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6247900000088

第88章 魏徵指责唐太宗不能善始善终

魏徵从10个方面直谏唐太宗,这就是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这篇奏疏,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生平深入理解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直指唐太宗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其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四月,暴发了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的叛乱。阿史那是突厥族的姓,结社率是突厥首领突利可汗的弟弟。他随其兄入朝来到长安,就留下来任职。由于长时间没有升官加俸,心中怨恨不满。这一年,太宗行幸九成宫,结社率担任宿卫,想乘机作乱,最后事败被杀。

不久,在云阳(今陕西三原附近)又发生了石头燃烧的怪事。同时,从上年冬天到次年五月,天旱无雨。这些天灾人祸,在天命和迷信观念盛行的古代,皆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因为君主德行有失,招致上天震怒,降灾以示警告。太宗因此下诏,要求五品以上官员上书商议国政。

魏徵在这次的奏文中,从10个方面指出太宗未能够善始善终的缺点,言辞激切,忠君忧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臣事奉陛下已有十多年,陛下曾表示要守仁义之道,俭约朴素。言犹在耳,臣时刻不敢忘怀。但近年以来,陛下却日渐显出不能善始善终的苗头。臣今谨向陛下分别陈述,期望能有万分之一的帮助。

贞观初年,陛下不烦扰百姓,不追求享乐,教化远及国外。现在却遣使求良马于万里之外,访求珍宝于四方。昔日汉文帝谢绝千里马,晋武帝焚毁雉头裘。陛下平日常说,要与远古的尧舜相比。而现在的作为,已在汉文帝和晋武帝之下了。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一。

从前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曰:‘要谨慎啊!治理百姓就如同用烂缰绳驾驭着六匹马。’子贡说:‘何必要那样害怕呢?’孔子回答:‘不按道义去引导,百姓就会成为仇敌,怎么能不害怕!’贞观初年,陛下爱护百姓如同子女,不随便兴动土木。如今却放纵奢侈,总想动用民力,还说是‘百姓无事,容易养成骄惰习气,只有多服劳役,才容易听从使唤。’从古至今,没有由于百姓安乐而国家灭亡的,哪有预防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多服劳役的呢!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二。

贞观初年,陛下率先刻苦,务使有利于百姓。近年却放纵嗜欲,劳烦百姓,虽然体恤百姓的话还挂在口边,但自身享乐却舍弃不下。肆意营建,总说‘不这样于朕与便’。以作臣子的常情来说,谁敢与陛下争论!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三。

贞观初年,陛下能够亲君子而远小人。近来却是对小人轻慢而亲热,对君子只在礼貌上表示尊重。尊重君子,实际上是敬而远之;轻慢小人,实际上是喜爱亲近。远避就看不到优点,亲近则看不到缺点。看不到优点,无需人来离间就疏远了;看不到缺点,自然就会亲昵起来。亲小人而远君子,要想天下太平,这是未曾听说过的。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四。

贞观初年,陛下不爱珍玩,不做无益之事。如今却是稀罕的宝物纷纷有人贡入,享乐的用品不断制做出来。为君奢侈糜费却希望臣民朴素无华,无节制地役使民力却希望农业振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五。

贞观初年,陛下求贤若渴,凡是贤明者荐举的人才,就相信任用,惟恐遗漏了人才。如今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得到诸多贤明者举荐而任用的人,有一个人说坏话就弃而不问。就连任用多年一直信任的人,也因一旦怀疑就予以斥退。识人要看其平素行为,察事要观已成的形迹。一个人非议之言,未必可信,人的一贯行为不会突然改变。陛下不究根本,就定褒贬,致使佞悻谗言者得志,坚守道义者遭到疏远。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六。

贞观初年,陛下处高位居深官,不好游猎。近年以来,意志松懈,让远方四夷进贡鹰犬,早出晚归骑马巡游以为快乐。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变故,恐怕就来不及解救。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七。

贞观初年,陛下以礼优待臣下,因此下情能得到上达。如今外臣奏事,难得见到陛下之面。有时借臣下的某些缺点,就追问他们的细小过失。这样,臣下即使有忠诚之心,也无从倾心吐露。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八。

贞观初年,陛下讲治国之道孜孜不倦,常担心有所不周。近年来仗着功成业就,自负骄傲,放纵欲望,无故劳师动众,问罪四夷。亲近之臣顺承旨意,不肯谏劝;被疏远者惧怕圣威,不敢进言。长此以往,危害不小啊!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九。

贞观初年,霜旱之灾不断,京城百姓迁往关外,几年之间,百姓扶老携幼往来迁移,却始终没有一户逃亡。这是陛下怜惜关怀,抚恤有加,所以百姓遭灾受难也无二心。近来却是劳役烦扰,百姓疲困不堪,关中受害尤甚。杂匠服役期满,仍然留雇不放。兵卒轮流宿卫京城,又被驱使做别的事情。频繁地从四方采办货物,运输的驿夫往来于途络绎不绝。万一年成不好,百姓之心恐怕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安然稳定。这是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十。

“天下祸福没有定数,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不祥之兆就不会出现。如今旱灾遍及四方,叛乱之事就在陛下身边出现,这是上天所示的警告,正是陛下应该惊惕,继续努力求治的时候。千载难逢的机遇,错过了就不会再来。陛下乃圣明之君,可以大有作为却不加努力,臣因此忧虑苦闷,叹息不已!”

太宗看过奏疏,深受感动,下令赏赐魏徵黄金10斤,骏马两匹。他还对魏徵恳切地表示道:“朕已知错,并愿意改正,使正确的治国之道贯彻始终。如若违背这个话,还有什么面目再与你相见。朕把你的奏疏贴在屏风上,早晚观看,还要把它抄送给史官,让后世人民也了解君臣相处的道理。”

大概就在这一年,太宗想任命魏徵为尚书右仆射(尚书省长官),魏徵推辞不受,太宗尊重他的意见,取消了任命之意。后来,皇太子李承乾和弟弟魏王李泰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太宗伤情而忧虑,对亲信大臣说道:“如今忠心正直的大臣中,有威望的没能超过魏徵了。朕用他为太子的师傅,期望天下人心都归向太子,这样,太子的翅膀就坚强了。”魏徵托命而坚决辞谢,太宗亲自下令道:“昔日汉高祖的太子以商山四皓为辅佐,如今朕要仰仗你的威望,就是这个道理。你虽然卧病在床,也可以成全他。”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借此平息群臣因太子与魏王相互倾夺而产生的疑虑和议论。

魏徵死后,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在大唐太宗眼里何等重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徵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一个单位里,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上级能像唐太宗那样,虚怀若谷,乐于采纳各种意见;下属能像魏徵那样,敢于直谏,不溜须拍马,不行贿献媚,那我们的社会势必变得更加兴旺。至于上级们是否能惟贤是用,是否从善如流,是否奉公廉洁,非我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