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烩(上):春秋篇
6219300000027

第27章 聊聊晏子这个人

晏子,我们很早就接触过了,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老先生的光荣事迹。说是他出使楚国,因为身材矮小遭到楚国人的歧视,于是展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最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载誉而归。司马迁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将他与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贤相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干子弟,父亲晏弱是齐国上大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晏弱死后,晏子接班,也做了上大夫。晏子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他活到了七十八岁,辅佐朝政长达五十多年,安然度过齐国几次内乱,可见其为人处世确实有一套。

善于跟老板提意见

先看看他是怎么跟老板提意见的。

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老板都是“有身份的人”,做臣子的陪伴在他们身边尚且感觉危险,更何况向他犯颜进谏。是以《红楼梦》里才如此表述:“文死谏,武死战。”晏子一生向三个老板提了无数次意见,基本上每一次都达到了目的,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齐景公喜欢射鸟,因此在后花园里喂了一群鸟。这一天,喂养鸟儿的官员烛邹一个不小心让鸟儿尽数逃脱了。齐景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命令将烛邹处死。这时晏子笑嘻嘻地说:“烛邹这人是个大老粗,可能他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过错,不如我来分析一下他的罪名,然后再杀他也不迟。”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走到烛邹面前,严肃地说:“你可知道你犯了多少条死罪吗?三条!第一,你玩忽职守,把国君的鸟儿放跑了;第二,你的行为使得国君因为小事就杀人,这也是死罪!第三,这事儿如果传到友邦国君耳中,就会使他们以为,我们的国君把鸟儿的命看得比人的命还重要,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更是死罪!”

晏子说完,回头对齐景公说:“您可以下令了。”

齐景公是聪明人,他怎么能听不出这番话里埋藏的地雷呢?于是干咳一声,说:“算了,这个嘛,也只是一个小事情,放了他吧。”

晏子几乎利用一切机会向老板提意见。晏子家住在市场附近,周围环境不太好,有一次,齐景公想赏赐晏子一幢别墅,以慰劳他为国操劳。晏子婉拒了,说自己住在市场附近,可以随时考察民情。于是齐景公随口问了他一句:“爱卿啊,咱这市场上哪样商品最好卖,哪样商品最不好卖呢?”

晏子说:“假肢最好卖,鞋子最不好卖?”

齐景公糊涂了:“此话怎讲?”

晏子说:“国中很多百姓因为犯了一点儿过错就被斩去手脚,只好安装假肢,所以假肢最好卖,鞋子自然就卖不出去了。”

齐景公回过神来,心想:“原来这孙子是绕着弯儿骂我刑法过于严峻啊。”于是他下令,减轻刑罚:死刑的改为有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改为拘留,拘留的改为免罪释放。后代有人评价晏子这次进谏功德无量,仅只言片语就让国君减轻刑罚,让百姓受益良多。

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位于今山东半岛中北部),纪国灭亡。齐景公带着晏子等耀武扬威地来到纪国游山玩水,玩儿得不亦悦乎。这时,手下捡到一个金壶,把它献给齐景公。齐景公看见里面还刻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就翻译了一下,“吃鱼不要翻面,因为鱼有腥味;骑马不能骑劣马,因为它不能行远路。”

这样翻译当然没错,可晏子偏要跟齐景公唱反调。他说:您翻译错了,这八个字其实包含着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迫百姓;‘勿乘驽马’指的是不要重用那些不称职、无德无才的大臣。

齐景公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辩解道:“既然纪国有这么好的治国法宝,为什么还会败在我手下,甚至亡国了呢?”

晏子说:“好的名言要挂在大堂之上,让君臣们时刻记住;像纪国这样藏在壶里,不能对照去实行,不亡国才怪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哑口无言。

有一年齐国闹饥荒,晏子想打开国家粮仓赈济百姓,齐景公没有同意,反而想修建一个高大的台子游乐。晏子本来是想否决这个想法的,后来一考虑,居然同意了。

晏子亲自主持这个工程,招募农民工,向他们支付很高的薪酬,让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取土,而且从来就不去催促他们,让他们慢慢修、慢慢建。这个工程搞了三年才最终修建完毕。这时百姓们已经渡过了难关,而齐景公也得到了高台,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晏子这个人不但有政治才能,而且经济观念也挺超前的,算得上是最早的“凯恩斯主义”的践行者吧。

二桃杀三士

接下来要讲讲“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话说齐景公时代齐国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勇士都为国家立下过大功,受到齐景公宠信,但也因此变得飞扬跋扈,甚至连齐景公都不放在眼里。晏子见此甚为担忧,担心他们的势力膨胀之后会给齐国带来灾难,于是便想除掉他们。

机会很快就来了。这一天齐景公设国宴招待来访的鲁国领导人鲁昭公。饭后要吃点儿水果,齐景公说:“我果园里种了一棵桃树,叫‘成寿金桃’,三十年才结一次果,今年刚好成熟,我们不妨试一下。”于是吩咐下人采摘金桃送来。

桃子送来了,一共只有五个。两个大老板当仁不让各吃掉了一个。齐景公说:“晏子相国日理万机,很辛苦,也应该吃一个。”晏子不客气,吃了一个桃子。

剩下还有两个。晏子看看台下站着的三位勇士,说:“这儿只剩两个桃子了,不够你们分。你们不妨说说自己的功劳,让主公评一下,谁的功劳大谁就可以分到一个桃子。”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公孙接,他一拍胸膛:“当年南山有一只老虎为害乡里,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时刻,是哥冲了上去,施展生平绝技打死了老虎,这算不算大功一件?”

齐景公说:“算,你吃掉一个吧。”

第二个是田开疆,他粗声粗气地嚷道:“哥这些年驻守边疆,杀敌无算,防止敌国入侵,这难道不是大功?”

齐景公点点头,说:“不错,是大功。”

两个桃子被分吃光了,剩下这位古冶子当然不服气了。他怒气冲冲地走上前来,说,“当年大王在黄河里游泳,遇到一只大鼋,这大鼋想要加害大王,哥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河去,打死了那只大鼋,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吗?”

晏子说道:“对不起啊将军,今天的桃子数量有限,您要吃桃,只有等到下次桃子再成熟的时候了,好吗?”

古冶子怨恨地说:“我不是想吃桃子,而是受不了这大庭广众之下的侮辱。士可杀不可辱也,大伙儿拜拜了吧。”

他说完就用佩剑一抹脖子,死了。他这一死,田开疆和公孙接才感觉到羞愧不安。田开疆喟然道:“我因小功吃到桃子,您立下大功却没吃到桃子,应该死去的是我啊。”说罢他也拔剑自刎了。公孙接大哭道:“我们哥儿几个本来情同手足,今天却因为两个桃子而互相争功,你们死了,我也不能独活于世。”也自杀了。

须臾之间,世上少了三个勇士,地上多了三具尸首。齐景公非常感慨,说:“这三位勇士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今日却为了两个桃子死去,实在是齐国的遗憾。”

晏子对此有不同评论,他说:“他们勇则勇矣,不过是匹夫之勇。齐国人才济济,智勇双全足以担任将相的人才都有几十位,像这样的莽夫则数不胜数,您不必难过。”

晏子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位勇士,这固然是千古传奇,但这样的计谋也只能在古风盎然的春秋时代能够得逞。在春秋时代,武士们把尊严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是以才会为了区区尊严从容赴死。要换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一定会被视为“很傻很天真”。为什么呢?“好死不如赖活着”呗。

关于晏子用计除掉三勇士的事情,后人多有评论,一种持批评态度,如诸葛亮曾作《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而清代诗人崔象珏则跟诸葛亮唱反调,他写的《三士墓》诗曰:

勇士虽优兼智短,名心太重视身轻。

仪延并用终为乱,诸葛何须笑晏婴!

出使楚国

晏子一生的故事精彩纷呈,其中最华丽的一幕当是其出使楚国,舌战群雄。

晏子是齐国总理兼外交部长,经常出使国外,其滔滔不绝的辩才和随机应变的智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一年,他出使楚国,楚灵王有些不服气,决定要给他一些难堪。

这天,晏子带着随从来到楚国都城外面。按照外交礼仪,此时楚国都城应该是大开城门,礼炮齐响、礼乐齐奏来迎接他们一行。但是没有,等待他们的是墙角里的一扇小门。楚国大兵乐呵呵地站在城墙上说:“按照俺楚国规矩,身材高大的从正门进,身材矮小的就只有钻狗洞了。”

晏子个儿确实不高,据史书记载,只有三尺高(有的书称有五尺),拿到现在来比,估计也不高。晏子听了这番话也不恼怒,回答说:“这狗洞是狗进出的门,通常出使人国的使者进大门,出使狗国的使者进狗洞。难道我访问的居然是一个狗国?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钻钻狗洞也没什么大不了。”

楚国人向楚灵王一汇报,楚灵王想:“还没让那孙子钻狗洞,我国倒成了狗国了?”于是挥挥手,打开大门让晏子一行人进来了。

当天晏子住进了国宾馆,一些楚国大臣前来为他接风洗尘。大伙儿一边吃火锅一边聊天。一位楚国下大夫问道:“齐国建国以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特别是齐桓公称霸中原,风光无限。可在这之后,就‘王小二过年’,一代不如一代了。以齐国土地之广阔,以相国您之聪明能干,为什么反而还要主动跟咱楚国结盟呢?”

晏子徐徐道来:“不管是齐国,还是楚国和秦国,他们的称霸都是天意使然。兴衰都在注定之中。你们楚国够牛吧?楚庄王之后,照样受到晋国和吴国的欺负。我今儿个到楚国访问,不过是邻国间正常的友好往来,您作为楚国的高级干部,怎么能问出如此愚蠢的问题呢?”

这个齐国下大夫听了晏子所说,脸红耳赤,掩面而下。

另一个上大夫又发难了。他站起来说:“晏相国您是齐国忠臣,可齐国这些年来发生了多少内乱,您不发兵讨贼,也没有弃官明志或者为君而死,却贪恋官位,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官,您不觉得羞愧吗?”

晏子说:“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于细节。当国君是为社稷而死的时候,做臣子的当然应该共同赴死;当他并非因为社稷而死的时候,我就没必要这样做了。至于内乱嘛,哪个国家没有,你们楚国发生的还少吗?何必单单指摘我们呢?”

吃完饭,楚灵王请晏子洗脚,楚灵王亲热地拍着他的肩说:“晏子先生啊,你们齐国是不是缺乏人才,这才派你这样的矮子来当外交使者呢?”

晏子冷冷地说:“我们齐国人才济济,只不过我们有一个规矩,出使君子之国,派君子。出使小人之国,派小人。出使楚国,自然就派我这样的人来滥竽充数了。”

楚灵王见说不过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哈哈,今天天气……哈哈。”

这时,殿下有两个士兵押着一个犯人经过,楚灵王问:“这人是哪里的?”

“回大王,这犯人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灵王心里甚是得意,脸上也乐开了花,说:“哈哈,原来齐国人有偷东西的习惯。”

晏子正色回答说:“大王,我听说淮水以南有一种橘树,味道甜美;有人将它移植到淮水之北后,就变成了枳树,果实苦涩无比。什么原因呢?其实是水土不服。齐国人在本国都遵纪守法,可到了楚国就变成了盗窃犯,这也是被楚国人带坏了的缘故啊。”

楚灵王沉默不语,良久才说:“我本来想让您出些小丑,没想到最后出丑的却是我。晏子先生,我对您的敬仰就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晏子成功完成了任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国格,载誉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