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6247900000090

第90章 浩然正气的文天祥

英雄是一种人格,英雄是一种行为,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屈不挠,也不因为当权者怯懦、无能而怨天尤人,这就是文天祥的气节和英雄壮举之所在。诚如《易经》所说:“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名臣令人钦佩,英雄的名臣令人敬佩。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县)人,20岁中状元,曾任南宋右丞相等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又是大考之年,文天祥陪同文璧到临安应试,被朝廷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文璧也在这一年考中进士。就在这时,蒙古贵族加紧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蒙古大汗率军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廷乱成一团。宦官董宋臣时为宋理宗之宠臣,极力主张迁都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以躲避敌人,并准备从海路逃跑。对于此迁都的主张,许多大臣因摄于董宋臣的淫威,竟不敢反对。值此国家面临倾覆之际,留居临安尚未赴任的文天祥,于同年十一月上书理宗,慷慨陈词,要求斩董宋臣以坚定大家抗敌的意志,并提出许多御敌之策,充分显示了他为挽救国家危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高尚品质。

元朝对南宋的战争,原属封建统一战争。由于蒙古贵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因而激起南宋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抗击蒙古贵族,成为南宋爱国将士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德柘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在赣州接到“勤王”诏书,随即传檄诸路,招兵买马,筹备粮饷,准备入卫京师。他还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在短短几个月里,他就募了义兵一二万人奔赴临安。临行前,有友人劝他说:“元兵分三路长驱深入,足下以万余乌合之众前往迎敌,无异于驱群羊去斗猛虎!”文天祥回答说:“我未尝不知此行的后果,但国家养育臣民300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这是我深以为憾的。我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能因此闻风而起。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功业可成。倘能如此,则国家也许还能保存。”

同年八月二十六日,文天祥率领义军,冲破投降派的重重阻挠,到达临安,被任命为平江府(治今苏州)知府。十月,起程赴任。十一月,元军分三路进攻临安,临安的门户独松关危在旦夕。朝廷命文天祥弃平江前往援助。文天祥的援军未到,独松关即已失守。严江在文天祥离开三天后,也陷入敌手。伯颜下令屠城,平江上万人被杀,仅有七人伏桥坎下幸免于难。事已如此,文天祥只好率军返回临安。独松关、平江失守,临安危如累卵,非战即降。左丞相留梦炎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弃官逃跑,谢太后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南宋朝廷此时已陷于极度混乱之中。朝廷任命文天祥签书枢密院事,接着又要他兼任临安府尹。文天祥与另一抗战派将领张世杰再三恳求把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迁走,然后率军与敌背水一战,但却遭到右丞相陈宜中等人的无理拒绝。

次年一月十八日,伯颜率军到达离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形势万分紧迫。朝廷派遣赵吉甫、贾余庆献上传国玉玺和恭帝的降表,向伯颜请降。表中赵显已削去帝号,自称“国主”,并“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现有州郡,悉上圣朝”,把土地也献给了元朝。伯颜接受了降表,要陈宜中来营接洽投降事宜。陈宜中怕被元军扣留,私自逃往温州。张世杰不愿投降,率兵扬帆入海,退守福州。为了避免元军把宋朝宗室一网打尽,谢太后封赵显的弟弟赵是为益王,判福州,又封赵昌为广王,判泉州,由苏刘义护送出走婺州。

陈宜中逃走以后,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主持国事。群臣共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为了了解敌情,“归而求救国之策”,文天祥不顾个人安危,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于元月二十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与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出使元军,与伯颜谈判。

见到伯颜,文天祥从容说道:“讲和一事,乃前任宰相经办,我一概不知。现在,皇上让我担任丞相,我还没有就任,先来与你们谈判。”一开始就表明了他并非投降、求和而来。接着,文天祥大义凛然地指出:“你们前后几次与我朝订约,但多背信弃义。今两国丞相既亲定盟好,你们理应先退兵平江或嘉兴,把和议情况奏闻北朝,北朝诏令下来后再作续议。”“你们如能依我所说的,双方讲和,不失为上策。如果执意要灭亡我朝,则现在浙、淮、闽、广的大片土地,仍为我有,究竟谁胜谁负,未可逆料,兵连祸结,必自此始。”当伯颜以死相威胁时,文天祥毫无惧色地说道:“我是宋朝状元宰相,只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之刑,非我所惧。”元军将领听后,相顾动色,称赞文天祥为大丈夫。

文天祥慷慨抗争,使敌人理屈词穷。伯颜把文天祥扣留起来,派遣南宋降将程鹏飞与宋使吴坚、贾余庆、谢堂等返回临安,面见谢太后。在元军的威逼下,谢太后任命贾余庆为右丞相,奉表投降。文天祥在元营中见到贾余庆,得知投降已成事实,怒不可遏,大骂贾余庆等人卖国求荣,并斥责伯颜不讲信义。伯颜恼羞成怒,于德柘二年二月把文天祥押往大都(今北京市)。船过镇江时,在群众的帮助下,经过周密计划,文天祥星夜逃跑,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后又辗转飘零,经通州(今江苏南通),再乘船从海路南下,途经台州,又由陆路抵温州。

同年七月,文天祥前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招募军队,筹集粮饷,得到各地爱国志士及广大群众的支持,一时声势复振。为了抗击元军对闽、广地区的猖狂进攻,文天祥率军转战各地,历尽艰辛。

面对危局,文天祥无所畏惧,他矢志报国,辛苦经营。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军陷汀州,文天祥移驻漳州龙岩县(今福建龙岩)。他利用当时元朝内部发生叛乱,忽必烈抽兵回朝平定叛乱之机,积极筹划召集各路军马,攻取江西。同年五月,文天祥率军向江西推进,进入会昌,得到江西人民的大力支持,连战皆捷,先后攻克雩都(今江西于都)、兴国,还收复了赣州和吉州的许多属县。文天祥宣布移督府于兴国,亲驻该地指挥战事。同一时期,张镇孙收复广州,张世杰收复潮州。各地抗元力量,也纷纷起兵,攻占城池,并与文天祥相互联系。文天祥的号令可直达江淮地区,一时出现了抗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

正当文天祥筹划以潮、惠为基地出兵收复附近失地之时,元朝加紧了对南宋的进攻。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副都元帅李恒率军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水路直指崖宋朝廷,陆路则进攻潮阳文天祥部。文天祥得报,一面奏报朝廷,一面率军向海丰转移,准备退至南岭山中固守。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守军在海丰北面的坡岭午餐时,遭到元军袭击,文天洋不幸被俘。这时他立即吞服了事先准备好的冰片,想自杀殉国,谁知药力失效,竟不能死。张弘范百般诱降,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祥兴二年正月六日,张弘范率水军进攻崖山,文天祥被押解随行。十二日,船过零丁洋,文天祥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过零丁洋》七律一首。诗云:

辛苦遭逢起一经,于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日,船抵崖山。张弘范派人叫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坚决拒绝,将所作《过零丁洋》诗交给来者,表白自己的志向。文天祥用文学家的智慧回应了元军的劝降,其铮铮铁骨,跃然纸上,浩然正气,流芳千古。

忽必烈再次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回答说:“我是宋朝的宰相,岂能事二姓?我所希望的就是一死报国。”忽必烈见劝降屡遭失败,遂下令杀害文天祥。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文天祥的大智大勇、浩然正气,使之成为了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