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6214400000044

第44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提要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设厂,从事国际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十五”期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还带有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存在着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国际化经营的总体实力相对薄弱;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以价格和廉价劳动力来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缺乏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经验;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缺乏有效的控制;对外投资的事后监管体制缺位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应在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增加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着力培育中国的世界跨国公司;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与当地企业一起成长;加强对海外子公司经营管理的有效控制;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便利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则是我国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积极举措,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利用国际资源,而且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还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培育和壮大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1.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重要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蕴藏量不足,即使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源量,人均占有量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部分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渐显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实行跨国配置资源,加强对境外资源的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

2.大规模引进外资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市场机会

根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以61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额,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960亿美元)和英国(780亿美元),居第3位。截止到2004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为5621.01亿美元。随着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将跨国公司的文化和形象带入了中国,我国一些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势头不错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仅在家门口获得成功已不足以说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到国外去投资,成为跨国企业,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获胜,才是真正的优势企业。同时,跨国公司大量在华投资使中国企业增长了跨国经营的知识,提高了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信息渠道,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外,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也不同程度地导致双边关系的改善,这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投资的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动因来看,我国企业已到了有必要向海外发展的阶段。根据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个国家在其投资发展周期上存在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很少或者没有,因为没有独特的技术,对外来投资也不持欢迎态度;在第二阶段,国内经济有了发展,开始吸引外资,而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很少,并且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外国技术或“购买”进入外国市场的权利;在第三阶段,本国企业逐渐成长,外来资本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增长,该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开始参与国际分工;第四阶段,该国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对外投资大于外资的流入,这表明该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都十分雄厚。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处于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在今后的5~10年中,我国会进入第三阶段,对外投资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就目前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来看,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为89935亿元,占当年GDP的77.04%;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达到18家,行业分布在贸易、金融和制造业等不同领域。而且,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磨炼,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拥有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的人才,有的发展成为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具有了到海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和需要。

4.对外直接投资是减少贸易摩擦,避开贸易壁垒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的刺激往往是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据统计,200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到95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4;中国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手机产量占1/3;数码相机占1/2.中国已经是世界电视机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随着中国出口增长迅速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也与日俱增。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案件57起,涉案金额12.6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经营,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企业顺利绕开贸易壁垒,并享受东道国的诸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到海外投资,建立营销网络,可及时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发展动向,更好地贴近国际市场,从而发挥各种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并最终扩大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

5.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发展空间的制约使企业产生了向外拓展的内在需求

改革开放2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发展空间的制约已使一部分企业产生了向外拓展的内在需求。在这方面,中国的家电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就更为明显,到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其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重要出路。

二、“十五”期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1979 年11 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标志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开始。起初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承包工程、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后来逐步发展到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农林渔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行业。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生产、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题。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2000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此后,党的十六大历届全会、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都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商务部等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十五”期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带动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形成了一批大型外贸、国有工业及金融型跨国公司,如华润、中化、中银、中信集团等,还有许多中小型跨国公司。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如下特征:

1.“十五”期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各项业务总量持续增长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2002~2005年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净额179亿美元,年均增长36%。2001~2005年,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726亿美元,年均增长24%,比“九五”时期增长1倍。统计显示,“十五”期间,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达3万多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800多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600多家。2004年,18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2.“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市场进一步拓展。截至2005年,中国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遍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仍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比2004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对北美、大洋洲、非洲的直接投资增幅在80%以上,对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在60%以上,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截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前20位的国家地区。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完成对IBM PC业务的收购。完成收购后,联想以年销售额13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同时从一个中国公司,一举转变成全球公司。联想2005年公布的几份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30日,联想营业额达285亿港元,增长404%。2005年12月8日,联想的股价已升至每股3.675港元,同期飙升了61.9%。

海航收购香港中富航空:2005年11月,海航与香港中富航空就收购中富航空60%股权进行深入谈判。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正式进驻中富航空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海航将成为内地第一个拥有香港基地的航空公司。

TCL整合阿尔卡特未果:2005年5月17日,TCL宣布,将以换股方式取得阿尔卡特T&A公司45%的股份,使T&A公司变成TCL通讯的全资子公司。阿尔卡特则变为持有TCL通讯4.8%股份的一个“公众股东”。一年以前,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与阿尔卡特公司投资1亿欧元一起组建了T&A合资公司。其中,TCL出资5500万欧元,占55%股份。但自2004年9月正式运营以来,公司截至2005年一季度亏损已超过6.6亿元,不到3个季度便蚀光了TCL拿出的5500万欧元,这是促进双方分手的主因。

华为放弃收购马尼可:2005年8月初,有消息披露华为欲以6.82亿英镑的金额收购英国马尼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然而,10月底,爱立信以12亿英镑收购马尼可宣告成功。至此,华为欲借马尼可驶进欧美的计划彻底夭折。

海尔并购美国泰克公司失败:2005年6月下旬,海尔财团提出以每股16美元的价格并购美泰克并承担其债务,美泰克公司表示了出售意愿。但7月17日,惠而浦公司突然表示愿意出每股17美元的价格并购美泰克。最后,惠而浦以每股21美元、总计约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泰克。海尔并购美泰克计划宣布彻底失败。

中海油放弃收购优尼科:2005年1月,中海油有意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消息首度传出,意向价格为130亿美元。6月23日,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现金正式向优尼科发出要约。然而,由于竞争对手雪佛龙使出政治手段施压,中海油无力面对强大的政治阻力,于8月2日宣布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万向欲购德尔福:2005年12月,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称,万向集团正与德尔福谈判,拟收购其在美国的部分资产。如果这项收购最终成功,将意味着万向由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升级至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目前,万向已持有6家美国制造企业的股权。一旦万向和德尔福的买卖谈成,这部分资产将成为第二个舍勒。2000年4月,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正是借助后者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万向才得以顺利在国际市场大步向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月25日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