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6247900000064

第64章 朝廷办事需要人民批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对于批评的言语不太爱听。不过,能激励人的往往是那些批评的话。

春秋时期,郑国的都城新郑建有一所乡校,博学多才之人常在那里聚会,或切磋治国安邦之策,或针砭时弊,评议朝政的得失。

一日,大夫然明由于好奇也来到乡校。

在校门口他看见几个年轻的仕子正慷慨激昂地发表见解,指责国家不能自强,忽而附晋,忽而联秦,朝三暮四,对富国强兵并吞八荒之事漠不关心。

还有的人评议文臣武将孰优孰劣,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声音穿墙越野,引来众人围观。

然明叹了口气,皱着双眉离开了乡校。他越想越气,便在第二天朝见郑侯时忿然建议拆除乡校。

他说:“如今的乡校风气大变,不再是做学问的场所了。人们摇唇鼓舌,抨击政事,言语犯君的人越来越多。照此下去,百姓们都知道文武大臣的过失,岂不乱了吗?依臣之见,大王应该马上派人拆除它,看这些人还到哪里去胡言乱语。”

郑侯犹豫了一会,点头说:“既是如此,那就拆吧!”

这时,郑国执政卿子产站出来阻止。他没有直接和国君、大夫争辩该不该拆除乡校,而是平静地向然明请教:

“请问大夫,当河水暴涨,即将冲垮堤岸时,是因势利导放掉一些水,还是加高堤岸把水强堵?”

“当然是放掉一些水。当年大禹治水,就是否定了父亲堵的办法,用疏导的方法才获得了成功。”然明回答。

子产又请教国君:“请问主公,当一个人有难言之症,是痛痛快快告诉医生让他医治呢?还是遮遮瞒瞒不让医生知道呢?”

“当然应该把病情告诉医生。”郑侯回答得很干脆。

子产朗声大笑起来:“大王既知这样,那么朝廷在治理国家大事时,官吏在处理政务时,都免不了出些差错,有人提出意见,可以及时予以纠正,而不让严重差错继续下去。现在新郑的乡校,正是收集意见的极好场所,如果拆了它,人们自然也就不再聚集起来批评政事了,谁来指出朝政的优劣呢?不满情绪全部憋在肚子里,就像暴涨的河水一样,堵得越高,冲决堤岸的力量越大,爆发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同病人向医生隐瞒病情,迟早会造成不治是一样的道理。”

郑侯和大夫然明恍然大悟,二人连连点头。

然明说:“乡校对朝廷有利,拆掉它会堵塞言路,我差一点做错一件不应该做错的事啊!”

郑侯笑着说:“大夫今后可以多去乡校,听听他们的言论,寡人可不愿做讳疾忌医的国君啊……”

然明和郑侯要拆乡校,子产认为没有道理,但他没有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循循善诱让对方恍然大悟,真可谓棋高一着。

子产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面对错误意见,心态保持平静;二是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使对方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