曾经看到很多孩子欢快地围着敏教长,有的还从手中拿出海地耶,塞到教长手中,教长微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亲切地拉着他们一起走。后来,西道堂红新月幼儿园的敏院长告诉我:“人们要是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人家,这次遇见是十分高兴的事情。下海地耶,是表示一下心意,否则自己内心中不好受。不过,哈吉接受了海地耶后,很快就会施舍给穷人和需要读书的孩子。”敏院长的说法,让我意识到敏教长接受的海地耶,是不能被视为没有灵魂和情感的货币,在这里货币已经不是纯粹的经济意义上的了,它是人们对老人家的一种尊敬,也是遇见教长时,喜悦之情的表达。在中国西北回族苏非的教仪中,这被认为是教生的一种功德,称为“遇爷”。对于苏非派的教生来说,遇爷是比较吉祥的事情,当然也就比较高兴。毕竟,老人家一般都是具有卧里的神圣品级的人,不是常人。

类似对于现任教长敬重,在以上一些关于老人家的德行和功修的表述中,已经有初步的反映。如果你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你就会有更深的体味。当你进入西道堂人家的厅堂,你会看见,在中堂的墙上,往往会悬挂有敏教长的照片。在好几个家庭中,我还看到敏教长手书的中堂对联。这些对联,多是敏教长早年在西大寺主持教务时写就的。据说,当时教长写得很多,有一些是被教生请走的,有的是因为参与集体性宗教和社会活动后,敏教长赠送的。但是,拿回家之后,往往都是悬挂在中堂里。日常生活中的教长崇拜,还在礼拜中也有表现。在西大寺一次主麻中,当敏教长上殿时,几乎所有跪着的教生,都回首瞻仰敏教长的身形,一直目送他到最前排。

除了日常生活中对教长的敬重之外,在很多事务上,教长都是有相应的权威的。从历史上看,西道堂内部规定:

教长,本道堂掌教人,不能以教长子孙世袭或相授,由全体教民推选贤能者继续服务本堂一切宗教事业。教长职权,教长领导本堂全体教民,遵守国家法律,以尽国民之义务;遵守本堂宗教宗旨,领导全体教民,掌理本堂一切的社会事业。

这是西道堂内部文献中表述的组织原则。1939年,有的学者认为:“该派教民,对教长特别敬服,而教长也有无上的权威,对教下可以决定一切。不但婚姻嫁娶,大小诉讼,都听从教长的命令,就是生命财产都不为私人所有。”

该学者虽然看到其内部

教长的权威,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稍许的夸大。但今天,在西道堂中,教长的权威依然还是受到大家的敬重和遵从的。

在调查时,由于我先行拜谒了敏生光教长,后来又有敏承喜接待和安排,所以,在临潭时,很多人对我说:“你是哈吉老人家的客人,把你招待好了,就会得到老人家的喜悦。因为敏教长在一次卧尔兹中讲到:‘你们对待我的客人,就向对待我一样,你们把我的客人照顾好,胜过招待我百倍。’所以,以后来客,都是会得到很好的招待了。”

对于教下生活中大事,一般可能需要和教长老人家汇报。木工马师说:“5年前,我将自己家的房子卖了6万元,投资5万,买了打印、复印的机器。哈吉回来后,我就和哈吉说了,哈吉听了,大吃一惊。后来,哈吉看了手边的报纸就说:‘很好’。当时,县上只有一家打印室,刚开头二十天,我根本没有生意,很是苦恼。接着,正好赶上‘三讲’开始,县政府文件较多,我女儿打字速度又快又准,就这么做下了,慢慢就好了。”

在寺管会的组织和管理上,教长是有一定权威的。伙房组长曾经说:“我是寺管会新的成员,是由哈吉批的,我们寺管会成员资格主要由县里和哈吉批,由县里批,比较容易,由哈吉批,就比较难。”这次大型尔麦里的组织中,由于哈吉老人家远在兰州,因此,寺管会一般是临潭城关开会,提议通过后,以传真发给哈吉,如果哈吉同意,那就可行,如果哈吉不通过,那就万万不能做。不过,哈吉老人家一般也会相应地尊重大家的意见。对此,来自临夏的一个西道堂人说:“各个地方是没有堂管的,只有寺管,兰州例外,因为兰州没有清真寺,所以就成立了一个堂管会。老人家和地方寺管的关系上,各地的寺管由地方民主选出之后,报给老人家知道,并请老人家裁定,一般老人家比较尊重大家的意见,因为老人家不可能直接管理很多的事务,所以,在堂管与寺管之上,特别重视人才的选用。”由此可知,今日西道堂集体认同中,教长的权威和地位比较受到重视。

相对于对现任教长敬重和遵从,这种崇拜更加集中体现在对拱北的崇拜上。拱北一词,系阿拉伯语Qubbah的音译,也译作“滚白”“拱伯”,原意为拱形建筑或圆顶建筑。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拱北是传教“先贤”、苏非派始传人、依禅首领以及门宦的道祖、老人家、教长的陵墓。在西北回族地区,拱北一般在为筛海及其他重要人物谢世之后,教生们为其修建的较为壮观的坟墓,同时包括在坟墓之上起造的拱形建筑物(或者其他的形制的建筑物)。淤也就是说,在中国西北回族社会中,拱北并非只指比较有影响的宗教人士之坟墓,甚至包括有更大规模的墓园。

在西北回族伊斯兰教的苏非派门宦中,拱北是比较普遍的建筑,它作为对门宦老人家的崇拜和纪念场所而存在的。在教生的心目中,拱北类似一个朝圣的地方。作为教生,一般一年之内至少要上一次拱北。

马忠维先生说:“外界有人说,西道堂没有拱北,那是不对的,我们有自己的拱北,不过,我们的拱北不像别的教派那么奢华,我们的拱北比较简陋。”西道堂的拱北,建立在西大寺背后的西凤山上。出了西大寺大殿,向右拐,沿着台阶上行就是西道堂的拱北。它安置在两个阶梯的山腰平台上,其中有前四任教长的拱北。外观上,它们比较简陋,不像其他门宦有附属建筑。西道堂的拱北比较简陋,只是简单用砖石围了一个墓园,走上第一阶,有两个拱北,是马明仁和敏志道的,往上走就是马启西和丁全功的拱北。在外形上,几个拱北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南北向圆长形的坟堆,远远看去,就像半个鸭蛋扣在地面上。在拱北表面上,还覆盖着写有经文的被单,这些丝绸的经单,都是教生来拜谒拱北时献出来的。因为没有豪华的建筑,也没有浓重的装饰,所以乍一看,不仅是简陋,主要是显得比较凄凉、静寂。

西道堂现在的拱北,建立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整个墓园都还比较新。此前,西道堂似乎并没有拱北。因为在历史中,作为一个新的教门,其教生并不像其他门宦那样,十分重视拱北的崇拜。

拱北的兴建,反映了其在宗教仪轨上,对西北地区苏非派门宦的圣徒崇拜的认同、接受和实践,也是在西北社会中,彰显其集体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马忠维先生的话中,外界在评说西道堂没有拱北时,可能是指它不是一个伊斯兰教教门。因此,如果要是获得宗教教派的身份和神圣性,拱北的建立,就足以证明它不是单纯的经济社团,而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团体。

敏生元给我介绍拱北时,不仅介绍每一个教长的贤能和事迹,还说了拱北建立的前后经过。要是你赶在晨礼之后,随着大家一起上拱北,那样,你还会感受到拱北在日常仪式中的重要地位。斋月里的几个早晨,我赶到西大寺,和大家一起礼邦达(晨礼),结束之后,大家都以急速的步伐,匆匆而有序地上拱北。到拱北上香,念索勒,念古兰经,以及接杜哇。

一天早晨,天空还有些灰蒙蒙的,天色没有完全亮,敏先生带我一起上拱北。我俩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匆忙,而是走在大家的后面。在上台阶时,他递给我一束香,慢慢从口袋中摸出打火机,我们凑在一起点香。走完台阶的一个回旋,来到第一层拱北的地面上,不论先后,所有人在踏完最后一个台阶时,先要接一个杜哇,接着径直到拱北前,跪下上香,香上好后,接一个杜哇,接着起身上更高一层的拱北。人流随着台阶在盘旋中升高,来到第二层拱北的地面上,也是先接一个杜哇,然后上香、接杜哇。和刚才不同的是,这次上香后,每个人从拱北退回,在空地上随意找一个地方跪下,听阿訇念经。我们上来时,空地上已经跪满了人,穿过跪着的人们,我俩到拱北前上香,然后退后,找了一个地方跪下。此时,阿訇们各自手执一本《古兰经》,开始念经了,声音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人们有的在各自位置上倾听,有的在独自低声念索勒。同时,有几个人在人群中穿行,他们在给跪着的众人下海底耶。敏先生说:“这些人一般是家中有事情,要请阿訇给念一下,在举意后,和阿訇商量一下,就在早晨上拱北时,就念了。”

念经时,阿訇都是面向(北方)拱北跪着的,因此,外界传说:“西道堂跪拜教长的坟墓。”但西道堂人有自己的说法,马忠维先生说:“我们不是跪拜教长,我们是在念古兰经,古兰经是天经,是真主的语言,所以,我们念经的时候,要跪着念,以表示对真主的忠诚。”在念经过程中,举意的人,要从前到后,给念经的人下海底耶,在场的人一般都有一份,我也有一份。举意的情形,有的是祈求出门的平安,有的是纪念亡人。临潭十一月的天气特别寒冷,虽然带上了护膝,但是还是可以感到地下逼人的寒气,毕竟,我们跪在凝结着霜花的枯草上。

大家告诉我,像这样的上拱北,几乎每天早晨都有,也就是说,晨礼后上拱北,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例行了。由于清真寺和拱北位置临近,给城关的西道堂人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也将拜谒拱北的行为日常生活化了。如果去清真寺礼邦达,必定就会和上拱北联系在一起。不过,有时有的人家因为新近亡了人,那么他们家男人,就会请阿訇一起去走自己家的坟墓。

城关及其附近卓洛的西道堂人,一般可以经常上拱北,而外地的西道堂人,要频繁上拱北是不现实的。不过,一般每一个西道堂人,至少一年要上一次拱北,起码在每年马启西道祖忌辰时,教生们都会在尔麦里中,拜谒拱北和上香。此外,平时要是家中有什么大事,也会来到拱北上拜谒。当然,在一年之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性集体上拱北,就是马启西忌辰的日子——农历五月十九日。

当然,如果将西道堂拱北的修建,视为西北回族宗教传统的历史延续,那么,这种行动应是一种深藏于传统中的无意识,也是他们在长久宗教实践中的积累和叠加。这种实践则是立足于地方社会特征之中的,作为一个新兴的教门,除了其他民族中发展教生之外,那就只能从其他教派中吸收新的成员。在吸收的新成员中,有很多人是来自其他苏非派门宦,在加入西道堂后,未必能完全摆脱以往旧有习惯。再者,在宗教领袖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马启西本人原本就很重视对苏非派教义和仪轨的继承。西道堂之有拱北,其很多仪式和其他苏非派门宦的一样,比如拜谒拱北、上香,几乎都一样。

拱北的建立,也是一个教派集体认同延续,必须赖以依附的实物建筑。西道堂的拱北比较集中,它的存在,显示了一个教派道统延续的谱系,凝聚了一个教派的集体记忆。同时,也可以说,拱北也是一个宗教群体集体记忆的符号。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伊斯兰教史上,早期尚未修建拱北的记录,但是,自从什叶派人狂热崇信先知及其后裔,并在先知的孙子侯塞因被政敌杀害后,信徒在卡尔巴拉其遇害之地,为其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奉为圣地和圣墓,加以朝拜。11世纪时,神秘主义苏非派广泛兴起后,则更加强化这种倾向。许多著名的苏非主义积极宣传、提倡陵墓崇拜,此后,在伊斯兰教世界中,这便成为一种较为广泛流行的现象。随着苏非主义传入新疆,这种风气一并带入,不过,在新疆,不是被称为拱北,而是称“马扎”或“马扎拉提”,简称为“麻扎”,意味贵人之墓、先哲陵寝或祖宗墓园。新疆比较著名的较具规模的大型麻扎就有400多处,无名的小麻扎更是比比皆是。南疆的麻扎尤其多。20世纪50年代,和田地区的大小麻扎有2100多处,阿什图县有900多处。淤这些拱北的存在,显然是苏非派圣徒崇拜的表现。因此,从较远的历史来,西道堂拱北文化秉承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是新疆苏非派圣徒崇拜的东移,从近的来说,则是对西北回族苏非派门宦传统的继承。

对于宗教性族群来说,其最初的建立,多是在始创人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其后继者,不仅会延续始创者的基本信念,在某些方面,也会秉承始创人特殊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不仅是一个引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更是一个群体对外互动中的象征符号。从西道堂教生的口传看,引领者的魅力不啻为一种神圣的精神。作为精神领袖,每位引领者是重大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作为政治经济的总管,他领导着一个管理层,并对教生们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引领下的管理层,制定出各种对内和对外的政策,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对集体的发展目标做出具体的规划,并在具体实施时,充分动员教生的积极性,去实现群体发展的目标。

作为一个族群的象征,每位引领者也是群体对外交往的象征符号。而且,教长还是精神领袖,是所有教生宗教生活的楷模,在教生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历史中,西道堂经历了马启西、丁全功、马明仁、敏志道,一直到现任的敏教长,他们都在其成员的心目中有非凡的位置。这说明,在集体认同中,宗教领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要理解西道堂人对教长的崇拜,那就应该了解一件事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和政的白阿訇皈依马启西后,给大家讲卧尔兹时,告诫教生:“紧跟明师,要时时谨慎,勿怠慢,勿疏忽,特别是马前马后的追随者和左邻右舍的人,容易受伤,应当时刻检点。”还说:“一得永得,一失永失,怎能不防。”淤这一提法,显然是对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教团制接受的结果。

作为集体认同的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宗教领袖个人的魅力和功修,以及其在社会实践领域中才能的发挥,确立了其在群体宗教精神和道德谱系中的位置。同时,教长崇拜确立宗教领袖在世俗领域中组织集体、实现集体目标的权力和地位,这使群体成员达到了团结一致的行动倾向,从而强化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作为族群道德和精神的谱系,宗教领袖是依照时间纵向延续的。除此之外,西道堂还有一套内部的组织体系,它具体化为族群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族群身份的维系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