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6214400000020

第20章 采掘业

提要

“十五”期间我国采掘业的发展情况与我国重化工化程度加深相吻合,发展速度加快。我国采掘业在“十五”期间产业结构基本稳定,企业效率得到提高。但在“十五”期间我国采掘业仍旧存在上下游一体化不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采掘业上下游一体化将加速、企业横向联合会加强,将出现更多的超大型企业集团。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并且近几年重工业发展速度与轻工业发展速度的差距不断增大,这种趋势在“十五”时期不断得到强化,例如,2004年重工业发展速度超出轻工业3.5个百分点。由于重工业的相对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在“十五”期间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为59.1%,2004年达到67.6%,甚至高于1960年66.6%的纪录。随着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加速,我国采掘业也在快速发展。

一、“十五”时期采掘业发展情况

1.采掘业发展速度加快

(1)产量的增长。随着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加速,对采掘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重要采掘业的产量不断增长。我国重要的采掘业产品从2000年到2005年产量的变化情况。我国重要的采掘业产品从2000年到2005年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原煤产量为21.9亿吨,为2000年产量的2.19倍,年均增长17%;原油产量为1.81亿吨,为2000年产量的1.11倍,年均增长2%;铁矿石产量为4.21亿吨,比上年增长36%;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为1635万吨,为2000年产量的2.15倍,年均增长17%;磷矿石产量为3044万吨,为2000年产量的1.57倍,年均增长9%。

(2)进口量的增长。由于我国国内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过快,国内对采掘业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虽然国内采掘业也在增长,但国内采掘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内快速的增长需求,因而在“十五”期间我国的矿产品进口量增长迅速。例如,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3.49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6%;中国自产铁矿石4.2亿吨,但品质较差,铁矿石需求缺口较大,不得不进口了2.75亿吨铁矿石,以满足国内对钢铁工业生产不断扩大的需求。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12682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2.1倍,进口量年均增长20.5%;2005年铜矿石进口406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1.8倍,进口量年均增长15.8%;2005年钾肥进口917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1.69倍,进口量年均增长14%。

(3)销售额的增长。随着采掘业产量的增长,采掘业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2001年比2000年销售收入增长1.9%,2005年比2004年增长44.8%。在“十五”期间,采掘业的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5074.6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4585.55亿元,年均增长30.2%。

采掘业在“十五”时期发展速度的加快,不仅表现在采掘业自身相比发展速度逐年提高,而且表现在采掘业相对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在“十五”前三年采掘业增长要慢于工业平均增长速度,2001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与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的比例为0.17,2002年为0.66,2003年为0.91;而“十五”后两年采掘业增长要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长速度,2004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与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27,2005年为1.48.

“十五”期间采掘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结果是,采掘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得到提高。2001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例为5.41%,到2003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降低到5.04%,而2005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96%。近两年采掘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的增高反映了我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2.采掘业的行业结构总体稳定

(1)“十五”期间我国采掘业各细分行业之间的销售收入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我国从2001~2005年采掘业各细分行业销售收入占采掘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变化情况。在“十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销售收入占采掘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2001年为29.62%,2005年上升到39.39%,上升了9.7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销售收入占采掘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2001年为52.38%,2005年下降到41.45%,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销售收入占采掘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2001年为3.52%,2005年上升到6.63%,上升了3.11个百分点。

(2)与各细分行业销售收入比例变化情况相一致的是,采掘业各细分行业企业数占采掘业企业数的比例也有相似的变化。2001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占采掘业企业数的比例为40.68%,2005年上升到48.53%,上升了7.85个百分点。2001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占采掘业企业的比例为10.10%,2005年上升到16.48%,上升了6.38个百分点。

(3)“十五”期间采掘业中外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但略有下降。我国采掘业外商投资企业数及占采掘业企业数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到不仅采掘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且采掘业中外资投资企业占全部采掘业企业的比例也不断减少,但采掘业吸收外资的金额在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从2001年的33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1亿美元,年均增长11.6%。但是采掘业吸收外资占全部行业的比例始终低于0.5%,这说明外资目前投资于我国采掘业的比例还较低。

3.采掘业企业效率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采掘业全行业的利润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全行业的利润总额有1072.5亿元,2005年为3876.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是37.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年均增长速度是90.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增长速度是31.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速度是98.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速度是60.9%;非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速度是43.9%。

采掘业利润水平的大幅提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重化工程度的不断提高所导致的对采掘业产品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也由于采掘业企业的效率不断提高。

(1)采掘业的全员生产率在“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采掘业全行业的人均销售收入为10.6万元,到2005年提高到23.2万元,提高了1.19倍(这其中有价格调整的因素,但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仍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年均增长21.6%。采掘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在“十五”期间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年均提高3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提高19.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年均提高18.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年均提高21.8%;非金属矿采选业年均提高10.6%。

(2)采掘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在“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十五”期间采掘业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01年的1.65增加到2004年的2.3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从2001年1.04增加到2005年的1.8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从2001年的2.94增加到2005年的4.2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2001年的1.48增加到2005年的2.1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从2001年的2.05增加到2005年的3.06;非金属矿采选业从2001年的1.41增加到2005年的2.6.

(3)“十五”期间采掘业单位固定资产产出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十五”期间采掘业单位固定资产产出率从2001年的0.9增加到2005年的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从2001年的0.7增加到2005年的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从2001年的0.9增加到2005年的1.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2001年的1.6增加到2005年的3.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从2001年的1.5增加到2005年的3.8;非金属矿采选业从2001年的1.0增加到2004年的2.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采掘业投资效率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的提高。

(4)内部规模经济效率提高。以企业平均的销售收入为例,2001年采掘业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7932万元,到2005年提高到13586万元,年均增长为14.4%。在“十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年均提高17.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企业年均提高5.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年均提高18.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年均提高25.6%;非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年均提高15.9%。

二、“十五”期间采掘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一体化程度低

我国采掘业企业不仅纵向一体化程度低,而且横向一体化程度也不高。

(1)采掘业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高,影响了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长期以来我国探矿与采矿分属不同部门,尽管地质勘查与采矿都进行了体制改革,但尚没有改变探采分离体制。我国的探矿业过去主要由国家拨款进行找矿;而采矿主要由企业进行。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尚能正常运转,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后果是由于国家前几年对于探矿投入不足,而企业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找矿,因而我国的主要矿产品的采储比呈现不断下降的局面。据有关部门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仅有23种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到2020年仅有6种。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目前可供建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有600亿吨,远不能满足煤矿建设的需要。根据有关方面的预测,2010年精查储量缺口达500亿吨;到2020年还需要精查储量1200亿吨。目前我国探矿业、采矿业主体基本实现了企业化管理,但由于探矿业、采矿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两者联合进行勘探开采,结果是能探矿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开采,从而限制了探矿企业进行大规模勘探;而开采企业又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勘探。我国目前一些矿业城市面临的困境,有很大程度并不是无矿可采,而是无探明矿可采。如果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资源勘探,很多老矿区还有很大的开采潜力。

(2)采掘业企业横向一体化程度不高,影响了行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矿产品综合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而国外平均为40%~50%。这其中有技术水平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原有体制下矿产品开采按大宗矿产分设不同的工业部门组织开采,因而在开采时采主弃副现象较为明显。

2.产业集中度不高

目前,跨国公司在矿产品全球化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根据总部设在斯德哥尔摩的原料集团2000年统计,目前世界大约有8000家公司参与世界矿业的经营。在全球最大的25家矿业公司中,美、加、澳、英、南非共有19家。跨国公司目前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程度已经很高。例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里奥廷托(RioTinto)、比利顿(Billito)三大公司占全球铁矿石出口的70%;4家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金属产量的75%;10家公司控制了西方铅产量的58%和锌产量的51%。

我国采掘业在1997年以前有很多中小企业,1997年有很多小企业关闭,整个行业集中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十五”期间采掘业企业数量有较大程度的增长,2001年采掘业企业数为6398家,到2005年企业数达到10709家。我国目前采掘业各子行业的集中程度较低,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严重。我国的一些产品在世界上的产量及出口量均占绝对优势的产业基本没有定价权,企业之间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使有些本来具有优势的矿产品,目前已经处于无矿可采的地步。例如,钨矿曾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但由于企业之间为了出口份额,竞相压价,不仅使国际市场钨矿价格大幅下降并长期处于低价位,而且由于国内企业掠夺性开采,我国的钨矿资源迅速枯竭。有些产品大量出口,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被有些国家认为是进行产品倾销,从而对我国出口的矿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我国企业不仅没有获得应得的利益,而且还对国内资源进行了过度开采。例如,我国的锡矿在被某些国家征收120%的“倾销”税的情况下,我国的锡矿企业没有调整战略和出口量,仍旧大量出口。

3.采掘业的掠夺性开发严重

矿业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是导致采掘业掠夺性开发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5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矿山企业是通过市场机制取得矿业权。那些无偿获得采矿权的企业几乎可以无偿地使用资源,由于无偿或低价取得的开采权,从而掌握了开采权就意味取得了超额利润。在追求超额利润的刺激下,有些人与当地政府官员相勾结,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这不仅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而且还容易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些矿主开采资源后,留给当地的仅是污染与贫穷。另外,我国目前仅对开采的资源征税,从而使很多企业“采易弃难”现象严重。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的联合调查显示,国有煤矿每采出1吨煤要平均实际动用2.5吨的煤炭储量;每挖1吨煤要损耗2.48吨水资源;平均生产1亿吨煤要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面积245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哈尔乌素矿区内有24座煤矿,这些煤矿土地面积为22平方公里,资源储量为6亿多吨,平均煤层厚度为30米,但很多小煤窑只能采5~6米,其他的都废弃了。我国目前煤矿资源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主要产煤国低15~20个百分点。由于不注意资源的保护,采取掠夺性的开发方式,我国的一些优势矿产,由于过量开采而使储量消耗太快,如广东南丹锡矿原来计划开采20年,实际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开采和破坏完了。

4.安全事故不断

我国采掘业在“十五”期间安全事故不断。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煤炭产量大约占世界产量的30%,但每年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80%。这其中有我国煤炭开采大部分是深井开采,而国外露天矿开采比例高的原因。1980年,我国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是美国的49倍、澳大利亚的23倍、印度的6倍、俄罗斯的8倍,而2003年,分别拉大到美国的138倍、澳大利亚的250倍以上、印度的9倍、俄罗斯的10倍。这只能用我国采掘业安全生产形势不断恶化来解释。我国采掘业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些年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规模以上煤矿的安全欠账达300多亿元。规模以上煤矿如此,小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就更差了。二是由于近两年采掘业产品供不应求,超能力生产现象严重。例如,我国大同煤矿集团核定生产能力3554万吨,实际产量4254万吨;山西焦煤集团核定能力5078万吨,实际产量5548万吨,超过生产能力470万吨。由于在进行矿山设计时排风能力是按生产能力设计的,因而当超能力生产时,排风能力不足,容易引起瓦斯爆炸。为了多产煤,有些企业人员不按安全生产要求进行操作。例如,2004年11月28日陈家山煤矿发生矿难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害怕仪器报警影响生产,负责监督瓦斯的人就用塑料袋包住探头。三是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有些矿工基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安全生产教育,违规现象严重。例如,有些矿工竟然在井下吸烟。

三、“十一五”时期采掘业展望

1.一体化进程将加速

目前我国矿产品加工水平普遍不高,我国开发的非金属矿种虽然已经很多,但是绝大部分仍停留在生产附加值较低的初级阶段,有的更是以卖原矿为主。面对国民经济尤其是现代科技发展对矿产品的新需要,我国的矿产品生产企业不能提供相应产品,致使国家要花大笔的外汇进口以我国出口的矿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探矿与采矿企业进行纵向与横向联合,组建联合企业。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上下游一体化程度较高,中石油、中石化均是从事探矿、开采、炼油、石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从而增加了盈利能力及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采掘业一体化程度较低。因而“十一五”期间,采掘业企业与下游产业的联合,提高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也将成为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了利润主体,已经有动力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预计“十一五”期间原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采矿企业会进行横向联合,从而提高矿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2.产业安全与“走出去”战略

目前我国虽然多数矿种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但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看,我国超过世界人均拥有量的矿产很少。我国采掘业如何有效利用全球资源,保证我国的产业安全是“十一五”期间必须要关注的问题。目前,矿业全球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球铅(精炼铅出口占世界精炼铅总产量的28%)、铝(60%)、锌(精炼锌40%)、钨(44%)、锰(38%)、磷酸盐(20%)供出口。我国要在世界矿产资源全球化配置取得自己应得的利益,一方面要建立与利用风险规避手段,如建立某些重要矿产品的国家储备制度、企业要学会期货与期权等衍生产品的利用;另一方面国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有计划地实行全球化战略。一般利用国际资源比较多的国家会鼓励自己国家的企业去海外开采资源,运回国内使用以提高资源的保障力度。例如,美国进口的石油40%左右是由美国公司在海外开采后运回国内;美国公司在海外开采的非燃料矿产是国内生产量的10%以上。日本是一个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日本企业目前已经在许多重要的矿资源领域在国外进行开采或参股国际跨国矿业公司,例如,日本进口石油中有20%左右是日本公司在海外开采。目前我国采掘业企业在其他国家开采矿产资源运回国内使用的企业还很少。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为此政府将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去海外开采资源,以保障中国采掘业使用矿产资源的安全。

3.建立大型企业集团

采掘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行业,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提高我国采掘业的集中度,从而保证我国重要资源的安全性。我国有些产品由于适度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提高了产品的盈利能力。如,从1993~2004年我国氟石出口量减少了40%,而出口单价上升了145%,出口收入增加了48%;镁砂从1999~2004年,出口量减少48%,而出口单价上升了181%,出口收入增加了45%;滑石从1994~2004年,出口量减少46%,而出口单价上升了190%,出口收入增加了58%。采掘业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影响了对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在30%~35%,而小型矿井的资源回收率却仅为10%~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从过去1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应鼓励采掘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以提高采掘业的国际竞争力。

专栏14-1

鞍山将“砍掉”70~80个小矿

记者从鞍山市国土资源局获悉,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鞍山市确定了15个资源整合区,加入资源整合的民营小型矿山110个,整合后将形成大中型矿山12个,小矿缩减70~80个,鞍山的矿产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高。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鞍山市民营采矿业迅猛发展,小矿山乱采滥挖,资源损失浪费严重,是干扰和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根源。虽然经过连年治理整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矿业秩序混乱的问题。通过资源整合,规范化开采,淘汰一些小型矿山是扭转矿业秩序混乱局面,实现矿业秩序的全面好转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胡家庙子铁矿整体开采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正在逐步向统一开采设计方案过渡,将胡家庙子、西大背两个自然连续矿段整合为年开采规模1500万吨的大型铁矿。鞍山西部4个采场整合为2个,矿山占用土地面积由0.33平方公里减少到0.28平方公里,到2009年全部关闭,转入植被恢复。海城水泉滑石矿通过收购重组,将完成6矿合1开采,形成中型开采规模矿山。岫岩偏岭镁矿将形成2个中型矿和2个小型矿,2015年后整合为1个大中型矿山。岫岩大房身镁矿已形成资源整合基本框架,再将华威镁矿、原金华镁矿整合进来,形成中型矿山。

目前,鞍山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005年争取资金4900万元,恢复植被面积350公顷,现全市累计恢复矿山植被面积达1350公顷,植树近5000万株,综合投入资金1.5亿元,植被恢复率达13.5%,主要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矿山土地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4.改革资源税费征收办法,提高资源回采率

针对采掘业资源回采率低的问题,国家将加快矿产资源税改革,变矿产资源税以销量计征为以储量计征。目前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仅为40%,一些小煤矿约为10%~15%。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快改革矿产资源税,尽快实行以储量为基础,与回采率挂钩的资源税费征收办法,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研究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煤层的回收率标准,建立严格的资源回收监管制度,对破坏性开采、严重浪费的,要依法处治。

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对资源类产品开征权利金、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采掘业企业在“十一五”期间的盈利能力将不再主要取决于“开采权”的获得,而是将越来越依靠于企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提升。