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偷走了你的时间
6216700000006

第6章 成功源于有效的时间管理

在开始本章之前,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生命中最大的财富是什么?万贯家产?别墅?豪车?还是家庭?抑或一个心心相印的爱人?一份珍藏于心的恋情?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需要两样东西来实现或管理它,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这才是我们人生中最大、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不理解?那么请想想,不论你做哪件事,即便不用脑子,你是不是也要花费时间?时间对我们的人生走向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说,时间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你事业和生活的成败。

1.利用情绪积极时段,发挥高效率心中明明知道应该抓紧时间做该做的事,但是就不愿起身动手,整个人缺少干劲,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有些人的情况是,遇到自己感觉没劲时,自己勉强学习或工作30分钟到一个小时,热情就会慢慢地产生,效率也会逐渐地提高。不过在到达劲头十足之前的30分钟乃至一小时之内,这么做效率会很差。因为强迫自己做事在精神上免不了会感到痛苦,故此这称不上良策。你可以这样办,遇到情绪低落时,先把手边的工作置于一旁,从非做不可的工作中挑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立刻着手去做。因为是自己喜欢的,自然就容易产生工作热情,效率就会比较高。总而言之,有效的时间管理要求你能够很快从“无劲”的状态中转换到“有劲”的状态,然后着手于你不想做却必须做的事情。

如果对如何安排时间没有持续的激情,那么任何人想掌握时间管理的艺术是不可能的。朝着你真正想要的方向前进,追逐你的激情,而不是金钱。假如你对眼下的工作没有热情,那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对身处职场的人来说,一天的主要时间都是用于工作,要做到对时间管理保持激情,其实也就是对工作要保持激情。我们的生命,一大半是用于工作的。

如果工作不能激发我们的热情,那就会变成无休无止的苦役,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正如加缪描写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境遇:他不停地把巨石往山顶推,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不断滚下去,他总是日复一日地做无用功。再也没有比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称得上是对生命、时间的浪费了。然而,倘若我们真的处在那样的命运摆布之中,尽管可以找到怨天尤人的理由,但是,有一点必须点破的是,我们自己应对困境负主要的责任。

我们往往把工作当成赚钱的手段,很少把它当做跟快乐、幸福有关的事,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是随金钱回报的多少而变化的。秦碧茹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了一家成立不久的文化公司从事展销业务。按说展会经济属于新兴朝阳产业,在这个行业内可以开拓美好的职业前景。但公司因处于初创阶段,业务发展不太顺利。秦碧茹的工资不高,跟同时毕业的大学同学相比少了一半。收入上的差距使她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她开始悄悄寻找跳槽的机会。结果跳槽未成,她反而在公司第二年的竞聘上岗中落败了。秦碧茹的致命伤在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作没有上进的动力和兴趣,以致延宕了自己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工作时间的应有价值。其实,工作的成就感决不只是从金钱中获得的。

当然,变换工作使很多人实现了跨越或提升,他们循着内心的方向而行,这应另当别论。通常,我们必须每天走进同一间办公室,继续做着重复的工作。那么,工作的激情从何谈起?须知工作的激情,不在于工作本身是否有趣,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将全部热情投入进去。如果你不能深层次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所在,那么日日重复的单调工作于你而言难说不是一种折磨。所有职场成功者都会告诉后来人:工作的价值,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非工作本身,这就是工作的哲学。你能将时间的价值发挥到多大程度,也取决于你对工作所投入的心血和热情,这是时间的哲学。

平凡的工作就不能点燃我们的工作激情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即使再不起眼的工作,只要你投注了热情,都有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地方。比如,一个教师抛开枯燥和繁琐,以导演的热情去上他的每一堂课;一名记者不顾危险和可能受到的攻击,以探索的视角去看待他报道的新闻事实;一个厨师放下对辛苦和地位的计较,以艺术家的执著去烹煮他手下的每一道菜。只要你是个真心热爱生活的人,无论怎样的工作你都能从中寻找到乐趣,而不是抱怨、等待。热爱工作,不是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而是工作当做事业,把它看做发展自己潜能与天赋的机会,不去过多计较其中得失。这就是我们成功人生的秘诀。张亚勤,比尔·盖茨的亚洲首席智囊,他跟人介绍自己的时间利用秘诀是,不管工作有多繁忙,坚持将每天下午1:30~4:30定为“脑筋自由时间”。这3个小时是他精力、情绪状态最佳,头脑最为清醒以及创造性最强的时段,他用于思考、阅读及写作,拒绝一切打扰。成功的人大都善于把握一天当中精神状态最佳的时段,他们将这段时间预先计划保留下来,用于从事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以提高有限时间的利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创造高效率。

人在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工作起来会卓有成效,即使乏味的工作也可以被当成乐趣。如果你想把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必须先把积极意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内心有改变后,行动才会有改变,结果也就随着改变。天生亢奋的人人间罕有,因此要想不浪费一点时间,就需要每天增强自己的热情。

在某个时间段里,一心一意做眼前的工作,不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不要时不时想起查看邮箱、泡论坛或者随便上网溜达。为防杂念不停闪现,需要紧张工作的时候不妨断开互联网连接,关掉电话或者拒接。

真正重视时间管理的人,会时刻意识到不能失去激情。他们能够每天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积极性。比如英语口语不是十分流畅,为了在工作中能更好地与外商进行沟通,便把随身听带在身边,在车站等车的片刻,在地铁上漫长的时间都坚持听。他们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自己的激情和积极的状态。

2.懂得休息才懂得工作

很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工作。然而由于功利的原因,待我们踏入职场时早已将它抛在脑后。于是我们忙碌,我们努力,于是也就害怕无聊、害怕无事可做,甚至会因为闲暇而几乎惶惶不可终日。

工作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应该是工作的主人,绝不是工作的奴隶。千万不要以为无聊是消极、是不敬业。

年轻人刚入职场之时,常常面临着两难选择,一边是工作上需要不断提高,另一边是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生活。两方面都很重要,工作不可松懈和敷衍,个人兴趣和生活规划也不愿舍弃,你不能顾此失彼。若不能妥善处理两者关系,只一味拼命工作,完全不懂得休息,到一定程度时,累垮的将不止是身体,还有心灵。

疲惫不仅仅来自时间方面,也跟情绪、心理状态有关。比如工作上偶尔犯错,被上司批评,引起心中不快;听到顾客的抱怨、牢骚时,你也难免会感到苦恼、受挫。在情绪糟糕的时刻,即使勉强地工作,效率也不会高。那么不妨先让自己放松、平静一下,尽快让自己从消极状态中调整过来,迅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小事,比如整理一下资料、翻翻记录本等,让自己尽快从当前压力中走出来。休息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合理地安排生活,那么就难以保持长期的动力、健康还有快乐。

无法尽情享受一场球赛,对去影院欣赏一部精彩的大片没有兴趣,终日只知一心埋头于工作,好像被胶水牢牢粘在桌子上一样,这样的人并非会得到所有人认可。苦心孤诣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期间没有任何娱乐消遣,就难以达到最佳状态。一场轻松愉悦的高尔夫球赛,有助于天文学家发现新的星星;在乡村待上一天或半天,困扰总经理多天的问题说不定就迎刃而解了;一天的工作后文件、数据的海洋让人头晕脑胀,若晚上继续端坐电脑前苦思冥想,能有多好的效率吗?

当手上的工作让你感觉棘手,当你对枯燥乏味的文字、代号、编码感到厌倦,并非是你懒惰,也并非电视上的球赛吸引着你,而是你真的精力疲乏,大脑疲惫,不想把自己该做的事情混蒙过去,强迫自己机械地完成任务。这样的状态,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这种情况下,恰当的娱乐、休息就如清新的空气一样沁人心脾。

那些发挥自己潜能的人,成就伟业的人,工作都是一丝不苟的,但他们也知道何时休息,有时甚至强制自己换个环境。他们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像努力工作一样努力地休息。他们深知一点,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若持续朝一个方向运转,迟早会酿成灾难。

所谓管理好时间,并非说将人变成永动机,不需要休息。在休息时就彻底地休息。假如你觉得自己需要恢复一下体力,那就不要边工作边休息,收邮件、上网都不是休息。当你休息的时候,闭眼,做深呼吸,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出去走走,小睡20分钟,或者吃点水果,一直休息到你觉得又可以努力工作了为止。需要休息就休息,应当工作就工作。要是不能100%地集中精神,干脆不工作。想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是没错的,只是别让休息时间占用了工作时间。

比如,自己曾买回一双鞋,当时特别喜欢,于是那段时间天天穿。这样不到半年,鞋子就穿坏了,鞋底、鞋帮都磨损了。拿给修鞋匠修补时,修鞋师傅看了鞋子说:“这鞋子质量不错。但是由于你天天穿,皮革和材质没有得到适当的保养,鞋子当然坏得快。以后你最好不要一双鞋穿几个月,至少两双鞋子交替穿,这样鞋的寿命才会长。”

同样,一位在保龄球馆工作的朋友曾对笔者讲过,每隔一两周,他就把目前正使用的保龄球都收起来放到储藏架上,将一套新的或间隔一段时间未用过的保龄球拿出来供顾客使用。保龄球馆这样做,为的就是让保龄球有“休息”的时间。原来,别看保龄球只是个木制品,若得不到充分休息的话,它们很快便会失去活力,不能达到刚开始使用时活跃的弹跳性了。你看,连没有生命的鞋子和保龄球尚且需要“休息”,何况血肉之躯的人呢?

而说到休息,是不是就一定指睡觉呢?非也。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晚上回到家,你的第一想法定然是:我要赶紧睡个好觉。于是吃完晚饭迅速躺到床上,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天光大亮。这或许没错。睡眠的确是最为有效的休息方式,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尤其适用。体力劳动者的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睡觉则可以使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将失去的能量恢复过来。而都市职场人大多是纯粹的脑力劳动者,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一天工作下来,体力被消耗到了最低落状态,而大脑皮层却仍处于兴奋之中。对于这种疲劳,睡眠并非最好的休息方式,这时最好的休息是把神经放松下来,而不仅仅是通过静止恢复体能。于是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你周末睡上两天人依旧无精打采,而别人下班后去游上半小时的泳或打两小时篮球,几天都表现得神采奕奕。

我们大脑的结构组织很神奇,大脑皮层表面分布着100多亿个神经细胞,并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分区,不同区位的功能各有差异。这一区域活跃,另一区域就相对静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变换活动内容,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比如星期五你为了写好一份策划案反复修改直到晚上12点多,那么第二天上午你最好跑到附近的运动场打网球,而不是睡到太阳晒屁股。还有,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进行转换并非脑力劳动者休息的唯一办法,你也可以在不同的大脑思维活动之间转换。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便很擅长于此,他的心得是:“我天生并非适合研究学问,因为用功时间持续三四小时我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连续半小时将精力集中于同一个问题上。但是,我有个独特之处,喜欢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不间断,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思索下去而不厌烦。对我来说,对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消除思考上一个问题所造成的疲劳,这样我就用不着休息大脑。我在治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一特点,所以表现得比其他人精力充沛。”这种思维方式不独卢梭具备,我们大部分常人其实也能做到。

很多时候,疲惫主要来自对现有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厌倦。如果疲惫时你做了某件事,之后由衷地感叹“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或“生活如此美好,值得我为它时刻打拼”,那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恢复精力,调节情绪的方法,称得上是最好的休息。所以,最好的休息能达到的效果是,让我们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动力,焕发出热情。为达到这种效果,基本思路是以“做”来取代“睡”,用积极休息取代消极放纵。当然,你完全可以探索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

比如,你的工作是天天接触大量的文稿和进行大量的文字处理工作,那么晚上看看逗人发笑的轻松喜剧、让人开怀的娱乐节目或漫画,便是很好的休息。你还可以从这个周末起学习一项新的技艺,弹电子琴、打鼓或其他项目都行,坚持每周练习1小时以上,达到学会程度。还有,积极参与社交聚会也是精神放松的绝好途径。不要认为与某些人闲聊没意思,不要总认为人心难以捉摸。虽然跟看书比起来,它的确容易令性格内向的人紧张,但同时也扩展了你的感情宣泄渠道,让你经常获得好心情和认同感。若平时做不到的话,那么周末也该尽量抽出时间跟工作圈子和亲戚熟人之外的人打交道,这会让你不至在朝九晚五的机械运行中失去活泼的天性。

最后,学会享受无聊。潜意识中人们普遍将“无聊”看做消极情绪,认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绝对不该有这种情绪,应该时刻热情勃发,而这是不可能的。生活中人人都背负了太多的责任,都感叹活得好累,冠冕堂皇地说“生活压力好大”。实际压力多半源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不懂得给自己减压,享受闲暇时光。习惯了长期忙碌地工作或学习后,突然到了一个假期,起初的兴奋过后,接着会对闲暇时间有些不适应,总觉得生活太无聊。看看那些静静躺在海滩晒太阳的人们,我们应该懂得,享受无聊是一种难得的心境,或许比你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更难得。因为它需要你具备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能够让自己的心安宁下来,然后你才会真正地享受它。

3.发现看不到的时间

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老是把“没有时间……”这一句话挂在嘴边。有些人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甚至削减自己的睡眠时间。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缩短睡眠时间将在效率方面带来负面的作用。与其这样做,不如重估一下自己使用时间的方法,提醒各位职场同仁,不妨书写一下自己的行动记录,即记下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做了些什么。以办公室来说,全体职员都使用“时间分析单”,即以每6分钟为一单位,记录各自的工作。实际做这种记录的时候,你会发现可以获得许多的额外信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利用时间以及休息都非常有帮助。

善于抓住工作间隙或与人会面前后的空当时间,日积月累之后便是可观的几十、甚至几百小时,有效地运用这些时间很有用处。这类空当时间大致可分为前段空当时间、中段空当时间和后段空当时间3种。

前段空当时间一般是指与人约会、参加集会、出席会议、观看戏剧或运动竞赛等,应在约定时间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内到达目的地,而这段时间,就是所谓的“前段空当时间”。提前到达后,可到咖啡厅或其他安静的休闲场所,趁机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系统整理笔记本里的文档、看看书、思考新方案等。活用零碎时间至少有3项好处:提早出门,万一遇到交通拥挤等情况时,仍能在约定时间前到达目的地,不会产生让对方空等的尴尬;提早到达目的地,心情会较为悠闲轻松,可以自在地利用前段空当时间做事。

后段空当时间则是指在预定时刻前完成某项工作而出现的空闲时间。比方说,与人会谈时,若言不及义、喋喋不休,再多的时间也浪费了,如能把握谈话要领,言谈简要切题,就可将预定的会议时间节省半小时到一小时,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成为自己的时间,可自由有效地运用。

前、后段空当时间,都是在有意识的计划下产生的,而中段空当时间却往往是偶然发生的。许多人常因事情尚未告一段落,情绪不稳,以致白白浪费了中段空当时间。因此,现在建议管理者可运用这段时间作情绪上的调整,或思考新的构想等。

利用空当时间的实质是:不要让时间来支配你,而是做到你去支配时间。树立这种积极意识后,必能将时间作有效的计划分配,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在这方面,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并列运筹法。即在某项松散活动进行期间同时开展另一项活动。例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看一部片子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对故事梗概先做个了解,然后设想,假使这个本子叫我来编,我该怎样介绍人物,怎样介绍时代背景,怎样展开情节,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心里打下一个腹稿。而在电影开演之后,他会一边进行艺术欣赏,一边进行学习。青年编辑王国忆,利用点滴时间勤奋学习多门外语,甚至碰到说话啰嗦的人就在心里思考着如何将此人的空话译成外语。辛勤付出自有收获,他熟练地掌握了10多门外语。

交叉轮作法。即借鉴农业耕作中交叉轮作以提高产量的方法,把一天的活动内容交错进行安排,以提高工作效率。人的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同一种信息刺激、长期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将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活动互相穿插起来,大脑中原有的兴奋被抑制后,其他部位会出现新的兴奋区,继而让我们重新焕发活力。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整天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当他写累了,就做一会儿数学演算题,或到户外散散步,或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或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著,再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然后继续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

定期盘点法。仓库管理过程中,为了使货物摆放更有秩序需要定期进行盘点。为了使时间使用更趋合理,我们也需定期对时间进行盘点,盘点始于计划。外国时间利用专家指出,制订计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漫不经心的,比如业余摄影爱好者捕捉了几个大有希望的镜头就匆忙冲洗,可结果往往使他沮丧;另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如同专业摄影师,不但事前认真选择镜头,而且冲洗后还要仔细研究,经过剪接、曝光等一系列试验,从中选出几张最好的,再作加工,终于成为获奖照片。有了计划之后,就要盘点可以投入的时间,确定行事次序,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每隔一段时间,对计划进行重新评价,对投入的时间进行盘点。

遇事三问法。这种方法的要旨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具体方法是,对除正当工作或学习内容以外的事情提出3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它?首先考虑做了这件事有多大价值,是否做了纯粹就是浪费时间,是否有助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不做这些事也不会对工作产生根本影响,那么可以立刻停止它。二是能不能与别的事情进行合并?就是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三是能不能以别的事情或方式取代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而同样能达到目的,这才是上佳方案。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有次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他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煮,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咔咔响。李比希觉得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锅里的溶液在煮时,一定要用铁棍使劲搅动,声音越大说明‘柏林蓝’的质量越好。”李比希不禁笑着跟他说:“其实这样做完全没必要,你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你用铁棍使劲搅拌,无非是想把锅上的铁屑磨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能达到目的,但太费时啦!”工人们因为没有开动脑筋,未对工序的必要性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无形中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由此看来,遇事三问,从而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改变不科学的工作程序,实在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从时间中找时间的妙法。

集中思维法。“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管什么事情,必须集中精力专心一志才能做好。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狄德罗,在每次开始动笔写作时,他的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甚至达到头脑发热的程度。由于他工作效率很高,从1746年正式接受编纂任务算起,至1780年发行最末一卷,在这30多年中,他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校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撰写了1000多篇文章和条文,监制了3000多幅插图。与此同时,他还在哲学理论、文艺批评、戏剧艺术以及小说创作方面留下了不少杰出的成果。

抓住最适点法。什么是学习最适点呢?主要由一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而定。在一天之内,花费了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有一定收效,花了两小时,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一天学20个小时,那么你就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并非不停用功就是好事,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到底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经常开夜车,死拼时间,到夜半三更头昏眼花时还不睡觉,大脑的使用功率就快接近于零了,却还坚持写方案或做其他,能有效率吗?中外成功者运筹时间的诀窍就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尽量接近最佳适度点。

一箭双雕法。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喜欢的哲学功课外,还抽空努力学习日文课程,即使手不释卷,他仍感到时间不够用。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创造了一种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3个方面齐头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同时也有了显著提高。凭着独特的时间利用技巧,他24岁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后来又著有《哲学与生活》这本影响颇深的哲学书。

按质用能法。俄国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他在时间利用上也很有独创性,他把自己的每个工作日的时间都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2点,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从下午2点到晚上6点,在这段时间做比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做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6点到夜里12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等。奥勃鲁契夫的“按质用能法”启示我们,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不应顾此失彼,而应以珍惜全部时间为前提。在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低效的时候。怎么度过它?任它消耗或者坐等高效时间的到来都不可取,而是要像奥勃鲁契夫那样按质用能,合理组织时间能量利用过程,做到既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又最大限度地开发时间能源。

“欲得必失法”。桥梁专家茅以升有个说法是“8不如2+6”,意思是说,如果每天能从8小时中花2小时用于学习新知识或自我提高,那么“2+6”的价值大于整个的“8”。1916年他考上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一年后获硕士学位。然后他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当工人,工作的同时每天晚上去加利基理工学院夜校学习。1919年,他从夜校毕业,成为这个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工学博士。茅老关于“8不如2+6”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运筹时间的哲理:学习没忘工作实践,工作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风帆;工作实践中没忘学习,学习又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翅膀。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的方法还很多,诸如掌握自己的生物时钟,利用最佳时间法;转换工作学习内容,争取最佳效果法;掌握科学方法,取得最佳效率法;进行积极休息,赢得时间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优势法等。

但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即使你手里掌握着运筹时间、提高时间效率的尖端技术,也会让时间付之东流。

一位法国哲学家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幸福或不幸,主要在于这10个或12个小时使用是否巧妙。(指工作、学习时间)”让我们学会巧妙运筹时间,向效率要时间吧!

4.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

忙碌紧张地工作了5天或6天,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放松放松身心也是应该的。我们大多人的做法是疯狂睡觉,结果发现有时越睡越困乏。而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是怎么做的呢?他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星期天也要6点钟起床读英语。有天早上下着瓢泼大雨,但他疯狂朗读英语的决心和冲动却丝毫不被动摇!他让助手帮他撑伞,在雨中他激情慷慨地大声朗读英语。因为他深深知道:第一,他是全国亿万英语学习者的榜样,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第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一遍,语感就增加一分,英语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嘴巴动的次数。第三,要想成功就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在这方面,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堪称典范。有一次,助手英费尔德问爱因斯坦:“明天是星期天,我要不要来您这里工作?”“为什么不来呢?”“我想,星期天您可能要休息一下。”爱因斯坦哈哈大笑,说:“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的。”像爱因斯坦这样献身科研并取得了学术、事业上巨大建树的人,都是把星期天当成“学习日”、“工作日”、“科研日”的。

星期天虽然是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但它像反射镜一样,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生活的态度。被称为“革命意志坚强”的“无产阶级的战士”的孙炳文,便是一个勤于学习,连星期天也不放过的人。他曾在一本德文书籍卷首写道:“自今日起,每日至少读此书10页,虽星期天不以废。炳文,世人有星期,汝独无!识之!”

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为进行害虫生物的防治研究工作,他长年跋山涉水,观察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采集昆虫标本。即便星期天,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他也要步行到越秀山或其他地方坚持研究。

1903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报告会上,轮到数学家科乐时,他不发一言地走上讲台,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道算式,一道是2的67次方减1,另一道是193707721×761838257287,两个算式的结果完全相同。台下的人看明白后,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科乐解决了200年来数学界一直没弄清的问题,即2的67次方减1的结果是不是质数。现在,科乐当着所有学界同仁的面,无声地证明了结果是合数。当有人问他为此花了多少时间,科乐回答说:“3年的全部星期天!”科乐只做了一个简短的无声的报告,可这是他花了3年中全部星期天的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在这简单算式中所蕴含的勇气、毅力和努力,比洋洋洒洒的万言报告更具魅力。工作日大家几乎是一样忙碌与工作,甚至晚上加班加点,比拼业余时间的人为数不少。但许多人却在周末完全松懈下来,认为自己应该好好休息或娱乐、放松一下。而且看着他人都在外面享受生活,自己岂能按捺得住?于是忍不住找个地方东游西逛。当然,所谓抓紧时间用于工作并非说不能出门。相反,现今职场的不少工作是需要迈出大门,通过与人交往完成的。如果既能在途中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又使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必要的价值,达到了两全其美的双赢效果,当然是最好的。那么我们应该在星期天为自己做哪些规划呢?

第一,制定好自己的时间方案。也许很多人觉得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难道就不能稍微地放松一下么?还要做什么方案!其实事实上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的确,我们需要休息,但同时也绝不能浪费了自己生命的大好光阴。提前做好时间支配方案,能够很好地提醒我们每段时间需要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我们的懒散而失去大把的宝贵光阴,要知道把这些事件总和起来,你真的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抓紧零碎的分分秒秒。如果你在周末已经做出了外出的决定,那么临出门前为什么不为自己坐车旅途或在咖啡馆等待会面时所闲置的时间作打算呢?要知道如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好好利用,真的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你可以为自己准备一本喜欢的书,也可以把公司还没有处理完的少量文件装进包里,当我们把这种行动变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还能做那么多的事情。

第三,删繁从简,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到了周末,也许你想做的事情真的很多,这时候就要学会对时间和事情进行分析,什么事情需要马上完成,什么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当所有的事情被一一过滤以后,你就会感到庆幸,因为你真的已经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不会被一些本来就没有必要的事情把时间掠夺走了。

地球每一天都没有因为某个周末而停止转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生活才会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同样,作为一个人,如果你真的想为自己多争取一些时间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认真考虑和对待自己的星期天吧,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5.把日常工作格式化

时间管理中,只要把日常工作格式化,就可以防止工作的错误与疏忽。为了使工作有效率地进行,最好把各种常规工作格式化,即把来自经验的诀窍格式化。这么做的话,不管在何时何地,任何人都可以采取最好的方法,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开始工作。这种工作格式化的思路和做法,在职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运用得较为普遍。不过格式化对高难度或者复杂的工作情况,则比较难以开展。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管理者认为可以大幅度地活用格式化。实际上,由于下属对业务不熟悉不明白,难免引起错误及疏忽,不仅限于专业工作,就是日常的工作也不能例外。例如,你在办公室忙于紧急事务,委托别人替你听电话,并要求记录下电话的内容。如果等你看到记录的内容后,不明白来电话者的意思,你就得去请教代劳者。类似的情况如果在一天里发生几次的话,你在时间管理上的损失就很惊人了。就算你能够责备代劳者,也无法解决问题。但是,假如事前你提醒代劳者注意一下记录电话的格式,那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在管理者的办公室里,从专业的审查书类的写法,到电话的应答、邮件的处理等日常业务,都有规范的格式要求,而且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应懂得其中的诀窍。每当有新职员进入公司,都必须弄懂所谓的“格式”。在决定格式之际,有一件事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不能一开始就期待完整。不管期待如何的完整,仍然会发生意外的事情。因此,必须在这种情形下规定格式,经过实际运用后,再不断地添加内容。

在格式规定上,不妨添加进一些平常不易注意到的细节信息。比如,对于某类要出门去办的事,在格式上可以做出以下备注:走哪条路线最近,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哪个时段乘车去比较不拥挤,哪个受理窗口服务态度比较好等。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对顺利、高效地办理事情效果非常好。有些时候,由于忽略了某个细节信息而导致白跑一趟的事情也会发生,那样的话岂不是对时间与精力的白白浪费?而若运用格式进行备忘的话,就如画出了一幅指示到达某个目的地的地图。为了让人看得明白,必须像地图上的标注那样进行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对于经常重复的工作,只要敢于怀疑,提出新的工作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很多人经常抱怨,上班所做的工作老是千篇一律,实在叫人提不起精神。依照上司的命令,遵照流程,我们大多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周而复始的,确实难以天天保持热情高涨。不过,对于重复性工作,只要不盲从一贯的做法,自己积极开动大脑想出一些新点子,工作也能够使你感到趣味盎然。

还有,除了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精力能够集中到什么限度,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效率。干劲十足当然是好事,然而一个人能够集中精力做事的时间总是有限度的。如果无视这点,只一心一意地面对桌子坐着,仍然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使它不断地降低。你应该清楚自己在哪些时间段最能够集中精力,然后将重点工作安排在这些时段,以便高效完成。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时间,平均约为90分钟。遵循此规律,学校的课堂时间,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都设定在90分钟左右。当然,电影比较特殊,单部时间长度一般超过90分钟。同时,根据工作内容和个人兴趣的不同,每个人能够集中精神的时间也存在差异。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般人都能做到集中精神两三个小时。反之,越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便越不能对其全神贯注。无论兴趣的有无,人在工作时总难免受环境影响,比如窗外突然响起的剧烈噪声。

因此,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从经验中找到自己的精力活跃曲线。如果你认为自己集中精神的限度为60分钟,那就全力投入于60分钟的工作。工作一小时后就休息一会儿,待精力适度恢复之后,再集中精神接着工作,这样,工作效率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6.为翻身,穷忙族需学会时间管理

前面提到过,穷忙族是职场中很常见且数量不小的一个群体。如果你恰好是其中一员,那么你首先需要克服的一大问题是忙,就是时间不够用,这要求你在时间管理上做出努力。

电话不断在耳边响起,还有许多电话等着要打,备忘录上的许多事等着要办,办公桌的抽屉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这是穷忙族忙碌的真实境况。有些人可能认为忙是好事,忙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人感觉充实。然而当你像个陀螺般一开始转动就停不下来,事情总是忙不完,你是不是感到茫然?计划表上该完成的事经常不得不往后延迟;即便你效率再高,总有一些意外的、琐碎的小事来打断你;当被吩咐和计划的事情终于都忙完,你还来不及松口气的时候,一个新的任务又降临面前让人身心疲惫。穷忙族们想停下来,不想总是穷忙,然而身不由己。

为什么穷忙族会忙到这种程度呢?其中一大原因是效率低。聊天工具上一有动静马上聊几句,耳中带着耳机听音乐,这些都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时就一心一意投入到工作中,最好不要时不时想着放松一下。

职场专业人士建议,穷忙族应该学会时间管理,学习调整心态和重新审视自我。穷忙让人时刻有一种空虚感和恐惧感,会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越来越不认可。

学会时间管理是工作中很重要的环节,聪明的人总是懂得如何把握工作和休息的平衡。掌握适当的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就不再一味穷忙了。

那么,为了能从穷忙的漩涡里稍微脱身,穷忙族到底该如何学习并掌握时间管理之道?

首先,作为穷忙族的你问自己3个问题:①距离75岁,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分钟吗?②你今天的时间花到哪里去了?③未来3年,包括职业、收入、家庭等方面,你想达到什么目标?你现在做的,与目标有多大关联?如果你从没问过自己上述3个问题,那么你该警觉,因为你的时间账户可能正亮着黄灯!

如果时间没有足够魅力吸引你上心的话,那么钱总该有吧?你肯定有查自己银行账户的时候。当你查看银行账户的存款数字时,你会进一步详细了解具体的收入和支出明细吗?而这个习惯,你会用到“时间账户”上吗?或许你没意识到,然而,时间的确比金钱更宝贵。

与巴菲特、郭台铭、李嘉诚相比,我们的银行存款就像撒哈拉沙漠的一粒沙子,微不足道。然而,他们一天拥有24小时,我们一天也是24小时。就这点来看,我们与巴菲特、郭台铭、李嘉诚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即使忙也是富忙,而我们只能穷忙呢?因为他们懂得,在时间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时代早已过去。因为他们是赢家,在赢家的世界里,时间与成果的比例是一比无限大。而在输家的眼中,时间与成果的产出比是一比一,甚至更小。

穷忙族们大多没有富爸爸,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也没有强大的人脉,那么我们唯一的致胜之道就是,让自己的时间像金钱一样,滚出正的“时间流”,不断制造出资产,而不是负债。

要脱离穷忙族,我们就要夺回时间主控权。以前时间管理强调的是计划事务列表,它用的是加法,即尽可能把所有事情填入有限的时间里,最后导致工作者感觉太累,且不知道为何而战,于是放弃管理时间。新的时间管理法则其重点则在于你想成为什么。你必须先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确定优先顺序,做关键的事情,它采用的是减法思维。清楚了宗旨所在,接下来谈计划事务列表才有意义。

在你想成为什么思想指导下的计划事务列表分为7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问自己“我最想成为什么人”。

用“我想成为一个×××”为主题开一个时间账户。具体方法是,想象一下你70岁生日的情景,写篇生日颂,写出自己这70年来最有成就与感到骄傲的事,这样便于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若一时想不出来,就在纸上以“我现在是……我有……我能够……”开头,凭直觉一口气认真写5分钟,中间不要思考太多。

第二步:列出你需要扮演的角色明细。

想想你现在在家庭、社会、工作、朋友等不同方面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如员工、母亲、女儿、姐姐、某社团成员、知心大姐等,通通写出来,然后把不喜欢的角色删掉,先从容易甩脱的开始。最后,留下3个你喜欢、能够做好且必须扮演好的角色。

第三步:制定两年内的主要目标。

确定上一步的角色后,现在思考,要做好这些角色,你需要在两年后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未来一两年内,要做哪些事会对达成理想最有帮助?如“我要成为顶尖的业务员”、“我要建立起自己的忠诚客户群”等。再重复一遍,要把你最大的能量发挥在“你自己感觉愉快、比人家在行,且对自己生命远景影响最大”的事情上。

第四步:根据SMART法则权衡年度目标。

即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可以证明和观察(Realistic)、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关于“具体的”,有人说“我将来要做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一个不具体的目标。目标一定要是具体的,比如你想把英文学好,那么你就订一个目标,每天一定背10个单词、一篇文章。

“可以衡量的”是指任何一个目标都应有可以用来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比如你打算买房,看房之前心中有个预想,多少平方米,在几层,总价控制在多少,地段,有几间卧室,等等。有了这些明确的标准,你才能选到中意的房子。

可以说,制订的目标不能是幻想、白日梦,但太容易达到又没有挑战性。多年前美国有机构开展过一项成就动机实验,实验组织者邀请15个人参加一项套圈的游戏。在房间的一边墙壁上钉着一根木棒,每个人有几次机会将绳圈套到木棒上,离木棒的距离自行决定。结果,站得太近的人很容易就把绳圈套在木棒上,因为没有难度他们很快便对游戏失去了兴趣。另外一些人站得太远,总也套不进去,于是很快也泄气了,不想再挑战。仅有少数人比较聪明,选择离木棒的距离恰到好处,不但体会到了游戏的挑战性,而且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实验组织者解释,第三类人具有高度的成就动机,他们通常设定具挑战性但做得到的目标。

“相关的”要求目标的制订应该跟自己的生活、工作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一名公司职员,整天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尽力做好工作,努力提高工作业务能力,而是做着不切实际的明星梦,一天一天地白耗精力,对学习、工作没有热情,不思进取,最终会被企业所抛弃。

“基于时间的”要求任何目标的设定都必须考虑时间的限定。比如你确立了一个目标“我一定要拿到律师证书”,目标是很明确,可你打算一年内拿到,还是10年后才把证书拿到手?两者是有截然不同的区别的。

第五步:每周与自己约会一次。

这个说法似乎不好理解,其实指的是每周末用半小时做好下周计划并列出表格。这半小时就是你跟自己约会的时间,如果好好遵守,你会有全新的发现。

第六步:每天晚上作出回顾和总结。

每天工作全部结束前,总结今天在时间运用上的得失,并做好明日行程表以书面形式体现出来,记得留出弹性时间,别全填满。保持每天检视的习惯,你在时间应用上会变得更自律。

第七步:很好,正走在快速累积时间财富的正轨上。

时刻记得将热情维持下去,让你的时间管理持之以恒。如幻想自己将达到目标时的愉快感,或把大目标切割成几个小目标,这样就可提高成功率,增加自我成就感。

综上分析可知,职场穷忙族要取得时间主控权,从穷忙中脱身,就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工作时经常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衡量和分析,检讨时间的效果,才能知道自己的时间是不是用在了最有效益的事情上了,是不是用在了最高报酬的事情上面。如果不是,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程表。它要求我们自我操练,每天分析、检讨时间的运用。今天的反思,决定未来的成就。要想摆脱“穷忙”,就必须用自己的意志管理自己的时间,将盲目活动的时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样让时间由零星而集中,成为连续性的时间段,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