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
6226200000005

第5章 零售国际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一)零售国际化的界定

1.定义与分类

巴里·伯曼等人从美国的角度对零售国际化下的定义是:“零售国际化包括美国企业进军国外市场和外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这个定义显然太狭隘了,事实上,零售业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早已经突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范围,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投资现象,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被卷进了零售国际化的浪潮,最近10多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深受零售国际化的影响。

尽管如此,巴里·伯曼的定义仍然说出了部分真理:零售国际化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零售企业的跨国界投资活动。

零售国际化的“化”,说明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对零售国际化的正确界定,应该把握住“变化的过程”这一本质特征。

另外,零售国际化不仅仅指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它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二是一个国家零售业的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一家零售企业不断对国外市场进行零售业投资的过程。国际化的零售企业与非国际化的零售企业相比,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其收入结构的变化:国际化零售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中,有一部分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分店;而非国际化的零售企业,其所有销售收入均来自国内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零售企业国际化也可以定义为:一个零售企业,在其总销售收入中,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

采用国外零售学界的常用指标——“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该零售企业国际化程度。为了分析和表述的简便,姑且把这一比重称为“零售企业国际化指数”,公式为:

零售企业国际化指数=某公司海外销售收入/该公司总销售收入

多数国际化经营的零售企业都对外公布它们的“国际化指数”。以麦德龙公司为例:2002年麦德龙公司营业额达515亿欧元,国际化指数达到了75.7%。而沃尔玛公司的国际化指数2002年约为17%。1996年国际化程度最高的10家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指数。

该表的数据说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程度与它的规模相关程度并不高。沃尔玛公司的企业规模在全世界无出其右,但即使以现在的国际化指数来计算(约17%),也仍然不能进入国际化排名的前10位。该排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10个企业中,有8个是欧洲的企业,说明欧洲的零售企业走在零售业国际化的前列。

一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零售业从完全由国内资本控制到国内外资本相互竞争的过程。一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是该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外零售企业国际化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些国家和地区,零售业国际化甚至到了零售业被国外资本控制的程度,比较典型的有巴西、阿根廷,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也设计一个指标,用来衡量一国零售业国际化的程度,称为“零售业开放度”。

零售业开放度=外资零售企业在一国销售总额/该国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般估计,我国目前的零售业开放度约在3%~5%之间。但是,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零售业开放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例如上海和北京,零售业开放度已经达到了8%以上。

2.零售国际化的指标适用性

零售企业国际化指数和零售业开放度,都是衡量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零售业的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但在使用这两个指标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一些细节因素。

(1)零售企业国际化指数。在全球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零售企业中,该指数最高的是瑞典的家具零售商宜家(IKEA)公司,而沃尔玛公司根本进不了前10名。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母国瑞典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而沃尔玛公司的母国却是个大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家企业本身的规模有极大的差距,比起沃尔玛公司来,宜家公司只能算是一个小公司,“国际化指数”中的分母很小,而沃尔玛公司的分母很大。

尽管宜家公司的国际化指数大大高于沃尔玛公司,但我们知道,后者的海外销售收入总额要远远高于前者,所以,用上述国际化指数判断的结果,其说服力要打一个折扣。

为此,我们对该指标加以修正。修正的方法如下:用一个权数,对每个企业的国际化指数进行加权调整,计算出来的指数称为“加权国际化指数”。至于以什么为权数,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权数是“公司海外收入占同类企业平均海外收入的倍数”,可以称之为“海外收入系数”。

某公司海外收入系数=某公司海外收入/同类企业平均海外收入

如此一来,特定公司的“加权国际化指数”就这样计算:

某公司加权国际化指数=该公司简单国际化指数×该公司海外收入系数

共有14家企业有海外收入数据,总额为137983 百万美元,则平均每一企业的海外收入为9855.9百万美元(137983/14),据此可以计算每一公司的海外收入系数,并进一步计算出其加权国际化指数。简单国际化指数还有“百分比”的含义,但加权国际化指数不说明“百分比”的含义。两者相比较而言,简单国际化指数比较直观,加权国际化指数在比较若干同类零售企业国际化程度时更加准确。例如,按简单国际化指数排名,普罗默茨公司(38.1%)的国际化程度要高于麦德龙公司(35%),但按加权国际化程度排序,后者的国际化程度(83.3%)反过来高于前者(68.58%),因为后者的海外收入总额要大大高于前者。

(2)零售业开放度。这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零售业被外资“国际化”的程度。但是,开放度的计算公式也仅表示一个总的计算原则。实际计算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一定要保持分子分母的口径一致。

例如,计算零售业总的开放度,分母应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但我国统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不包括汽车和住房的销售额,那么,汽车零售业中的外资企业销售额如果计入公式的分子中,开放度就会被夸大。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调整分母的口径,将汽车的零售额加上去。

另外,外资企业的划分范围也是一个问题。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控股,其销售额应该计入外资企业销售额吗?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目前在零售业的中外合资中有许多不规范运作的情况,名义上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其实际控制权往往在外方手中,所以一般应该计入外资企业销售额。

而且,零售业还可以细分,比如分为“食品零售业”和“非食品零售业”,再比如可以按各种业态划分,分别计算各类型零售业的开放度,可以细化分析。

有些分析文章指出,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到5%,所以,外资并不会对中国零售业产生影响。必须指出,这种分析是有失偏颇的,外资零售企业现在主要分布在一类城市、二类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三类城市,不能用全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去计算开放度,因为地理口径是不可比的。有文章计算出上海的零售业开放度为8%,这一计算是符合实际的。

(二)零售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对中国的零售业国际化的过程分析,本书将安排在第三章做详细论述,本节仅对零售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加以分析。总结采取国际化战略的零售企业的历史经验,可以将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探索国际化阶段、区域国际化阶段、全球国际化阶段。

1.探索国际化阶段

探索国际化阶段是指零售企业跨国投资设店的试探性阶段。一个没有任何国际化经营经验的零售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总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先试点,总结经验,然后才逐步展开。

探索国际化阶段的特点:首先,跨国开店总是零星的、少量的;其次,最早的跨国设店一般总是在邻国,以便于管理;第三,零售企业早期的跨国投资,一般选择比本国落后的国家;第四,最早的跨国设店,一般总是选择在大城市(尤其是投资对象国最大的城市),以降低风险。

零售业发达的国家,很早就进入到了探索国际化的阶段。西尔斯(SEARS&ROBUCK)公司曾是美国零售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它的国际化探索始于1947年。这一年3月,它在墨西哥城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店,同年,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设了第二家分店。

有资料表明,英国的零售企业更早开始了国际化进程。1903年,悉尼的中国企业家郭乐“忙中偷闲常到那些外国人经营的百货公司逛逛,英国人开的‘英地海登公司’算是最大的了,他去的次数最多”。说明当时的悉尼已经有了不少英国人开设的百货商店了。

遗憾的是,最早开始国际化探索的零售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得更远,规模也没有扩大,然而也没有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开始国际化探索的企业多数是百货商店,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零售业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百货商店的市场在萎缩,同时在本国也面临生存的挑战,当然就无暇顾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为主力零售业态的新一代零售商迅速崛起,今天称雄世界的家乐福公司、沃尔玛公司、麦德龙公司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它们的零售事业的。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这些新兴零售商(特别是欧洲的零售商)开始了它们的探索国际化阶段。

家乐福公司成立于1959年,1960年开始开店。他的第一家跨国经营的商店1969年开设在邻国比利时。之后4年,没有在国外开设新店,直到1973年,才在西班牙开设了第二个商店,从1969~1973年,是其探索国际化阶段。

麦德龙集团公司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公司的国际化进程,而这一进程最主要是由集团公司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销售分支机构——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实现的。第一家麦德龙现购自运商场于1964年在德国开业,1971年,第一家海外商场开业,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之路。

2.区域国际化阶段

在探索阶段取得经验后,成功的零售企业会进一步将它的跨国投资向更大的范围拓展,就进入到区域国际化阶段,也就是说,将它在探索阶段获得的成功的国际经营和管理经验向一定区域范围内更多的国家“复制”,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这里所指的“区域”,一般是与投资商所在国相邻的若干个国家或一个经济区,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但是,能不能成为同一个“区域”,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共同特点。比如,英国与美国、澳大利亚尽管地理上相距甚远,但由于历史与语言的原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区域”。

早在1953年,西尔斯公司就已经进入了区域国际化阶段。这一年,它收购了加拿大的辛普森(SIMPSONS Co。)公司并在加拿大设立了14家商店。同一年,公司成为墨西哥12家最大的私人企业之一,也是墨西哥最大的零售商之一。然而,它后来没有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家乐福公司的区域国际化始于1973年。沃尔玛公司的国际化进程相对来说要晚得多,1991年才开始在墨西哥城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但随后迅速进入区域国际化阶段,在加拿大以及中美洲的波多黎各等国家稳步扩展。1993年,沃尔玛公司成立国际部,统筹指挥国际化经营业务,加快了国际化的进展。

3.全球国际化阶段

全球国际化是指成功的零售商突破区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商店。国际大零售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这一阶段,到90年代全面加速,开展了新一轮全球国际化的竞赛。

在全球国际化的竞赛中,家乐福公司一马当先,1982年,进入阿根廷;1989年进入中国台湾地区;1991年进入希腊;1993年进入意大利和土耳其;1994年进入墨西哥和马来西亚;1995年进入中国内地;1996年进入泰国、韩国和中国香港;1997年进入新加坡和波兰;1998年进入智利、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2000年进入日本,从上述可以看出,它的国际化的进程在逐步加速,目前已遍及30多个国家。这是全球国际化的最成功的典型例子。

沃尔玛公司的国际化从1991年起步以来,急起直追,快速进入全球国际化阶段,1993年,其海外商店的数量仅占全部商店的1%,至2000年已经增长到25%;2002年增长到27%,90年代后半期,该公司销售增长中有近30%来自海外经营。在亚洲,它进入了中国和印尼。在欧洲,1999年完成对英国连锁超市ASDA的收购,被认为是其全球零售业收购案中最漂亮的一笔。

上述事实表明,90年代是零售业全球化的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零售业全球化的进程还在进一步的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