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私营公司的24堂细节执行课
6219200000011

第11章 将决策转化为行动,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可以说,决策在成为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之前,对于企业来说它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如果预期的事情没有能够顺利实现,那么这个决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我们说决策是行动的责任。所以对私营企业来说,当决策制定出来以后,就要把决策转化为行动。有很多的私营企业管理者把决策制定出台以后就不管不问,结果导致决策空置在那里,有太多的决策只停留在愿望的层次上,纸上谈兵,给企业带不来任何的益处。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如果决策中没有行动的承诺,没有指定何人负责执行。那么企业的成员看到决策时,只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以为上级只不过是说说罢了。

当然,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有两条原则必须要遵守:第一,如果采取行动的好处大大超过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所冒的风险的话,那么就采取行动;第二,要么采取行动,要么不采取行动,切忌模棱两可,也绝不能搞折中。这就和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要么动手术,要么不动手术,绝不可以采取了行动又半途而废。半途而废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它无法满足决策最起码的要求,无法达到最低的界限条件。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私营企业的决策“流产”,这是因为当决策需要执行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保证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因为任何事情都避免不了风险。但是在这个时候,作为私营企业的管理者,绝不能向外来的压力让步,更不能说“让我们再研究研究”。如果这样说了,那就是懦夫的行为。懦夫可以死一千次,而勇敢者只能死一次。面对“再研究研究”的呼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问道:“是不是再作一次研究就能讨论出新内容来?即使研究出新的内容,它会不会与我们要作的决策有关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管理者就不应该再去作任何研究,绝不能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再来浪费别人的时间。

近百年来,英国汽车工业似乎就没有过几天阳光灿烂的日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决策上优柔寡断,从而导致了其汽车工业的衰落。

英国汽车工业几乎与美国同时起步,到1911年时,英国有了24家汽车生产企业,每年总共生产不到3万辆汽车。20世纪20年代末,英国汽车工业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改组,7家中小企业合并组成了罗茨企业,成为英国第四大汽车企业;本特利企业并入罗尔斯—罗伊斯;兰彻斯特并入戴姆勒。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汽车生产的六大生产厂集中度为90%,应该说相当不容易了,如果不算福特和沃克斯豪尔,本国汽车工业是四强并立,垄断程度达到60%。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汽车工业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组。英国汽车企业与杰戈娃、利兰携手,成立了英国利兰企业,实现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大一统局面,似乎充满了发展的希望,而且在1972年创下了空前绝后的产量记录——233万辆。但是从那以后英国汽车工业就开始走下坡路,十年内产量减少了一半,利兰企业濒临倒闭。

英国汽车工业走到这一步并不是偶然的。英国政府声称自己一直在竭力保护本国汽车工业,但是政府的一系列优柔寡断的决策,使汽车工业丧失了取得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汽车市场趋旺,但是英国钢材供应短缺,政府就根据每个企业的汽车出口配额来分配钢材。这种政策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影响,虽然当时保证了多数汽车企业的生存,但是一些经营好的企业由于材料缺乏无法扩大生产以达到经济规模,实际上是“扶弱抑强”;汽车企业把能够得到的材料都用来生产整车,配件却无料制造,造成英国汽车的售后服务名声不好;由于材料按出口配额分配,国内汽车市场供应紧张,各汽车企业也难以“惠顾”。

在1953年以后的20多年中,英国的经济政策是“时收时放”,这对汽车工业损害最大。由于汽车生产的起伏不定,工厂时而加班加点,时而大量解雇工人,导致了劳资关系的紧张。

20世纪50年代末,保守党政府决定重点扶持苏格兰等北部地区发展工业,规定英格兰地区的汽车工业不得扩张,结果每个汽车企业都到苏格兰等地区建立新厂,上新产品。1961年,英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0万辆,而实际产量只有160万辆,这是英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次失策。

当利兰企业成立时,英国政府从保护就业的目的出发,坚持合并不能裁人,严重地妨碍了汽车工业内部的改组,使英国汽车工业又丧失了一次宝贵机会。在利兰陷入困境时,英国政府拿定主意要拯救汽车工业,便给予财政支持,但是其中一部分资金又分给了已经被克莱斯勒兼并的罗茨企业,结果利兰没救起来,罗茨却缓过了气。

因此,从表面上看,英国政府对汽车工业关怀备至,但是实际上却优柔寡断。汽车工业是战略性产业,如果下决心发展汽车工业,就必须有长远眼光,否则,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任何的决策,如果不转化为行动,那么你永远都不清楚决策的成功与否。既然制定了决策,那么我们就要把它从纸上拿出来,转化为行动,抓住时机,当断则断。对于决策者而言,做出决策的时机极为重要。决策正确,但机会错过了,会使决策效果大打折扣。延误的决策有时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带来不利。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要迅速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决策,辅以行动,别让决策成为一纸空文。那些优柔寡断的老板,对出台的决策却迟迟不敢去实施执行,那么企业必然无法发展。

即使是再英明的决策,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而不落实于行动都只能是空的,当然,把决策有效地化为实际行动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阻力,所以,决策要落实到行动,还要预估到落实中有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阻力,一旦遇到了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所以做一个英明的决策者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