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培养你的兴趣
6227300000008

第8章 发掘你的兴趣源泉

兴趣源泉之一:遗传

人的心理活动似乎神秘莫测。比如有人问你:“你对这件事的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可能你会回答:“我也不知怎会回事,不知不觉地就对它有了兴趣。”的确,兴趣产生的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似乎有点不可捉摸。心理学家却喜欢对它穷根究底,帮助我们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兴趣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兴趣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说起兴趣的形成,存在着两种极端片面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美国的生理心理学家霍尔就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训练他们成为一名医生、律师,或使他成为一个乞丐、盗贼。”还有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其实,兴趣既不是完全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固素决定的,也不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在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那么,这些因素在兴趣的形成中各起什么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兴趣产生的源泉之一——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即脑的特征。遗传素质是兴趣的源泉之一,在兴趣的形成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是一个人兴趣产生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谈不上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每个人的兴趣,首先是建立在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的。人之所以能产生某种兴趣,是因为人通过遗传继承了足以形成这种兴趣素质,特别是大脑的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素质。如果一个儿童不具备正常人的遗传素质,或者患有影响高级神经活动的遗传性疾病,那么,不但智力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很难对各种学习发生兴趣。比如,无脑畸型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也不会产生兴趣,最多只能有一些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再如平常人的染色体是两两成对,有的人生来就染色体异常,如果第21对染色体出现三体,就称为三色体病,也叫做“先天愚型”,就会产生严重的智力缺陷,也很难对事物发生兴趣,如下图。生来色盲的人,难以形成对绘画等美术工作的兴趣与能力;生来耳聋的人,也难以形成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因此,遗传素质是儿童形成兴趣的前提条件。

每个正常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系统各有其特点,其它生理解剖的机能也各有其特点,因而每个人所形成的兴趣也不相同。如有的人对社会活动感兴趣,有的人对科学知识感兴趣,有的人对文娱活动感兴趣,而有的人对文学感兴趣。既便都对科学知识感兴趣,他们爱好的科目也可能不同,如有的人喜欢天文,有的人喜欢数学,有的人喜欢物理,有的人喜欢生物,等等,这都与人所具有的遗传素质有关。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形成兴趣的生理基础。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大脑高级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的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独特组合,把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分成了四种主要的基本类型。第一种为强而不平衡型,又称兴奋型,相当于肝汁质。这种类型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喜怒形于色,容易激动;第二种为强、平衡且灵活的类型,又称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易变,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爱社交;第三种为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又称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这种类型的人稳重、坚定,反应慢,情绪内隐;第四种属于高级神经活动较弱的类型,又称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孤僻、迟缓、内心体验细腻、深刻,易于消沉悲观,好忧虑,缺乏信心。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会影响兴趣形成的难易和速度。一般说来,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形成的速度快,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而神经过程不灵活的人,不大容易对事物发生兴趣,形成速度慢,一旦发生兴趣,就比较稳定,不易转移。比如,两个同学同是对数学感兴趣,一个是活泼型的,一个是安静型的,前者对数学形成兴趣容易且速度快,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发生转移;而后者对数学发生兴趣比较难且速度馒,但一旦兴趣形成后则比较稳定。因此,不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人,往往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比如,兴奋型和活泼型的人,往往对要求做出迅速而灵活反应的工作感兴趣,而安静型和弱型的人,对这些工作就难于形成兴趣;相反,他们却容易对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发生兴趣,而兴奋型和活泼型的人,却难以形成这方面的兴趣。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虽然影响兴趣形成的速度和稳定性,但并不决定一个人活动能力的大小和成就的高低。事实上,不同素质,不同神经类型的人,也能形成同一种兴趣,同样做出惊人的成绩。

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尔岑、克雷浴夫和果戈里,就是属于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但是,他们却在同一领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普希金具有明显的兴奋型特征,赫尔岑具有活泼型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安静型,而果戈里有抑制型的倾向。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打下的印记。如普希金的作品奔放流畅,赫尔岑的作品深刻而富于情趣,克雷洛夫的作品疏放沉静,而果戈里的作品辛辣中透着忧郁。虽然他们的气质类型不同,但都对文学感兴趣,并在文学领域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可见,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遗传素质作为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自然条件,仅仅提供了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它并不能决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决定人才成长的方向。遗传所提供的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条件。也就是说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比如,一个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的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自己又不刻苦努力,他的兴趣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而一个具有同样遗传素质的儿童,如果环境良好,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则可能促使兴趣形成和发展。所以,作为我们青少年来说,不要轻易地把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不足委罪于遗传。

兴趣源泉之二:环境

遗传素质是兴趣的源泉之一,为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一个人的兴趣能否形成,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后大的环境和教育。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兴趣的源泉之二——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我们形成某方面的兴趣,发展某方面的爱好,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我们的一生都在各种社会环境里生活,人的生活经验会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有人说,社会环境是所大学。每个人自出生的第一天就自动入了学,一直到他离开人世,才算毕了业。

环境对兴趣影响还鲜明地表现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我们兴趣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它制约着我们兴趣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我们兴趣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古人不能形成今人的兴趣。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比较低下,加上频繁爆发战争,因此,人们的兴趣大多与军事有关。如古代斯巴达人以锻炼强健的身体为兴趣,古埃及人以玩木球游戏为爱好,而一些希腊人和罗马人则以收集袖珍型士兵塑像为爱好;我国陕西西安发现的秦代兵马俑,是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明。但当时人们的兴趣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水平还相对较低,范围还比较狭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兴趣不但变得多种多样,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无论是文学、艺术、体育,还是科技,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兴趣所向。就说今天那么多“超级粉丝”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多“电脑高手”的兴趣和爱好,还不都是在今天这个社会环境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机构和完备的训练设施和设备,如游泳馆、体操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与训练的机会,也非常有益于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形成。

大众传播事业,如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杂志书刊等的发展,社会教育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场、音乐厅等的广泛设立,更发挥了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不但给我们提供了丰富信息和精神食粮,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训练环境,使我们各种各样的兴趣能得以形成并得到高水平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社会环境给我们提供的良好条件,培养自己积极良好的兴趣。

兴趣源泉之三:家庭

你看,下面是一幅多有意思的漫画,可谓妙趣尽在其中!这幅画叫做《杂技演员的孩子》,一个还在摇篮里的孩子,就对杂技有如此的兴趣和技术。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孩子生长在杂技之家,他们的父母是杂技演员。

不错的,家庭是兴趣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往往是兴趣生长的最好的土壤。家庭是儿童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第一所学校”,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儿童的特殊兴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戳化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往往通过耳懦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与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一般说,母亲爱好音乐,孩子也往往喜欢音乐;母亲善于刺绣,女儿也喜欢刺绣;父亲是诗人,孩子也喜欢诗歌;父母喜欢研究理论问题,孩子也热心思考与探讨。

许多被称为“神童”的儿童,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之所以在早期就能得到早期表现,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为他们的优越表现提供了可能性,为兴趣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重视对他们恰当的早期教育,才将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下面,这位父亲讲述的故事,便是最好地说明。你听——

我的小女儿在洁净淡雅的新床罩上,用红、蓝圆珠笔涂上了“1、2、3”,还画了小鸡小鸭。妻子发现了,气得大声怒喝,双唇直抖;女儿吓得直哭,满脸泪痕地瑟缩在墙角,两只泪汪汪的大眼怯懦地瞅着妈妈,神情既委屈又茫然。也难怪,这床罩是妻子顶高温,冒烈日,几天前跑了几家商场,几经艰辛买来的,无疑是一件“珍品”。看到它转眼间被女儿涂抹得面目全非,我不免同情起妻子来,也怒起心头,向女儿射去严厉的责备的目光。女儿止住了哭声,静等着大难临头。

当又看到那似像非像、张着小嘴蹒跚前行的小鸡、小鸭时,我火气消了一大半。叫出妻子劝说几句后,走进卧室,卷起床罩泡在盆里。女儿仍站在墙角,但惊恐的情绪已经消失。我走近她,低声说:“你把妈妈的床罩弄脏了,咱们帮她洗洗好吗?”女儿顺从地跟我出来,蹲在洗衣盆旁边。我边洗边问女儿:“妈妈买的床罩你喜欢吗?”女儿点点头。“你在床罩上乱画妈妈能不生气吗?”女儿瞅瞅床罩,又瞧瞧闷坐不语的妈妈,眼里又涌出泪水。“看,这小鸡、小鸭,画的多像。它们也喜欢这漂亮的床罩,赖在上面不下去了!”女儿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头向前伸了伸,盯着我手中的床罩。“这小鸡、小鸭如果画在纸上,幼儿园的老师和爸爸、妈妈一定喜欢。”说着,我又打了一次肥皂,展开床罩,涂抹的痕迹还是依稀可见,我叹了口气,面带难色。女儿的脸上也露出了内疚不安的神色。她站起身用胖乎乎的小手拉住妈妈,乖巧地说:“妈妈别生气了,我长大了,给您买一条很大很大的床罩好吗?”我接着说:“真乖,明天爸爸给你买个图画本,你在上面画好多好多的动物,这多好啊!明天你在幼儿园里画一幅好看的小鸭子送给妈妈,妈妈就不生气了。”女地点点头。第二天,女儿果真给妈妈画了一幅画,我也给她买了蜡笔和图画本。

后来,在家长会上,我惊讶地看到女儿在“床罩事件”后画了许多画,有的还参加了幼儿园的“娃娃画展”。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孩子哪里还会有对绘画的兴趣和才能?

许多人之所以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就得益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

宋司宇,1989年1月27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一个男孩。宋司宇11岁的时候,已有8年的电脑史。目前是e童网CIO(首席信息官),司宇工作室CEO(首席执行官)、CIO。

小司宇的成长,得益于他有个好爸爸。1992年,刚满3岁的小司宇在商店里第一次看见电脑,就喜欢上了这个高科技的产品。他对爸爸说:“爸爸,给我买台电脑吧。”第二天,小司宇的父亲便买回了一台电脑。

那天,宋司宇在电脑旁一直不肯下机,直到父亲威胁如果不下机就将电脑送回商店时,他才恋恋不舍地回自己的房间睡觉。随着小司宇的成长,他家的电脑也不断升级,从286、386到奔腾Ⅲ,小司宇成了学校有名的“电脑神重”。后来他又跟着中科院软件所的老师学编程,在频繁的触网中,小司宇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网络知识。他开始将自己设计的电脑游戏给同学玩,还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所有热爱网络的同学,并且成立了司宇工作室。

2000年春节刚过,小司宇的爸爸偶尔看到有网站给个人主页,就动员小司宇给自己也做一个。小司宇没费多大劲就真的也给自己做好了一个个人主页。此后不久,经几天几夜的努力,小司宇又为自己建立一个网站,他也因此成为了e重网(中国儿童网)的首席信息官(CIO),目前,他的网站访问量已达到了几千人。小司宇的爸爸放手让儿子做网站,他希望小司宇能伴着网络这个大玩具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也深受他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母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他的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

从这时开始,邓亚萍就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在爸爸的支持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教育,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她的成功与她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分不开。

我国相传的“书香门第”、“祖传世医”、“体育世家”和“梨园子弟”,都说明了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的兴趣,对子女的兴趣形成的巨大影响。

如果孩子的兴趣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这样,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总能有这样的幸运。其结果,天才便寥如晨星。世界上少有天才人物,原因就在于此。许多家庭往往是在孩子的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浇。孩子的兴趣的幼芽刚刚出土时就被踩掉,再出来就再一次被踩掉,很少有顺利发展的机会。还有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课内兴趣,而对孩子的课余兴趣非常反感,一看到孩子对离开书本的东西来了兴趣,往往非打即骂,亲手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

家庭对兴趣的影响,不仅仅是父母本身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适时地进行早期教育,恰当地培养孩子的兴趣。适时而恰当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形成某种特殊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兴趣和能力的形成有所谓的“关键期”,即学习最容易的时期,也可称为“敏感期”。比如,语言的听觉能力在1岁前最敏感,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4岁前是形象认知发展的敏感期,4~6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好时期。布鲁姆主编的《青少年的潜能开发》一书,通过对21位钢琴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钢琴家第一次获大奖的年龄是19~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8岁;他们开始上钢琴课的年龄在3~9岁之间,平均为5.7岁。可见,恰当而适时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兴趣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儿童进行适时而恰当的早期教育,儿童的兴趣容易形成,能力也发展较快;如果在这个时期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兴趣形成、能力发展就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把关键期的作用绝对化,不能否认缺乏早期教育也会成才,只是要想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直到取得杰出的成绩,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有人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天才”儿童都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被美国等七个国家授予“世界书画名人”的石彧。她17岁时,便被人称为“艺术家”,名字被载人“国际书画名人”史册。下图我们看到的,是石彧和她自制的大毛笔。

当问起她成功的原因时,她说:“每当我要谈起自己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在我生命的每一乐章中,‘爸爸’永远是抹不掉的音符。”石彧出生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父亲石万清是个科员,但喜爱书法艺术,母亲是个售货员。三口之家住的是10.7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除了几件简陋的家具,其余都是书籍、字画、宣纸、笔墨,墙壁四周找不到一尺见方的空白。她家还有一本被《天津妇女》杂志称为“世界之最”的大相册,长50米,重17.5公斤。相册记录了石彧从出生到小学毕业整整12年的历程。这里面既有石彧点滴进步的足迹,又真实记载了父亲为女儿成长实施早期教育的过程。相册第一页是一张父女合影照。照片上,父亲抱着刚刚满月的小石彧。旁边石万清写下了这段令人深思的文字:“当爹美,但这美中却包含着责任。教子之责,社会之责,民族之责。尽职尽责,才能前无愧于先人,后无愧于子孙,这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亲的眼睛便盯向了孩子的未来。他翻阅了大量有关教育的书籍,一遍遍向那些教子有方的父母探讨教子的经验,留心观察周围每一个孩子,观察那些孩子品性和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影响的关系,并制订出了一套完整的早期教育方案。

石彧在一篇回忆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中写道:我在3岁那年,爸爸买来了毛笔和字贴。爸爸说,这就是兴趣培养,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一个长杆,前面长毛的家伙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那毛儿茸茸乎乎的,我把它往脸上刷,往床上刷。那一篇篇都印着毛笔字的字贴,我把它当成小人儿书看,有时甚至把字贴拿倒了,但还玩得津津有味。再大些,我看着大人们用毛笔写字,便也拿着大抓笔蘸着水在地上画道。看着一条条不成样的道,我心里美滋滋的。到5岁时,我开始临柳体字贴了。我按照贴上的笔画,一笔一笔地临,虽然写得不像,但是很认真。不知什么原因,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三伏天,我穿着背心练字,滴滴汗水如同墨汁一样,洒在了纸上;三九天,冻得手发紫,但哈哈气,又开始写……我7岁时,考人了河西区少年宫书法普及班,继续学习柳体,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七月份我又考人了天津业余书画学院少年班……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成功了。8岁,她写出平生第一幅字“笨鸟先飞”,9岁,她获得平生第一次书法奖;10岁她的书画东渡扶桑参展;12岁,她发明了一项获国家专利、国际大奖的“大字钢笔”,并写出了一幅幅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硬笔书法作品。

石彧的兴趣与成才,就是早期家庭教育的成果。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点。如今,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不惜时间和金钱带儿童参加美术班、钢琴班和英语口语班等。这种重视早期教育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将对儿童兴趣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开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特点,盲目地追随社会上出现的“早期教育热”,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把家长的主观愿望当作孩子的兴趣爱好,强制孩子学习,比如,让喜欢画画的孩子去学唱歌,让喜欢音乐的孩子去学画画,让喜欢踢足球的孩子去学书法。结果,不但浪费金钱和时间,也没有达到形成兴趣开发能力的目的。离开孩子的个性特点,盲目地去进行早期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浇灭孩子的兴趣的幼芽。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只有完全出自孩子内在的愿望,孩子才能自觉主动去认识和探索它。反之,任何强加于他们的“兴趣”,不但不会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贯彻“自愿加引导”的原则。应对儿童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应考虑儿童的意愿、能力、个性特点,在儿童自愿的基础上,选择一项适合儿童个性特点并能开发儿童潜能的项目,作为早期教育的内容,去培养某个方面的兴趣。这样,才有针对性,才会取得成效,不但有利于形成儿童的兴趣,也有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怪不得我对学习缺乏兴趣,原来是没有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这就有点是推委责任的说法了。为什么?了解了后面的内容,你就知道答案了。

兴趣源泉之四:学校

不用说,学校教育是兴趣产生的一个更重要的源泉。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对人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选择最好的教育内容和最优的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科学的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说,学校教育是学生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有些人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也能形成很多有益的兴趣。

《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上海第三女子中学学生裘苑,已连续五次荣获了全国伊里达青少年发明奖。在谈到她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她认为在学校参加的课外小组活动不但不影响她的学习,反而培养起了她对发明的兴趣。因为她喜欢上了小发明,所以才留心到生活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再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是学校教育培养她形成了对发明的兴趣,又是兴趣促使她成为了一名小发明家。

2005年,空军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女飞行员。南京女孩周帅,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心理素质检测、政治审查、文化考试、录取前复查、审批录取等层层筛选,最终成为我国第八批女飞行员,正式入围我国首批女航天员候选方阵。在刚进入39中学习时,由于周帅的玩心比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一般,在班中并不突出。2004年元旦,周帅所在的班,代表三十九中参加南京市迎新年万人长跑。当时周帅得了重感冒,家长让她请假在家休息,但她就是不肯,坚持跑完了全程。为了这次集体活动,周帅付出的代价是连续几天的输液。师生都非常感动,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非常恳切地表扬了周帅。正是因为老师对周帅一次次的肯定与鼓励,激励了周帅努力学习的信心,同时,逐渐养成了周帅对学习的兴趣。当周帅去长春航空大学报到的前一天,她的父亲对校长说:非常感谢学校三年来对她的培养,我现在还记得班主任老师在高二分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对他说的话:我不会拿有色眼镜来看待周帅,最重要看她现在和她今后的表现。正是这句话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让孩子对学习了兴趣。你看,也是学校教育激发了周帅的学习兴趣,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认识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熟视元睹,毫无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而稍纵即逝。日本的教育心理学家田崎仁认为:“兴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是知识,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的土壤中。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无知便无趣。当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后,知识会为人拔开弥漫于事物表面的迷雾,认清隐藏在奇异现象背后的更加奇丽的东西,从而引发人的兴趣。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

上海向明中学的一位初中生,由于读过多种昆虫学方面的著作,对昆虫发生了兴趣。当他在一本“权威”的有关著作上读到“世界上最小的昆虫是体长仅0.25毫米的蛛甲”时,对这种提法产生了疑问。于是,便去翻阅有关书籍,并实地考察和捕捉,终于弄清了,世界上最小的昆虫是体长仅0.2毫米的细角卵蜂。他的发现,修正了世界昆虫学研究权威的论断,夺取了昆虫研究史上的一项“世界冠军”。他对昆虫的兴趣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做贮备,他能做出这样的科学发现吗?

因此,有人认为充分的知识养料是培养兴趣的绿洲。知识是形成兴趣的必要条件,而兴趣又是推进学习的巨大动力。兴趣要靠知识来巩固,而巩固了的兴趣,又是打开知识闸门的巨大动力,二者是交互作用的。青少年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应珍惜社会、家庭与学校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上述几个源泉,环境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人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个人对自己的兴趣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兴趣,兴趣怎样发展,还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

兴趣源泉之五:自我

我们决不能忘记的是,自我的主观因素,也是兴趣产生的重要源泉。

第一个自我的主观因素是需要。

影响兴趣形成的自我主观因素很多,首先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就是需要,需要是促使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人的兴趣,既不是遗传直接决定的,也不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决定的,只有外界环境和教育条件变成个人的需要时,才能形成和发展个人的兴趣。

因此,从整个人类的心理发展来说,兴趣与需要总是同步的。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

早在十八世纪,外科手术还处于萌芽状态,就是患了阑尾炎之类的小病,也会因医治无方而导致死亡。社会需要外科手术,这引起了包括约翰·亨特在内的一大批人的兴趣。约翰·亨特冒着极大的风险,从绞刑架下或墓地里盗取尸首,进行人体解剖与外科手术研究。他最后成了世界上第一位外科医生。也是在十八世纪,天花还是“不治之症”,夺走了欧洲一亿五千万人的生命。英国人琴纳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终于发明了接种“牛痘”,而使人们免受天花这种传染病的痛苦。十九世纪炸药的发明,是源于开山、采矿、筑路等需要强烈的爆破物,诺贝尔敏锐地体验到了这种需要,并把自己的兴趣集中在这一点上,直到最后成功。英国发明家詹姆斯·哈格里沃斯的妻子珍妮,是个勤劳善良的纺织能手,但是由于手工操作十分落后,尽管珍妮紧张又劳累,纺出的纱总是不多。于是哈格里沃斯对改造旧的纺织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装有八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一一“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的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被恩格斯称为“使英国工人的状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兴趣来源于需要,兴趣引发创造。

就我们青少年说,兴趣也同样地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我们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是出于强身健体和自身活动的需要;我们对文学艺术感兴趣,可能是憧憬着将来当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我们对发明创造感兴趣,可能是日后想成为一名发明家。深切地感受到学习、锻炼、发明创造等是为了某种需要,这样产生了浓烈而持久的兴趣。

所谓需要,是我们自身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我们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个“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他概括出7种水平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成一个递进的需要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是:

1.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等;

2.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避免危险等;

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如人际关系、被爱等;

4.自尊的需要:如成就、得到赞许等;

5.认知的需要:如认识、理解和说明等;

6.审美的需要:如生活和艺术美的需要等;

7.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寻找自我满足和实现潜能等。

按照马斯洛最初的说法,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如吃饱、穿暖等。稍微高级一点的需要是安全需要,人在得到温饱以后,就考虑生命的安全。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与别人的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才能达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愿意和同伴在一起,害怕受到孤立等。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就有了认识的需要,继而有了审美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下面这幅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的说法比较通俗,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是,他把人的需要完全说成是先天的,这不符合实际。另外,他说低级需要满足后才能有高一级的需要,这也不完全符合事实。比如,为捍卫真理而舍生取义,为科学事业而废寝忘食等,都与马斯洛的需要学说不相符。

后来,克雷奇发展了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的几种主要需要的重要程度,是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了适当满足之后,才有可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但是,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低级的需要在个人的需要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就不太重要了。比如,心理水平较低的儿童,其生理的需要占主要地位,社会性需要就不太重要,有些较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甚至还不可能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发展,较低级的需要就逐渐让位于较高级的需要。对于心理水平较高的人来说,较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在他的需要体系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于是,在他身上就会表现出“废寝忘食地工作”、“自我牺牲”等行为。

还有一点要说明。需要层次说中的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一种过程状态,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就是说,自我实现可以是琴键上一次手指的锻炼,可以是课堂上一次专注地思考,可以是工作中一次深情地投入,总之,可以在努力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一件事情的过程中。自我实现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进展,一点一滴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说,自我实现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人生体验。如此来说,当我们的心灵拥有了较多高级的需要的时候,就会享有更多高尚的快乐。

应该说,需要层次说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兴趣的产生,是很有帮助的。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年龄阶段的需要不同,人的兴趣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人的需要的发展趋势,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因此,人的兴趣也是不断地由低级兴趣发展到高级兴趣,由物质兴趣发展到精神兴趣。

婴幼儿最初的需要是一些简单的生物性需要,如吃喝排泄等,而后产生了被爱抚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也就产生了参加游戏集体的需要,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及求知的需要等。随着儿童以亲人交往为主的需要逐渐转向以玩伴交往为主的需要,他们对与小伙伴的游戏更感兴趣。后来,才逐渐发展了初步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及求知的需要。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到处探索,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也喜欢用游戏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如“过家家”。随着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的增多,认识大自然的需要也大大发展,于是大自然中许多事物,都成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还特别对自然界的昆虫、动物及花草感兴趣。

入学后,由于主导活动由游戏转到了学习,因而,儿童由于学习的需要而发展了对读书的兴趣,对课外活动及小组活动的兴趣,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实验、竞赛的兴趣,并在科学常识的指导下,产生了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浓厚兴趣。

中学以后,由于我们青少年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并逐渐在需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仅兴趣内容广泛,水平也越来越高。因而,青少年表现出了强烈而浓厚的认识兴趣、科学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实验兴趣、社会工作兴趣、探讨人生内容的兴趣,逐渐发展了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兴趣。进入社会后,多数青年的兴趣往往与职业联系紧密,表现为对职业的兴趣。当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应对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节,从而使兴趣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从物质需要发展到精神需要,从低级需要发展到高级需要的过程,人的兴趣的发展也是从物质兴趣到精神兴趣,从低级兴趣到高级兴趣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同一种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相应的兴趣也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需要的满足,并不导致需要的减弱,而是使人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因而也就产生了更高水平的兴趣。这样,需要→兴趣→成功(需要的满足)→更高的需要→更高的兴趣,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但是,需要不是人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它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我们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需要,形成自己的兴趣,并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地来调节自己的需要,使自己的兴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体现个人兴趣的社会价值,才能脱离低级趣味。一味强调个人需要的兴趣,是低级庸俗的,也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为了形成高尚的兴趣,让我们在活动中去逐渐培养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吧!

第二个自我的主观因素是毅力。

人光有需要,还不能产生兴趣,必须把需要付诸行动,并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并坚持不懈,不能形成兴趣,直至做出成绩。因此,影响兴趣产生的又一个重要的自我主观因素,是顽强的毅力。

青岛女孩逢勃,是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11岁的时候,她就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首次钢琴独奏会。听着从键盘上流淌出来的和谐音符,看着那娴熟而灵活的手指,谁会想到在她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毅力呢。

在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同广仁教授创办的星海钢琴学校学员之前,小逢勃的钢琴已弹得相当好了。但由于逢勃的手指太细软,却要从头练起。小逢勃的妈妈倾尽全家所有,为女儿买了台星海牌钢琴,并在北京祖了一间平房定居下来。冬天的大清早,小逢勃就被妈妈从被窝里拽出来,开始练琴;夏天,小平房不通风,闷热难忍,蚊子又多,逢勃仍专注于那些跳跃的琴键,她忘我地弹着,弹着……指甲磨秃了,手指渗出了血,一触琴键便疼得钻心,可是她没有叫苦。终于有一天同教授说:“祝贺你,逢勃,你开始‘站起来’了”。为了“站起来”这三个字,多少个不眠之夜,她都是在琴声中渡过的。我们不难看出,是毅力使她的兴趣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稳定,终于成了琴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环境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就获得了成就,而有的人却一无所获呢?我们的答案是,毅力在一个人兴趣的形成及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辛勤的劳动不行,没有顽强的毅力不行。对某事物产生兴趣,这只是一种渴望,要把渴望变成现实,变成成就,就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因此,不要守株待兔,等待机遇;不要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不要强调客观而放弃主观努力,应抓住机遇,顽强进取。只有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才能让兴趣之树常青,让你跨进成功的大门。

兴趣源泉之六:实践

兴趣是以人的需要为内在基础,而人的需要又往往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是兴趣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

婴幼儿时期身心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产生像成人一样稳定而又深刻的兴趣。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生活实践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需要也随着不断增多和复杂,兴趣也逐渐地复杂而多样。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由于学习需要,又对各门学科产生兴趣,还表现出了对交友、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浓厚兴趣。到了青年期,需要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因而表现出了强烈而浓厚的认识兴趣、科学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理论兴趣、实验兴趣、社会工作兴趣、探索人生的兴趣,等等,形成了比较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兴趣。可见,兴趣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随着需要水平的提高,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产生的兴趣也不同,这是兴趣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又一具体表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产业,人们随之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兴趣。比如,现在有许多青年向往宇宙事业,以揭示太空奥秘为志趣;也有许多年轻人热心于激光研究,希望激光造福于人类。这种兴趣在没有宇航和激光科技活动和实践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必然影响兴趣的广度和深度。一个经常参加科技小组活动的人,必然对科技活动的意义有所认识,并对其产生深刻而强烈的兴趣。一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必然体验到体育对人的益处,并以参加体育活动为乐事。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衡量青少年兴趣品质好坏的标准。

总之,兴趣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活动,离开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许多需要就不能形成,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各种各样的兴趣。所以说,最终兴趣是从生活实践中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投入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丰富发展自己的兴趣,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