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偷走了你的时间
6216700000004

第4章 偷走时间的七大“神偷”

每一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一天都稍纵即逝,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该完成的任务却依然没有头绪;每一天愁眉苦脸地工作,让恐惧和焦虑时刻萦绕心头。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到底是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请看——偷走时间的七大“神偷”。

1.缺乏对时间的信念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过,时间“如同一只贪玩的猫,它迎合你,却又把你的日子像舔一杯牛奶一样,慢慢地舔食干净”。富兰克林也有一句名言:“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5个字表达——我没有时间。”时间就像风,只要运用得当,便会把我们带向每一个目标。所以,不要说“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也别再问“我的时间去哪里了”,答案只有一个——我们自己把时间丢弃了,我们缺乏对时间的深刻观念。

先看生活中两类人的不同表现吧。一名中学老师,白天要给几个班学生上课,非常忙碌。晚上下班回家后要做饭、整理家务,还要照料孩子并辅导孩子学习。除此以外,她还必须抓紧晚上的时间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孩子睡去,一切事物料理停当,她就坐在电脑旁,抓紧一天中仅属于自己的一丁点儿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爱好——写作。她每天坚持写作大约一小时左右,因为时间紧,白天稍有空隙她就在心中打腹稿,到晚上便总能写出一篇千字文来。

另外一种人,也是上班族。看看他每天都做了什么呢?早上6:50起床,出门后吃早餐,到公司上午上班,接着吃午饭、午休,然后下午上班一直到下班,到家后吃晚饭,之后上网聊天、泡论坛或玩游戏。周末呢?他睡懒觉、玩游戏、踢球、逛超市、相亲……没有读书、没有学习、没有写东西,他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虚度时光。他明白计划的重要性,总是在行动之前把每天要做的事做出详细的规划,并将行动计划表打印出来。然而,计划表贴在床头后他却再也不看一眼,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嫔妃。看着朋友、同事都在进步,他只能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会在茫然失措中虚度光阴?为什么我会在浑浑噩噩中随波逐流?为什么我总是没有时间呢?造成两类人在时间上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结果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信念。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往往越是忙碌的人,越能挤出时间用于工作或学习,而整天游手好闲的人才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时间。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那名老师和那位上班族及同事小谢的例子:老师在她工作繁忙却仍挤出时间写作的那段日子,她非常渴望放假。她心想,等放假了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属于自己,都可以用来写作,那样自己可以写出多少作品来啊。后来终于放假了,她有了全天候写作的机会。她是不是真的写出了很多作品呢?结果是,她半个月都没有写一篇文章。不可能!有了大把时间反而不写作?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没有紧张的工作压力,早上醒来后,她不会像往常那样立马翻身下床,而是放纵自己赖会儿床,在床上翻翻喜欢的书,直到9点多才起来。之后收拾收拾房间,辅导孩子做作业,接着该做午饭了。12点吃过饭,便想睡午觉,结果一觉睡到下午三四点。洗洗衣服、拖拖地等,在这些琐事上磨蹭磨蹭,转眼又到了准备晚饭的时间。或者午睡醒来,接到朋友一起出外玩或锻炼身体的邀请,回来时已接近晚上10点。这时候她才想起,这一天什么都没有做啊。于是她打开电脑,点开网页,看看感兴趣的新闻,很快她就开始犯困了,便想迅速躺到床上美美睡去。这样下来,一天过去了,她竟然一个字没写。剩下的时间周而复始,在反复的懊悔和自我原谅中,老师的假期很快过完了。

而另一名上班族,他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小谢。小谢跟他同时步入职场,跟他一样工作两年有余。他两年下来原地踏步,一无所获。而小谢呢?考取了律师资格证,取得了英语托福考试高分,工作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他还悄悄报考了公务员,虽然结果名落孙山。两相比较,小谢对于时间上严格把握、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不言自明。时间如水,珍惜时,少如牙膏也挤得出来,不珍惜时浩如江河也不属于自己。事实证明,没完成某个目标,没做成原计划的某些事,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当我们常常将自己的这些逊色表现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时间时,那是错误的。能够有所成的人,无论是普通的职场成功者,还是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要人,他们从不会抱怨时间不够。他们的信念永远是:时间总是对是,错的是自己;时间总是有的,抓不住的是我们。李嘉诚说过,人和人的区别在于每天的业余时间。他少年岁辍学,之后再没进过学堂,却成为能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学识渊博的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就是靠抓紧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在茶楼打工时,才14岁的他每天却必须工作15个小时以上。工作强度大,休息少,难得的闲暇时间里同事们打麻将以放松身体,他却捧着词典认真地学习、背诵。有时李嘉诚因为学得入神完全忘记了时间,以至于等他想合眼休息片刻时,却发现已经到了第二天上班的时间。

身为商界巨擘的他能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商业谈判。而他熟练的英语口语也是全靠业余时间自学达到的,没有时间可以供他专门学习英语,也没有老师教他。因此,李嘉诚跟人说:“人家是在求学,而我是在抢学问。”一个“抢”字说明了一切。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你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时间,那你的时间是谁抢去了呢?你有没有想过,是你自己亲手扔掉了时间!大数学家华罗庚曾写过一首诗自勉:“发白才知道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数学家自然是智力超群的,但他仍旧认定“勤能补拙”是极其质朴的真道理。那么,用什么去补“拙”?当然是勤奋,勤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抓紧时间,惜时如金地孜孜追求,一切杰出成就的取得莫不归因于此。

2.行动缺少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们在初中时便已熟读的古人警句。预者,计划也。古代人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凡事只有做好了计划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失败。工作的计划性不仅会使我们一天的生活过得有序,更会使我们的一生有所作为。

计划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对于计划一要定坚持,并坚信会实现它。

一位成功人士曾这样介绍他的经验:“你应该在一天开始有效的工作流程之前,制订一个计划,仅需20分钟就能制造出几个小时的高效工作流程。有无计划性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有无效率的重要标准之一。”工作计划好比一张交通图,它能使工作和项目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完成,即使工作计划没有被列成条条框框,至少也要在脑子里形成一种印象。只不过这种计划比较粗糙和模糊而已。

很多普通职场族的意识中都存在一个时间管理误区,那就是,工作计划是管理者考虑的事,自己作为一个小员工,平常负责的都是那些琐碎而又不起眼的工作,根本不值得费脑筋去做计划。在某个新闻报道中曾看到一名食品配送司机说过的一句话:“老板每天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秘书告诉他这一天的计划,而我只须按照老板说的去做就行了!”

不要以为自己的工作不重要就不去做计划,计划能让我们的工作感觉到明显的进步,虽然有时进步是微乎其微的,有时可能几天的计划都是一模一样,但是许多优秀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认真地做一份计划不但不会约束我们,还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同许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一样,执行计划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实现了制订的计划就一定会成为所在工作领域中的佼佼者。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注重计划的人。他时时把他所要做的事都记下来,然后拟订一个计划表,规定自己在某时间内做某事。如此,他便按时做各项事。从上午9点钟与夫人在白宫草坪上散步起,至晚上招待客人吃饭为止,整整一天他总是有事做的。当该睡觉的时候,因为该做的事都做了,所以他能完全丢弃心中的一切忧虑和思考,放心地去睡觉。细心计划自己的工作,这是罗斯福之所以办事有效率的秘诀。每当一项工作来临时,他便先计划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安插在他的日程表里。因为能够把重要的事很早地安插在他的办事程序表里,所以他才能把许多事在预定的时间之内做完。众所周知,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极其伟大和极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并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实现连任4届总统的人,还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纪录。由此可见,身体残疾的罗斯福之所以能做到连健全人也做不到的事,主要跟他的人生富有计划性和目标性紧密相关。

有人或许会说,芸芸众生,有几人能成为罗斯福呢?没错,伟人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做的。但,即便做不了伟人,我们也可以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吧?在一些人抱怨、感叹的同时,生活中的另一些人正抓紧时间做自己的事。在复旦大学,管理人员的时间观念普遍非常浓厚。他们一般以10年为限对工作进行规划,然后准确规划到年,接下来规划到具体月份,进一步具体到日,最后精确到上午和下午。同时根据形势的改变,对计划进行小范围内的调整。

有一位老教授就是严格遵守时间的人。他每天从早上工作到下午6点,晚上出去散步20~30分钟,回来以后写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他说,他每天的工作量是一般老师的3倍左右,他却比他们更悠闲。而其他人大部分不外乎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做事没有计划性,晚上回想时,发现这一天几乎啥都没干好;另外一种就是选择太多,所以太忙,例如今天想做这个,明天还想做那个,总是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多,其实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少,选择少一些,才能够活得更充实。将教授和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稍微对比一下,就可明了制订计划对一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和必要性。那么,制订计划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详细、周全的计划有助于了解自身工作和项目的有关事项,使自己和团队形成流畅的工作流程,避免部分任务完成后接着是盲目、不知所措,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制订好计划,将次重要或暂时不重要的工作安排在内,避免因工作计划不周全,造成各流程之间的相互牵制。工作计划不必弄得那么复杂和繁琐,只要自己能明白就行,关键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你可以把所要做的事情排出一个顺序,拟订一个程序表,尽力按着程序表去做。如果你的工作只需一小时做完,便在一小时之内完成它,其余的时间去玩乐放松。本来只要一小时的事,而拖延到一天才做完,实在是愚蠢。如果你的事太多,而时间不够,则选择最重要的做好,把不重要的删去。

总而言之,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是前提,有了计划并在实际中执行,让行动清晰、有条理,这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思路。行动有计划性,做事有条理,从长远来看,是人生规划的必经步骤;从微观方面来说,则应做到日常生活有规律、时间安排有计划;而在自我意识层面上,则是通过条理化以达到对时间的管理。

3.时间拖延症

上午可以做完的事拖到下午,下午能够完成的事非要等到晚上做;今天该做的事没做,告诉自己等明天吧;这个月计划好的目标没达到,安慰自己还有下个月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不明白光阴的可贵,可不自觉的拖延习惯和行为依然害我们不浅,经常让我们自责而又无奈。

首先我们看一个典型的时间拖延症的事例:张三是某企业经理部门经理。周一早晨上班的路上,他在心中盘算并决定,到达办公室立即着手草拟下年度的部门预算。9点整他很准时地走进办公室。当他打开电脑,再慢腾腾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时,突然感觉办公桌太乱了,不如先将办公桌以及整个办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创造一个干净与舒适的环境,让大家都有份愉悦的心情。经过半小时的认真清理,他达到了使办公环境井然有序的目的。虽然未能按原定计划于9点钟开始工作,但他认为花费30分钟打扫卫生很值得,这不但已获得显然可见的成就,而且有利于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

他面露得意和愉悦之色,正准备在电脑前坐下开始工作。此时,目光一斜他瞥见旁边报纸上的彩色图片十分吸引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报纸翻阅起来。等他浏览完并把报纸放回报架,时间已是10点钟了。这时他为自己未能抓紧时间稍感痛惜,然而他很善于自我宽慰。他心想,搞卫生是为大家谋福利,算做好事;报纸上有最新信息和动态,也是沟通媒体的手段,自己身为部门主管怎能忽视它?何况上午没看报的话,下午或晚上总要抽出时间看。一番自我说服之后,他终于心安。接着他正襟危坐地准备埋头工作。

他刚刚坐下,电话铃就响了,是一位顾客的投诉电话。他又是解释又是赔罪地说了约20分钟,才让对方的怨气渐渐平息下来。挂掉电话,他起身去洗手间。返回办公室途中,在走廊上他闻到了咖啡的香味。探身进屋一看,原来另一部门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们邀他加入。他心里想,预算的草拟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若以眼前这种状态肯定做不出好的效果,不如先来杯咖啡提提神。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应邀加入,陪一群人言不由衷地闲聊了一阵。回到自己办公室后,他果然感到精神奕奕,这下他决定开始全心致力于工作。可是,一看表,乖乖,10点3刻!距离11点的部门联席会议只剩下15分钟。他想,反正在这么点时间里干不了什么事,不如干脆把草拟预算的工作留待明天。像张三这样的管理者并非个案,他们都难以摆脱拖延的恶习,总认为明日之后还有明日,对于要做的事意识里是清楚的,就是没有行动,最终导致的是一事无成。

不仅仅在管理者之中,普通员工的拖延症表现也不逊色。比如,一项任务本来5天之内便可以完成,但一些员工在离最后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手忙脚乱起来。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要去书店调研,要跟作者打电话,要仔细查看相关行业网站,要发邮件……内心是焦急不安的,却继续边咬着手指甲,边跟自己说,再等一会儿,就一下下……于是,天黑了又白,除了心情愈加沮丧外,该处理的事情仍在那里不见减少丝毫。在工作或学习上立下目标无数,动力却是奇缺。只要打开网页,便漫无目的地浏览各色小说和帖子,或玩游戏,或看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就是不情愿看书或仔细阅读跟工作有关的行业网站,即便被安排了某项作业或任务,也只在最后期限的前一晚才会被迫着手行动起来。

另一方面,每个人有着各自的兴趣偏好,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吸引。越是年轻人,这种偏好表现得越明显。工作中正在搜索相关资料,突然被一篇精彩的小文章或故事吸引,于是暂且搁置工作,入迷地读了下去。如果有几件事摆在面前任由选择,我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先做,而忽略了对其他紧迫和重要事情的考虑。这些情不自禁的行为方式,常常使我们掉进陷阱,把该办的事情拖延下去,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

那么多人喜欢拖延,那么拖延是不是能带来什么好处呢?它能带来的好处是当下的、短暂的。例如,最后期限一过,紧绷的神经会倏地松下来,整个人体会到放松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一部分人很享受。而且有时候,拖延的结果反而是得到意外的收获。比如有位本科学生,老师布置了一次实验报告,他拖到最后。拖延期间他和其他同学多次讨论,参考并吸收了他们的优秀观点,结果他比那些独自提前完成的同学获得了老师更多的肯定。因为类似情况的存在,这类拖延者会在心里觉得,是拖延让自己比他人做得更出色。也因此,他们在潜意识中会更加觉得,若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那是非常丢脸的事情。而拖延时间后才赶上,即使结果不好,也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因为我没有尽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做得肯定比其他人都好。这一切的一切便一次次强化了拖延。

形成拖延的浅层原因是,认为事情太难,太耗时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深层原因则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完美主义心理作怪。要求所有事情都要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极其在意细节,希望一次做好,所以不愿匆匆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肯动手。俗话说,物极必反,太过追求完美并非好事。对这种心理如何适当加以克服呢?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不要苛求自己和他人,尽快开始。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伟大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的杰作大多是断断续续完成的,何况完美凡人呢?

其次是来自潜意识的抵制。因为跟上司闹了矛盾,或者认为上司的安排不合理,或者觉得这件事并无太大去做的必要,所以执行时积极性当然不高。

再次归根于容易颓废。因为事情不是近在眼前,感觉不到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那么眼前能轻松一刻是一刻。毕竟需要动脑子还需要花费精力的事多少有些不受人欢迎。或者开始做了,但做到一定程度发现厌倦了,不能忍受持续做同一件事情,那么,等明天再做吧。往往到了第二天,心里还是不乐意去做,又继续往后推。

清楚了原因所在,就是朝着克服拖延习惯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几点之外,每个人或许还有自己独有的原因,那么不妨找准自己的不足所在,然后与时间拖延症决裂。

4.工作时不投入,玩时惦记工作

工作时不能全神贯注,思想经常开小差,该完成的任务没有抓紧完成。玩的时候又没法完全投入地去玩,想到某件工作上的事没做好,比如所负责项目的宣传文案还有待推敲,因而玩得不尽兴。那么,我们的人生何时才会快乐呢?

佛教里有个禅宗的小故事是这样的:一名弟子问慧海师父:“什么是修行?”慧海师父说:“饥餐困眠。”意思就是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弟子不明白,接着问:“我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呀,可为什么我没有感觉自己在修行?”慧海说:“世人在吃饭的时候,通常都不肯好好吃饭,心中想着这个那个,百般计较;睡觉时也没有好好睡觉,梦里还东想西想,千般思索。他们吃饭时没有好好吃饭,睡觉时做不到好好睡觉,所以都不是修行。”

故事里的师父说的不过是平常易懂的话语,传达的却是深刻的道理。在现实中,不少人在上班的时候盼着快下班,下班时又想着工作的事情,不是吗?有一位职场女性,跟先生一起创办事业,属于职场女强人类型。同时她也不忘顾家,平常非常关心孩子,上班时总担心孩子的状况,常常打电话到幼儿园问孩子怎么样了,次数多了后,幼儿园老师公认她是“神经妈妈”。她自己也感觉这样不太好,却控制不了自己。

然而下班后回到家里,她又对孩子很没耐心,常忍不住厉声喝骂,让已经很乖巧的孩子泪水汪汪,孩子自然觉得她是一个暴躁的母亲。并且她常跟先生抱怨公司同事,指责周围人的各种不是。最终她先生受不了了,给她提出建议:看来你是工作压力太大,那么找个地方去散散心,休息一下吧。碰巧她的大学同学正邀人组团到美国旅行,于是她跟着去了。

远在异国游山玩水并没有让她放松下来,她照样每天打长途电话回家,问孩子、问老公,关心他们吃饭没、过得好不好,因时差缘故她甚至在三更半夜打电话问公司的运行情况。她连玩都如此心不在焉,心没有跟着情境走,以致跟她一起玩的朋友都不知道如何劝说她。

旅游行程本来是两周,刚过完一个星期她就待不下去了,因为太担心家人,她要提前回家。老公和孩子看到她忽然出现在家门口,满脸惊异。“我一直牵挂着你们。”她放下行李,上前热烈的拥抱家人。然而,这种温馨仅止于当时的片刻。第二天走进公司上班,她又习惯性地打电话给先生,说幼儿园一直没人接电话,她很担心小孩……先生忍不住质问她:“你老是白白担心,你的担心对孩子有益处吗?你不知道你离开家时,我们相处得多好多快乐!”

这一下她才顿悟。原来,担心是一种既伤害自己又对别人无益的心灵毒药,是我们送给别人最烂的礼物。自己老是神经紧张、慌乱不堪,所爱的人不但没有感受到关怀的温暖,反而还被自己的坏情绪所影响。就如中国谚语所说“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此心却在彼,结果眼前的事没有做好,对彼处也鞭长莫及。而时间,就在这种不停地纠结与分神中飞逝而过。拿得起,放得下,遇到某种坎时我们会这么说。真正懂得放下的哲学,才能创造工作、感情和家庭等各方面的融洽局面。适时放下,是时间管理的一种必备技巧。

5.被无聊占据心灵

同事小李有次上网,竟然陆续有3个人给他发了同一句话:“我现在很无聊。”无聊,或许是我们对生活、对时间最经常的感受。人生在世,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难忍的也许不是疾病,也不是贫穷,而是“无聊”二字。无论上班时还是下班后,无论节假日还是工作日,“无聊”二字总是不经意间从我们嘴里说出,而自己似乎还未意识到。

为什么我们都会觉得无聊呢?也许因为一段紧张的忙碌后,身心突然闲下来了,心里没了着落。生活中真的没事可做么?也不是的,只要愿意找,总是有应该或值得做的事,只是不想做罢了。拿起一本书,发现曾经对它强烈的阅读欲望没有了,翻了几页却读不进去。想写点什么,平时想说的许多话这会儿不知跑哪去了,脑子里干净得像真空一样。打开电视,要么是令人厌恶的广告,要么是翻来覆去报道的新闻,电视剧就那几种,都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趣。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眼睛却盯着茶几上的烟灰缸想今天的午饭吃什么。或者想给谁打个电话,打开电话本却不知打给谁好,也不知自己想说什么。随手翻开短信,发现都是些无聊的玩笑,自己干笑两声后接着茫然。那么,打开电脑上网吧,不管是谁随便找个人聊聊,结果发现,只不过是一群同样无聊的人互相分享彼此的无聊,更增添了空虚感而已。还是玩游戏吧,一道关卡屡次没法跨过,只得一次次重来,没劲。好吧,既然无法赶走,那只好任无聊盘踞心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上面描述的状态和感受。无聊的时候还有很多,晚上失眠,身体困乏却怎么也睡不着的时候,一个人干睁着两眼等待天明。因为无聊,你不想照镜子,也懒得打理头发,吃饭也随便凑合。有时无聊至极,你甚至去数地上的蚂蚁,傻想着把这些蚂蚁全捉起来炖汤会是什么味道。或者你正在无聊,看到一群人围着一张布告议论纷纷,你不由自主地凑上去。或者你漫无目的地钻进商场去,却不知道或想不起自己要买什么,于是这边瞧瞧,那边逛逛,不知不觉中两三个小时被打发过去了。

无聊让人心烦意乱,让人心灰意冷,让人意志消沉,让人食之无味。按道理,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大彩电全天上百个频道轮流播放节目,上网聊天、看新闻、读小说、玩游戏,实在不喜欢这些的话,还可以看书。但是,为什么反而会有那么多人感觉无聊呢?

有人把无聊形容为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慢性病。哲学家帕斯卡尔把无聊描述成地狱,对人性中的“无聊”有过细致入微的洞察:“无聊说的是,一个人对于确实不堪忍受的事莫过于以完全无视的态度待之,表现为没有激情,也无所用心,不想消遣,无所事事。这种时候,人会感到自己的虚无、沦落、无力、无能、空洞,他的灵魂深处会泛出无聊、阴沉、悲哀、忧伤、烦恼乃至绝望的情愫。”

有一个禅宗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死后,他往阎罗殿走去。半路上他看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热情邀请他留下来住在这里。这个人说:“我在人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痛快地吃饭和睡觉,再也不想工作。”宫殿主人答道:“那便是了。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地方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了。我这里有各种山珍海味,有舒适的床铺。而且,保证不让你动手做任何事情。”这个人听罢欣喜地答应了,就在宫殿住了下来。起初的日子,他整日吃了睡,睡了吃,感觉好不快哉。渐渐地,空虚和无聊开始朝他袭来。他来到宫殿主人面前,烦恼地说:“每天除了吃便是睡,这种日子过久了我发现也没意思,还把我养得脑满肠肥。我不想这样下去了,你能不能给我安排一份工作做?”宫殿的主人答道:“抱歉,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主人:“如果你不让我工作,我宁愿下地狱去也不愿待在这里。”宫殿的主人冷笑一下:“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无聊是人生的地狱。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能够直指人心。故事里的主角明明住在悠闲自在的大宫殿里,本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最后无聊却让他感受到的只有痛苦。这可谓是对无聊的本来面目的最好揭示。而一些思想名家的言论,或许能让你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无聊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关于无聊,周国平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他们目的意识淡薄,对于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因而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完全沉浸在过程中,不易感到无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人,每一项行动都有着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并且严密规划行事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需要分秒必争,因而他们也能做到聚精会神,不易感到无聊。剩下的大部分,便是如你我般的常人,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具备商人的精明,具备目的意识却并不强烈也不明确、实际,有所追求但目标不是太渺茫就是短浅。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想要,但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恰是这种心境,为无聊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当一个人心中弥漫着空虚,像一片轻雾般无所不在又挥之不去,对生命中已有的提不起兴趣,对没有得到的激不起追求的热望,那么他只好无聊。有人经常感叹时光易逝、岁月难留,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发现想做的事都没做成,于是生出无限悲哀。想立刻行动做些什么,却头绪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接着又堕入了无聊之中。而另外一些人,则称得上无事生非。他们工作很轻闲,家庭生活堪称完满,日复一日的安逸生活让他们感觉太过千篇一律,于是取代珍惜、享受的心境,他们竟也对生活发出无聊的感慨了。所以有人说道,人之所以无聊,是因为欲望的太多。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时,无聊感便产生了。

很多的时候我们感觉无事可做,只能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将日历一页一页地掀过,而自己却一直浑浑噩噩。大部分人都是凡人,难以抗击无聊。生活中或工作上没有什么大事,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以求获得一份薪水,满足养家糊口的要求。除此之外便是吃喝拉撒、邻里亲戚之间的你来我往等可大可小的事。“消磨时光”在英文中说法是“killthetime”,想必西方人对无聊早已深有感触。

这种无以言表的无聊似乎从生命之初便频繁地光顾我们。年幼的时候,上课盼着下课;长大后,上班时盼着下班,工作日盼着周末。每天撕下蓝色的日历纸,期待红色的日历纸;撕掉红色的日历纸,期待下一张蓝色的日历纸。时间就这样在期待与失望中一点点地消逝,我们的手心里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留下,生命中许多本该有的美丽都错过了。其实,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更丰富、精彩,如果深入、用心地去发掘时间本质的话。至少,专注于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无比丰富。我们常常感叹无聊,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自己真正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才是生命存在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谋生。缺失了那些本质的奠基,生活就会被无聊变得苍白。

我们可以寂寞,可以孤独,可以好酒,可以喜色,就是不要让无聊长时间占据你的心灵。虽说人人都会有无聊的时候,无聊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生命感受,但比起玩物丧志来,无聊更能毁灭一个人的精神。帕斯卡尔说:“人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人最不堪忍受的就是空虚和无聊。当一个人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时,他就会感到自己的虚无,从他的灵魂深处会出现阴沉、悲哀、忧伤、绝望的情绪。无论无聊怎样努力地往外冒出头,我们都应使劲抑制它。寻找新的目标,怀抱新的梦想,开始新的旅程,追求新的希望,这才是抵抗无聊的良方妙计。

人生不可能平静得像一潭死水,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只要它是真实和强烈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泪水,我们才会去珍惜难能可贵的幸福;有奋斗,我们才能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有生命的起伏,我们才会在人生的跌宕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与坚强。有无聊,才有从无聊中走出后的欣喜与成功感。

6.不懂得说“不。”

办公室里取报纸、冲咖啡、倒垃圾——为什么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落在你的头上?你总在不停地为你的同事奔波劳碌?别人想要找你的时候,总是马上就可以找到?你明明知道某些任务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却总是无一例外地全盘接受?为什么你总是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你是否也困惑地问:“为什么?为什么总是我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不懂得说“不”,也因为这个“不”字太难说出口了。

“不”字写起来很简单,寥寥四笔而已,可是要将它直接说出口,许多人都难以启齿。说“不”也就意味着拒绝——拒绝上司的命令,拒绝客户的要求,拒绝别人的请托……一个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让我们想说“不”而不能。张先生家在甲市,周末准备开车去乙市拜见一名客户。途中他要经过丙市。他老婆的闺中密友刚好有个亲戚住在丙市市区,便托他帮忙将一份甲市特产——烤鸭带给亲戚。这件事却让张先生比较难办:虽然途经丙市,可他的原定路线是从丙市郊区经过,那样路线近,而且他对丙市市区道路情况并不熟悉,所以他不太情愿接受这个请托。

老婆的想法是,她跟闺密是多年的挚友,以前对方从没亏待过自己,而今如果连这么一件小事都拒绝的话,岂不太伤害交情?于是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既然老婆大人已经答应人家了,张先生纵然觉得不方便,也只好照办。车子到了丙市后,他很快跟老婆的闺密的亲戚取得了联系,可由于他实在不熟悉当地路况,在市中心七弯八拐绕了大半天才终于找到对方,把特产交到他手里。遗憾的是,由于在车里闷得太久,烤鸭已经变质,对方露出了不愉快的神色。更惨的是,因为在丙市耽搁太久,等他赶到乙市的时候,先前约好的客户也因为等不及出门去了。不得已,张先生只好在乙市多待了两天才将事情办妥。本是好心帮朋友,结果却导致两边不讨好。如果张先生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态度,跟老婆说明接受帮忙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拒绝的合理性,那么事情的结果将不致如此糟糕。类似这种“好心没好报”的遭遇不只发生在张先生身上,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很常见。正因为没有适时说“不”,许多时候时间也花费了,却没办成自己想要办的事,并导致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

所以,正确地对别人说“不”,寻找时机并巧妙灵活地拒绝对方,不仅可以维护辛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更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完成自己的计划。但在当代职场中,这点往往成为许多人的愿望而难以做到。“逆来顺受,才能飞黄腾达”,似乎已成为当代职场的最高指导原则,对新人而言尤其如此。无论是来自上司的命令、顾客的要求、同事的请托还是工作中的任何突发状况,似乎我们都只能默默承受。如果谁拒绝或反抗,很可能招致一连串的麻烦:上司的不满、顾客的投诉、同事的怀恨在心……仅仅因为一个“不”字,便使自己陷入如此难堪的局面,谁都会觉得不划算。

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脉,为了提升自己在同事面前的口碑,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上少一些阻碍,为了让自己多一分晋升的可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请托和要求时,许多人选择了接受。这样做一定正确吗?不妨看一个职场案例再作判断。童悦和名双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他们同时进入M公司实习。M公司堪称全球无线通信行业的霸主,在世界各地都有制造厂。能够进入M公司,是众多毕业生的梦想,因此他们二人十分重视难得的实习机会。按照公司惯例,将从每批实习生中选择最优秀的一位留下来。

在进入M公司之前,名双早就开始积极地做准备。他认为要能被M公司留下,上司的推荐和同事的口碑十分关键,只要善于笼络人心,那么优胜者非自己莫属。进入M公司实习后,他凡事都表现得特别积极,帮同事跑腿、帮经理助理打印文件等小事他也忙得不亦乐乎。大家见这小伙子那么热心,便对他逐渐不客气:甲让他帮自己带早餐、乙请他帮忙接孩子……许多完全跟工作毫不相干的事情,名双都一律接受,从不说半个“不”字。

而童悦呢,表现却截然相反。有人请他帮忙的时候,他会选择性地接受或拒绝。只要干涉他正常工作的,他都会告诉对方自己的事情还没做完,所以抱歉无法帮忙。渐渐地,大伙请他帮忙的时候越来越少。两相对比之下,大家对名双的赞赏越发多起来。

3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到了,该是宣布最终去留结果的时候了。看着朝经理办公室走去的童悦,名双暗自欣喜:“谁让你只顾着埋头做事,不注意搞好人际关系?能让你留下来才怪。”

半小时后,童悦从经理办公室出来,一脸平静地收拾自己桌上的东西。名双正准备上前安慰他几句,猛然发现情况似乎不对劲。原来,童悦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之后,并没有走出办公室,而是把他的东西放在另一张配有电脑的办公桌上。那张桌子,正是为留下来的那个人所准备的。

就在名双愣神的当儿,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到经理办公室去一趟。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来到经理面前。

“名双,这3个月来你对待同事很热心,大家都看在眼里,对你夸赞有加。说实话,若站在朋友的立场,我很想将你留下来。然而,我们要将自己放在企业的角色里,企业有企业的游戏规则。我们需要的是能全心投入工作,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人。很遗憾,你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所以,我只能祝福你在新的公司一切顺利……”童悦之所以最后胜出,就在于他能够把握什么是自己真正应该做好的,对那些干扰自己的事情果断拒绝,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懂得工作的人所应具备的正确态度。乐于助人对职场人士来说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拒绝。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周遭的人说“不”,将更有助于自己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

拒绝,或者说“不”是一门艺术。必要的时候勇敢地向别人说出“不”字,当你有了第一次战胜自己的经历并发扬光大时,你会发现,你已经能做自己时间的主人,而非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宝贵时间被别人“偷走”。如果对他人有求必应,你的生活将时常被他人左右,你的时间和空间都被他人占据,渐渐地你会越来越严重地失去自我。所以,无论从把握、珍惜时间的角度,还是从维护、重建自我的意义上,我们都应掌握对他人说“不”的艺术。

7.欲望的陷阱太多

欲望,是一个经常出现在书面文字中,也经常被一些人挂在口头的词汇。因整个社会环境的沾染,这个原本中性的词,在某些情境下被赋予了消极的色彩。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所以汉语中有了“欲壑难填”的成语。我们总是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更安全、更多的休闲娱乐,更优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但让人困惑的是,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物质的不断丰富并没有让人们的幸福感同步提升。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德国某民意调查研究所就对德国公众的总体幸福感进行了民意调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为自己很幸福的德国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保持恒定,为总人口的30%。如果拿当时的生活水平与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话,这的确让人难以置信。

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充满诱惑,欲望的膨胀在人们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热衷追名逐利,吃要山珍海味,穿要高档名牌,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现代人心里充塞着种种欲望和奢求,以致行为经常被欲望所支配。贫穷时想变得富有,平常身份时想当官,当了小官后想当大官……在欲望的支配下,人为了权力、地位、金钱或其他,不择手段地钻营。为了过上所谓人上人的、富足的生活,即使自己身心疲惫,也要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如此一来,即便每天多给他一两个小时,他的时间仍然不够用。

一个住在海边的渔夫,每天辛苦出海打鱼,然后将捕获的鱼拿到市场上卖掉。之后他坐在海滩边休息,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位游客感到好奇,问他:“你为什么不继续出海打更多的鱼呢?”渔夫反问:“打到更多的鱼能怎样?”游客说:“那样你每天不就可以赚到更多钱了吗?”渔夫问:“钱多了又怎样?”游客开导他说:“如果你每天持续不停地打鱼的话,不出一年赚来的钱就够你买辆摩托,两年后你就可以买一条渔船,然后你可以买渔轮,建冷库,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开着直升机去找鱼群,最后开一家活鱼饭店。”游客说这些话的同时,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渔夫只是接着问:“再然后会怎样呢?”游客说:“然后你就什么也不用做,整天逍遥自在地坐在海滩上眺望美丽的大海就可以了。”渔夫平静地说:“现在我已经在这样做了。”工作时间越少,生活越简朴,你拥有的时间就越多。对于当今总是匆匆忙忙的都市上班族来说,这个建议或许非常有益,也可能根本无关紧要。但是,注意到自己今天所拥有的时间财富,并掌握如何合理地利用这笔财富却是每一个处于匆忙中的人应该学会的。

太多的欲望只会加重心灵的负累,让人失去心灵的自由,并将所有时间都奉献于对欲望的效劳中。于是,欲望掌控了时间,我们成为欲望与时间的双重奴隶。

如果不为纷繁欲望所役使的话,我们原本可以创造清净与安宁的生存空间,现在却全部被欲望所挤占,人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纯粹的欲望动物,陷入越来越强的烦恼与不安以及对时间的无力感之中。

人性中的欲望固然不可以完全消除,但我们仍可以像园丁修剪树枝一样果断修理它,对其进行控制。毕竟作为人类,我们不论在对待外物还是自己的内心上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掉狂躁,保留冷静;去掉虚浮,保留踏实;去掉过多的贪欲,保留清醒。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同时挺起腰杆,在时间上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